臣子用故事勸戒君王的故事

2023-11-28 10:42

急求
1個回答
三人市虎:
故事來源于魏國一位大臣龐蔥和魏王的對話。因為龐蔥要陪太子去邯鄲當人質(zhì),臨行前他擔心走后受人讒言,于是去面見魏王。聰明的他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擔心,而是問魏王:“如果有人告訴大王集市里有老虎傷人,大王信乎?”魏王搖頭說:“不相信!”龐蔥進而曰:“那兩個人說集市有虎,大王信乎?”魏王猶豫道:“那寡人就有點懷疑了!”龐蔥再而曰:“那三個人呢?”魏王點頭道:“那寡人信矣!”龐蔥見時機成熟就開始表達自己的擔心:“集市上本來明明沒有老虎,然而三個人都說有老虎,就好象真的有老虎了。如今我陪太子離開大梁去邯鄲,而邯鄲遠比集市來得遠,而誹謗我的人又遠不止三人,希望大王到時候能明察秋毫?!蔽和趸氐溃骸拔抑涝撛趺崔k!”然而龐蔥一離開魏國,就有人去向魏王進獻讒言,等到后來和太子回來時,龐蔥已經(jīng)失去了魏王的信任而見不著魏王了。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匣⒙犃撕偟脑?,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匣⒂X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quán)勢呀!”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后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后患也!”吳王聽后,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相關(guān)問答
古代大臣勸解君王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3-08 06:18
《鄒忌諷齊王納諫》 原文:鄒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wèi)其妻曰:“我孰(shú)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全文
關(guān)于臣勸君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3 00:50
鄒忌諷齊王納諫、伶官巧諫 、王珪巧諫、晏子巧諫齊景公 簡單說一下"晏子巧諫齊景公"吧! 一次,某人激怒了齊景公,齊景公要殺了他。這時晏子拿起刀走那人前面,問齊景公:“陛下,古代的賢君是怎么樣殺...
全文
君可不君臣不可不臣出處?
1個回答2024-03-12 04:36
出自《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禮儀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至于這句: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可...
全文
君是君來臣是臣的典故
1個回答2024-02-03 08:20
君是君來臣是臣的典故: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鬃诱f:“君主要謹守君道,臣子要謹守臣道,父親要盡父道,子要盡子道。”景公說:“講得好呀!假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有糧谷,...
全文
君君臣臣文言文翻譯
1個回答2023-06-25 18:16
贊同一樓的!
歷史上大臣委婉規(guī)勸君王的事例
1個回答2022-12-13 07:35
鄒忌諷齊王納諫
歷史上名臣是怎樣勸君王的
2個回答2023-12-11 10:51
明朝以前都是規(guī)勸,明朝就開始當著皇帝面諷刺或者開罵,清朝最多也就上上書,不過書的內(nèi)容很比例用來表忠心.
有是君則有是臣有是臣則足以相是君也說的是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2-19 11:39
有是君則有是臣有是臣則足以相是君也說的道理是:君臣之間的相處法則,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賢明的君主總是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以上就是有是君則有...
全文
誰知道“臣殺君”又叫“臣弒君”的典故?
1個回答2024-02-16 09:11
是齊宣王和孟子吧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諸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全文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