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先改變自己吧

2023-12-04 13:20

1個回答
大寶、二寶,

兩個娃丈夫四處調動忙事業(yè),是一個完全甩手掌柜;

和公婆一起居??;

身陷全職,心羨職場;

這些家庭中的“雷點”,踩中一個往往就會讓人筋疲力盡,踩中兩個往往讓人頭痛崩潰,踩中三個往往讓人痛不欲生,而《童年不缺愛》這本書的作者心心媽,卻踩中了四個!

她也曾因為“喪偶式”育兒而滿腹抱怨,也曾因為代溝觀念不同而與公婆正面交鋒,也曾因為兩孩爭寵而左右不是,也曾因為輔導作業(yè)而雞飛狗跳.....但是心心媽,在育兒的道路上,不斷地學習育兒知識,多次參加心理學培訓,成為了科恩親授游戲里育兒師,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

正如心心媽所說: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將治愈童年。

要讓童年不缺愛,那么就要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因為沒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找“家”。

其實,孩子的問題終究還是家長的問題。正如白巖松所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所承擔的責任,起碼51%控股。先改變自己吧?!?br/>
那么如何改變自己呢? 不要“教”孩子,喋喋不休地管教、聲嘶力竭地斥責、事無巨細地約束,以過來人的身份教育孩子,因為這不是教育,而是“私人訂制孩子”。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中,給出了三種方法:

從懷孕那天起,獨立里不斷踹踢的小生命就提醒了我們"是媽“,于是每一個媽媽和爸爸,在育兒路上,不斷用“我是媽媽”“我是爸爸”來提醒自己,讓自己居高臨下地俯視著孩子,以過來人的身份指點著孩子,但是,“過來人”應該是我曾做過孩子,而不是我曾遭受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家長,不要把“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

1.不用孩子療自己的傷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種相似的情況,當孩子不小心從凳子上跌落,家長會大聲責罵:“你不能老實地呆著嗎?”“不能消停一會嗎!”表面上是責罵著孩子,其實,是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家長,用責罵孩子的方式,減少自責與愧疚。

還有的家長,常常指責孩子不好好學習,“你不好好學習,難道要像媽媽一樣吃苦大力嗎?”看似是教育孩子,其實背后都有一段自己的傷痛,自己曾經不好好學習的苦。

正如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中所說:“如果我們特別看不慣孩子身上的某個特質、某種言行,那一定是因為我們自身也有那個特質,也會出現那種言行,所以,那些看不慣的東西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手才會特別顯眼?!?br/>
作為家長,不要用孩子療自己的傷,將“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負重前行。

而是曾經自己的傷,要放下,看到孩子自己的特點?,F在自己的傷,要承認錯誤,而不是嫁接到孩子身上,這樣才能夠給孩子安全感。

2.不用孩子長自己的臉

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讓很多家長急不可耐地要贏在起跑線,而在這場跑賽中,家長自覺的將眼睛看向了別人家的孩子,于是家長比孩子更焦慮。

媽咪圈里,逢人便是孩子的比較,哪個英語說得流利,哪個奧賽冠軍,哪個做了主持人.....有意無意地比較之后,就是家長回到家里,對孩子進行強化練習,從而容易造成一輪又一輪的雞飛狗跳。

其實,作 為家長,我們當然是希望自己孩子成為別人艷羨的對象,但是不要刻板地將孩子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攀比的賭注。畢竟,人生的路太長了,不是一時間點就能決定 的。

家長不用孩子長自己的臉,親子關系才能更輕松。

在家庭中,家長的情緒決定了親子關系的緊密程度,只有家長“放下了自己”,才能給孩子輕松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孩子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認為,生而為人,我們都有兩個最基本的訴求:活出自我,以及在人際關系中被地方看見。

孩子也是這樣的。孩子一出生就是一聲“啼哭”來引起大家注意,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是, 遺憾的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想被“看見”的欲望一點沒有減少,而家長的“看見”孩子的能力卻日漸減弱,甚至只能看見“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家長,要讀懂孩子,才能和孩子和諧地交往。

1.看到孩子的特點

在《童年不缺愛》中,心心媽舉了一個例子:紀錄片《零零后》中拍攝了兩個性格相似的孩子十年的成長光陰,他們都性格內向。十年后,一一能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愉悅,而另一個辰辰卻越來越郁郁寡歡,因為一一的媽媽從一開始就看見了她,認為孩子就是偏安靜型的性格,很正常。媽媽的看見和接納一一的特點給她帶來了安全感,所以一一才能夠坦然地面對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所以, 普通的父母都在用力塑造孩子,而成功的父母都在努力迎合孩子的特點,將特點充分發(fā)揮出來,成為孩子獨特的閃光點。

2.看見孩子的需求

朋友生完二寶后,大寶就不乖了,常??摁[,和二寶拼搶玩具,每次朋友都說:“你大,你讓著點弟弟”后,大寶要么生氣地關上房門,要么大哭大鬧,有時朋友氣不過,就會出手教訓大寶。

朋友只看到了大寶的耍鬧哭,卻沒有看到大寶哭鬧背后的原因,是失去寵愛的不安全感,所以大寶會有哭鬧耍的方式去刻意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獲得關注。

作為父母,要看見孩子的需求,讀懂孩子,才能建立有效的親密的親子關系。

父母不要成為孩子的法官,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和分析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翻譯官,將孩子需求翻譯出來,將孩子的特點呈現出來,這才是親子關系中的重點。

1.主動補齊家庭缺失角色

“喪偶式“育兒之下,請“嘴”下留情。

很多家庭中,爸爸常常會在外奔波,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此時,母親千萬不要說在孩子面前嘮叨爸爸的不好,而是要主動為孩子補齊家庭缺失的角色,帶孩子感受父親的溫情。

繪本《有些時候我特別喜歡爸爸》中,列舉了很多爸爸的好處,舉高高、假裝打架、貼創(chuàng)可貼、彈琴.....通過列舉爸爸日常生活的陪伴故事讓孩子感知到爸爸的愛,爸爸的重要性。

其實,有時,無法陪伴,是一種無可奈何,但是人不在家,愛依然在,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存在,給孩子營造一種安全穩(wěn)定的家庭氛圍。

2.平等對話家庭成員

年輕人和老人之間一定會有教育差異的,因此矛盾在所難免,于是就需要和老人溝通。

但是,正如心心媽所說,溝通不是雙方的互動,而非單方面的說服。

說服,是一種強硬的姿態(tài),是帶著必勝的心理去攻擊對方,但是在家庭中,雙方都是愛孩子的,不是敵人,所以不能用說服的方式讓對方委曲求全,而是要平等相待,滿滿溝通,說明這么做的的原因和好處。

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生活在輕松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不用糾結于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而是學會看到每一個人的好,這是孩子學會愛和被愛的來源。

為人父母,是一場刻意的修行,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的路上,要有看清自己、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的勇氣,也要相信孩子天性和能力的底氣。

這種勇氣和底氣交織在一起,才是孩子獨行于世的鎧甲,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安全感。
相關問答
白巖松父母的民族
1個回答2024-04-24 03:05
是啊 白巖松,蒙古族,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著名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內蒙古海拉爾市
白巖松的父親是誰
1個回答2024-05-10 02:18
不知道叫什么,反正是為很了不起的人物,從白巖松的《幸福了嗎》中了解到。
柳巖 父母生日
1個回答2024-03-10 13:13
柳巖(Ada),198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衡陽,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主持人。 中文名 柳巖 外文名 Ada 別 名 百搭巖、油菜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全文
大熊貓靈巖的父母
1個回答2024-04-01 23:27
父母分別是閩閩,津柯。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大熊貓閩閩,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與大熊貓津畢帶睜柯2017年產下一只雄性大手歲熊貓寶寶,后經過公開征名取名為靈巖,大熊貓閩閩,...
全文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的讀后感怎么寫?
1個回答2024-02-02 01:05
先根據所讀的東西,進行一點概括性闡述。然后根據自己所得所想,得到的啟發(fā)什么的,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就行。 范文: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這本書我是在網上看的,看到適合自己的實例我就開始反思自己在教育...
全文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孩子讀后感怎么寫
1個回答2024-01-25 23:2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和父母相處,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了為人處事,養(yǎng)成了行為習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悄然的,是深遠的。我想,這也是張文質先生提出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的原因之一...
全文
父母和孩子誰該先以身作則
1個回答2024-03-07 04:41
以身做則意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榜樣。對于父母與孩子來說,當然應該是父母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許多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做到這樣做到那樣,而往往忽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不知所措。做父母的,以身作則,言...
全文
父母和孩子誰該先以身作則
1個回答2024-05-10 11:05
以身做則意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榜樣。對于父母與孩子來說,當然應該是父母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許多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做到這樣做到那樣,而往往忽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不知所措。做父母的,以身作則,言...
全文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