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歷史中考上海英語

浦口區(qū)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4-01 07:57

春秋時期,今浦口區(qū)域先屬楚國棠邑,后入吳。戰(zhàn)國初,吳亡入越,越亡復歸于楚。
秦至東漢末年,區(qū)境先后隸屬九江郡、臨淮郡、廣陵郡的棠邑縣(后改堂邑縣)。
三國時,區(qū)境先屬魏,后屬吳。
晉太康六年(285),于區(qū)境西南置烏江縣,治烏江鎮(zhèn),隸揚州淮南郡,領今珠江以西地區(qū)。西晉永嘉元年(307),于今泰山鎮(zhèn)范圍內置宣化鎮(zhèn)。東晉隆安元年(397),改棠邑為尉氏縣,今珠江以東地區(qū)、宣化鎮(zhèn)隸屬秦郡尉氏縣。
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分尉氏為堂邑、尉氏兩縣。區(qū)境屬尉氏縣。陳太建元年(569),地入北齊;五年,“江浦”作為地名載入《南史》。
隋文帝以州統(tǒng)縣,開皇三年(583),宣化鎮(zhèn)改稱六合鎮(zhèn)。四年,廢尉氏、堂邑、方山三縣,置六合縣。區(qū)境分屬和州烏江縣、方州六合縣(原尉氏縣)、滁州新昌縣。十八年,新昌縣改為清流縣。
唐初,區(qū)境分屬淮南道和州烏江縣、揚州六合縣、滁州清流縣。景龍三年(709),分清流縣置永陽縣。南唐升元二年(938),改永陽縣為來安縣。
北宋太宗至南宋紹興年間,區(qū)境分屬淮南西路和州烏江縣及淮南東路真州六合縣、滁州來安縣。
元代,區(qū)境分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和州烏江縣及揚州路真州六合縣、滁州來安縣。
明初,省烏江縣入和州,屬廬州府;省來安縣入滁州,屬鳳陽府;六合縣改屬揚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六月,劃和州遵教、懷德、任豐、白馬4鄉(xiāng)及六合縣孝義鄉(xiāng)和滁州豐城鄉(xiāng)、和州一部分置江浦縣,隸屬南直隸應天府,縣治設在浦子口城內(今東門大街)。從此,區(qū)境分屬應天府的江浦縣、揚州府六合縣。洪武二十二年,六合縣亦改屬應天府。洪武二十五年移治新開路口,即江浦縣珠江鎮(zhèn)(現屬江浦街道)。
清順治二年(1645),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區(qū)境分屬江南省江寧府的江浦、六合2縣。咸豐八年(1858)即天歷戊午八年,太平天國以江浦縣為省治,設天浦省。同治三年(1864),復屬江寧府的江浦、六合2縣。
民國元年(1912),江蘇省行政公署成立,設省、縣二級制,江浦直屬于省。10月,袁世凱政府將浦口辟為商埠。民國3年,改省、道、縣三級制,區(qū)境屬金陵道。民國16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廢道,改行省、縣二級制,江浦復屬省,將浦口商埠區(qū)域由江浦縣劃屬南京市。
民國22年,江浦改屬省第九行政督察區(qū),浦口商埠區(qū)域改建為南京市第八區(qū)。民國24年,江浦屬第十行政督察區(qū)。民國26年,原浦口區(qū)域復屬江浦、六合2縣。民國30年起,江浦改屬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民國35年后,原浦口區(qū)域恢復為南京市第八區(qū)建制。
民國37年(1948)11月,中共江淮區(qū)黨委建立江全督導室;民國38年1月,改稱江全辦事處,隸屬江淮第五專員公署。2月,中共華東局撤銷江全辦事處,成立江浦縣政府。
民國38年(1949)4月25日,浦口解放后,江浦縣所屬的浦鎮(zhèn)、東門鎮(zhèn)劃歸南京市,與原浦口并建為南京市兩浦區(qū)。6月2日,復稱南京市第八區(qū)。原江浦縣隸屬安徽省皖北行政公署滁縣專署。
1950年6月15日,南京市重新劃區(qū),第八區(qū)改為第七區(qū)。1953年1月,江浦由安徽省劃回江蘇省,屬揚州專區(qū)。1955年8月3日,第七區(qū)改名浦口區(qū)。1956年2月,江浦屬鎮(zhèn)江專區(qū);1957年1月屬揚州專區(qū);1958年7月,屬南京市;1962年6月,屬揚州專區(qū);1966年3月,劃屬六合專區(qū);1971年3月,六合專區(qū)撤銷,復屬南京市。
1989年,撤銷頂山鄉(xiāng),設立頂山鎮(zhèn)。1992年12月,撤銷城東鄉(xiāng),并入珠江鎮(zhèn)。1995年,撤銷南門鎮(zhèn)并入頂山鎮(zhèn)。1996年,浦口區(qū)轄1個街道、4個鎮(zhèn)、1個鄉(xiāng):浦口街道、泰山鎮(zhèn)、頂山鎮(zhèn)、沿江鎮(zhèn)、盤城鎮(zhèn)、永豐鄉(xiāng);江浦縣轄7個鎮(zhèn)、5個鄉(xiāng):珠江鎮(zhèn)、橋林鎮(zhèn)、石橋鎮(zhèn)、烏江鎮(zhèn)、星甸鎮(zhèn)、湯泉鎮(zhèn)、永寧鎮(zhèn)、大橋鄉(xiāng)、陡崗鄉(xiāng)、林山鄉(xiāng)、龍山鄉(xiāng)、建設鄉(xiāng)。1998年,撤銷林山鄉(xiāng),設立烏江鎮(zhèn)。2000年,撤銷建設鄉(xiāng)并入珠江鎮(zhèn),撤銷陡崗鄉(xiāng)并入橋林鎮(zhèn)。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南京市浦口區(qū)和江浦縣,設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區(qū),以原浦口區(qū)和原江浦縣的行政區(qū)域為浦口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區(qū)人民政府駐珠江鎮(zhèn)。同年5月,南京市調整江北地區(qū)行政區(qū)劃,江浦縣、浦口區(qū)合并,正式成立新的浦口區(qū),總面積913.75平方公里。
2002年,撤銷頂山鎮(zhèn),設立頂山街道。2003年,永豐鄉(xiāng)并入盤城鎮(zhèn)。區(qū)劃調整后,浦口區(qū)轄3個街道、8個鎮(zhèn):泰山街道、頂山街道、沿江街道、盤城鎮(zhèn)、珠江鎮(zhèn)、橋林鎮(zhèn)、石橋鎮(zhèn)、烏江鎮(zhèn)、星甸鎮(zhèn)、湯泉鎮(zhèn)、永寧鎮(zhèn)。
2006年3月26日,正式撤銷珠江鎮(zhèn),設立江浦街道,轄13個居委會、16個村,人口10萬多人。同年,經區(qū)政府批準,新成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2個,新增村委會、居委會合署的社區(qū)居委會5個。2006年末,浦口區(qū)轄4個街道、7個鎮(zhèn):泰山街道、頂山街道、沿江街道、江浦街道、橋林鎮(zhèn)、永寧鎮(zhèn)、湯泉鎮(zhèn)、星甸鎮(zhèn)、石橋鎮(zhèn)、烏江鎮(zhèn)、盤城鎮(zhèn)。浦口區(qū)共有社區(qū)88個,村委會105個(其中村居合署20個)。
2007年,盤城鎮(zhèn)、湯泉鎮(zhèn)、橋林鎮(zhèn)撤鎮(zhèn)設立街道。行政區(qū)劃調整后,浦口區(qū)轄7個街道、4個鎮(zhèn):泰山街道、頂山街道、沿江街道、江浦街道、盤城街道、湯泉街道、橋林街道、永寧鎮(zhèn)、星甸鎮(zhèn)、石橋鎮(zhèn)、烏江鎮(zhèn)。
2011年3月15日,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永寧鎮(zhèn)花旗村劃歸泰山街道管轄。調整后,永寧鎮(zhèn)面積101.51平方千米,人口3.81萬人,轄1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泰山街道面積48.82平方千米,人口10.08萬人,轄14個居委會、1個行政村。
2012年8月,浦口區(qū)調整部分行政區(qū)劃:烏江鎮(zhèn)與橋林街道合并設立新的橋林街道,石橋鎮(zhèn)、星甸兩鎮(zhèn)合并設立星甸街道,將原星甸鎮(zhèn)萬隆居委會西至繞鎮(zhèn)公路、北至湯泉街道辦事處瓦殿村、東至龍華居委會、南至解放橋居委會的區(qū)域(新金居委會)以及龍山、龍井、龍華3個居委會和大黃村委會劃歸湯泉街道管理。
2013年7月,江蘇省政府網站發(fā)布《省政府關于撤銷浦口區(qū)永寧鎮(zhèn)設立浦口區(qū)永寧街道辦事處的批復》,同意撤銷浦口區(qū)永寧鎮(zhèn)建制,以其原行政區(qū)域設立浦口區(qū)永寧街道辦事處。永寧街道行政區(qū)域面積115.5平方公里,人口5.01萬人,管理8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

浦西的歷史淵源
1個回答2024-03-05 21:47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后,上海作為五口通商之一正式開埠。1843年,英國駐滬總領事巴富爾與時任上海道臺宮慕久在上??h城簽訂《上海租界章程》,在蘇州河以南、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東建立租界,法國也在洋涇浜以南劃定法租界。
日后,隨著1890年代的租界擴張以及工部局和公董會的“越界筑路”,浦西的范圍逐漸擴大到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包括越界筑路地段。
由于作為租界時期的城市中心,租界當局在浦西投入較多資金用于市政工程的建設。包括1908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外白渡橋。浦西逐漸成為上海以及全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國民政府時期,浦西聚集了四行兩局一庫、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數家外資銀行駐華總部。 由于戰(zhàn)爭的影響,導致租界人口激增。1943年,隨著租界的結束,浦西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租界。到1949年時,浦西成為全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qū),居住著將近520多萬的人口。
由于西方殖民文化的長期影響,以及抗日戰(zhàn)爭起的關鍵因素。浦西逐漸分化為兩極,在上海話中稱為“上只角”和“下只角”。上只角基本上是租界地區(qū),即今黃浦、靜安、盧灣以及虹口、徐匯部分地區(qū)。下只角多為閘北、普陀的棚戶區(qū)。
1956年以后,大陸實行計劃經濟,上海成為最大的制造業(yè)基地,但隨著戶籍制度的實行,上海的人口趨于穩(wěn)定增長。尤其在計劃生育實行以前,上海人口增加幅度較大。但是在1980年代末之前,上海公共工程因為計劃經濟的部分原因導致城市公共設施老化,較多的仍是沿用數十年前租界當局的公共設施。
1990年代以后,浦西開始大規(guī)模的舊區(qū)改造,大量的棚戶區(qū)被拆除,興建了許多高檔住宅與商業(yè)設施,基礎設施建設大為優(yōu)化,城市面貌發(fā)生極大變化,如今的浦西已經成為亞洲地區(qū)最繁華最時尚的地區(qū)之一。

溆浦縣屬于哪個市 溆浦縣的歷史文化
1個回答2024-05-19 16:00

溆浦縣屬于我國湖南省的懷化市,位于懷化市的東北部,與洞口、洪江、浣陵、安化、新化、隆回、辰溪、懷化接壤。溆浦縣總面積為3438平方千米,在2021年的戶籍人口調查中,有93.7萬人。如果你對溆浦縣屬于哪個市感興趣,請繼續(xù)往下閱讀。

溆浦縣的簡單介紹

1、溆浦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多種多樣,有丘陵、山地、溪谷、江河、平原等,其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降雨量大,光照充足。

2、溆浦縣境內河流眾多,共有204條,礦產資源豐富,明確具有開采價值的有煤、金、銅、鐵、錳等,其中,煤炭的儲量有八千萬噸。

3、溆浦縣歷史悠久,是屈原文化的發(fā)源地,屈原流放至此,留下了《離騷》《山鬼》《九歌》等著名楚辭。

4、溆浦縣的旅游景點有思蒙丹霞風景區(qū)、葛竹坪鎮(zhèn)山背花瑤梯田、龍?zhí)舵?zhèn)弓形山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向警予同志紀念館等。

溆浦縣的歷史文化

在溆浦縣的歷史文化中,燈文化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之一。溆浦縣的龍燈是其春節(jié)期間的一大景觀,除了龍燈以外,還有蠶燈、鵝頸燈、蝦米燈、地獅燈、姑娘燈等。以上便是對溆浦縣屬于哪個市這一問題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利物浦的歷史
1個回答2022-09-08 17:55
利物浦足球俱樂部(英語:Liverpool Football Club,簡稱LFC,),位于英國英格蘭西北區(qū)利物浦市,現處于英格蘭足球超級聯(lián)賽。利物浦足球俱樂部曾奪得18次英格蘭頂級聯(lián)賽冠軍、7次足總杯和7次聯(lián)賽杯冠軍、5次歐洲冠軍聯(lián)賽冠軍、3次歐洲聯(lián)盟杯冠軍及3次歐洲超級杯冠軍,是英格蘭歷史上最偉大的足球俱樂部。利物浦曾是已解散的G-14成員之一。 成立時間:1892-3-15 主隊服:紅色上衣,紅色球褲 第一客隊服:黑色上衣,黑色短褲 第二客隊服:白色上衣,白色短褲 所在城市:英格蘭利物浦市 最高轉會收入 哈維阿隆索,3000萬英鎊,皇家馬德里,2009,8月 最貴引援 費爾南多·托雷斯 2650萬英鎊 馬德里競技,2007 主球場:安菲爾德球場(Anfield Stadium)(容納45362人)
儒林外史牛浦郎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3-06 05:55
《儒林外史》牛浦郎的故事:牛浦郎意外得到牛布衣的詩集,牛布衣已經逝世了。牛浦郎就想假充牛布衣,攀結權貴,后結識了牛玉圃,將大騙子牛玉圃打發(fā)出門。然后因為真牛布衣的好友馮琢庵,真相告破,牛浦郎被牛奶奶告發(fā),而糊涂的向知縣卻把牛浦郎放了,從此牛浦安心地繼續(xù)假充牛布衣。

《儒林外史》的作者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中國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吳敬梓的文采非凡,不僅精通《文選》,在詩詞散文上都有不錯的文采。吳敬梓著有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

《儒林外史》的主要內容
《儒林外史》全書一共有五十六回。書中用寫實主義的筆法描繪了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表現,不僅揭示了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還是還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儒林外史》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于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東浦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0 23:34

東浦原為杭州灣邊的灘涂, 東漢永和九年(140 年)會稽太守馬臻圍筑鑒湖后這里始成陸地。
南宋時,東浦鎮(zhèn)已經形成現有的集鎮(zhèn)格局。
明朝之前,東浦居民多聚居于鎮(zhèn)南馬院橋一帶,清朝后東浦居民逐漸增多。
嘉慶年間,現東浦街面河兩岸已形成街市,原馬院橋處街市逐漸衰落。
清末辛亥革命期間,光復會的創(chuàng)始人徐錫麟出生于東浦,在徐的帶動下,先后有陳贊卿等多人參加光復會和同盟會。光復會成員陶成章、秋瑾、王金發(fā)等都曾多次到東浦活動。
1950年,置東浦鎮(zhèn),被紹興縣管轄,后改為東浦公社。
1983年,改設東浦鄉(xiāng)。
1984年,復置東浦鎮(zhèn)。
1992年,東浦、鑒湖兩鄉(xiāng)鎮(zhèn)合并成現在的東浦鎮(zhèn),屬紹興縣管轄。
2001年1月13日,國務院同意將紹興縣的東浦鎮(zhèn)劃歸紹興市越城區(qū)管轄。
2002年12月,據大紹興“四大組團,綠色空間”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東浦鎮(zhèn)劃入鏡湖新區(qū)。
2007年,東浦鎮(zhèn)被批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zhèn)。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1個回答2024-05-30 17:46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并于原豐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后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qū)分設柘洋特種區(qū)(后跡搜帆改為柘漏老榮縣)姿雹。新中國成立后,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xiāng)”、“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新浦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5 05:56

清咸豐初年,為接通老浦(破山浦),新開掘一條江,名為新浦;轄區(qū)在新浦兩岸,故名“新浦”。
清時屬上林鄉(xiāng),隸屬余姚縣。
民國二年(1912年)分屬林東鄉(xiāng)、林西鄉(xiāng)。
民國十九年(1930年)始設新浦鄉(xiāng)。
1950年4月,新浦鄉(xiāng)分置為新浦、洋浦、水云3鄉(xiāng)。
1954年10月劃歸慈溪縣管轄。
1956年2月,新浦、洋浦、水云3鄉(xiāng)合并,仍為新浦鄉(xiāng)。
1959年6月改置為逍林公社新浦、洋浦、水云管理區(qū)。
1961年11月設新浦公社。
1983年9月復為新浦鄉(xiāng)。
1987年9月改設新浦鎮(zhèn),仍屬歸慈溪縣。
1988年,慈溪縣改為慈溪市(縣級),新浦鎮(zhèn)屬慈溪市轄鎮(zhèn)。
1992年5月,勝北、東三2鄉(xiāng)并入新浦鎮(zhèn)。

浦城丹桂的浦城丹桂歷史:
1個回答2023-11-21 10:44

文獻中記載浦城種植丹桂歷史已有2500多年,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1.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春秋戰(zhàn)國
文獻中最早提到桂花是在舊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距今2487年。
春秋戰(zhàn)國時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詩句:“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隸屬于楚國,歲有進貢,楚人屈原正處這個時期。
2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漢朝
又記:“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
幸活”。
據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卷114)記載:武帝破南越時,東越王馀善駐浦城,建有行宮和浦城、臨江城、漢陽城3個軍
城堡,趁機反漢。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馬討伐。次年,馀善兵敗被滅。于是天子“詔軍吏皆將其民徙江淮間,東越地遂虛?!?br/>武帝此時正大建扶荔宮,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樹。以上這些關于桂花的產地、種植、利用等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涉及地域都與浦城有關。 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貶為吳興(浦城舊名)令,在任3年酷愛縣內山水,留下詩賦10余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
江淹在騷《雜詞·悅曲池》中韻道:“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肮鹬獯烫臁辟澷p桂枝向上,與上句對應,可想像
到浦城桂樹之盛。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丹桂的特點。 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宋朝 宋朝嘉祐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狀元及第,官直集賢院。他回鄉(xiāng)捐修祖祠資福寺,作《題資福寺》詩云:“文昌耿耿星?,F,桂籍巍巍世不空”。
章衡中狀元時,宋仁宗皇帝(趙禎)作《賜狀元章衡詩二首》,其中詩句:“靈鰲振處千山動,丹桂開時萬里香”。“丹桂開時萬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實指,是皇帝已聞章衡家鄉(xiāng)是丹桂之鄉(xiāng)所作的感慨。 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清朝 明清時期的浦城,丹桂的種植已相當普遍幾乎達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孫振豪(字汝西)為官歸里,筑廬郊外,親家鄭天
錦詩慶賀。詩中云:“小筑精廬附郭宜,階下桂蘭森競秀”,可見房前種桂之多。
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稱:“上有丹桂甚巨,數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香飄,邑人視之為桂神。
2007年1月11日,中國經濟林協(xié)會正式命名浦城縣為“中國丹桂之鄉(xiāng)”。浦城丹桂栽培歷史悠久,文字記載約有2000年。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的園林城市,紛紛前來該縣訂購丹桂樹(苗),上海世博園和北京奧運場館建設都移栽了浦城丹桂樹。
·在浦城臨江鎮(zhèn)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長一棵古丹桂,當地人稱九頭丹桂王。樹高15.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干9枝,9枝主干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萍汲霭嫔绯霭妫?。

漳浦縣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06 05:53

戰(zhàn)國后期前的夏商西周,屬閩地,后屬于閩越地。西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另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版圖,屬閩中郡。漢初,以梁山為界,北屬閩越國,南屬南海國。西元前85年(始元二年),屬會稽郡冶縣。晉至南北朝,北屬南安郡龍溪縣。南朝陳朝年間,在今福建設置閩州,后改名作為豐州,州駐仿正差地今福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為泉州,大業(yè)三年(607年)泉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駐閩縣,郡治在今天的福州。此時閩境僅有1郡4縣,今漳州境屬建安郡(治在今福州)龍溪縣。不久龍溪縣撤銷并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
唐垂拱二年(686)設漳州,并置漳浦、懷恩二縣;開元四年(716)州署由盤陀嶺南麓遷李澳川(今漳浦縣城綏安鎮(zhèn)),開元二十九年后,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懷恩縣并入漳浦縣;786年(貞元二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qū))。天寶元年(742)至乾元二年(759)漳州曾改為漳浦郡。
886年(唐光啟二年)王潮三兄弟隨王緒農民軍進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巖委王潮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閩國,漳州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963年,清源軍(下轄泉州、莆田、漳州)改名為平海軍,陳洪進為節(jié)度使,漳州屬備皮平海軍。 978年(北清舉宋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納土于宋,漳州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宋代屬于福建路。元代屬于漳州路。
明屬福建漳州府。清朝設汀漳龍道漳州府。
民國前期隸屬西路道(汀漳道)。
1949年9月25日解放,歷屬龍溪專區(qū)(地區(qū))、漳州市。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