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相聲發(fā)展史

學生要為天津發(fā)展做哪些事
1個回答2024-02-12 19:18
你消費的每一分錢都在為天津,以及國家做貢獻。
所以,好好學習。畢業(yè)找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上班,這就是作貢獻了。

可能你還在學習,不能理解這些。
有空的時候去選修下國學,學習一些優(yōu)秀的儒家思想,對以后的工作生活或多或少會有改變。
天津的歷史名人及故事
1個回答2024-01-16 15:59
不知道,好象是譚嗣同
天津有什么歷史名人?
1個回答2024-05-10 01:59
李叔同(佛教人士),霍元甲(武林高手),華世奎(書法大家)馬三立(相聲泰斗)張伯苓(偶的老校長)。
天津歷史文化
1個回答2024-02-09 13:02
  天津歷史文化:天津是北方地區(qū)媽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媽祖廟,北有天津天后宮”之說。媽祖文化是天津歷史文化的重要淵源之一?!跋扔心锬飶R,后有天津衛(wèi)”的民間諺語,充分說明媽祖文化在天津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經(jīng)成為享譽中外的觀光勝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為依托,舉辦首屆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有利于保護和挖掘天津的歷史遺存,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利于增強同全世界華人,特別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強海峽兩岸的友好往來與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帶動文化、旅游事業(yè)和地區(qū)經(jīng)濟的加快發(fā)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將舉辦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實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海內(nèi)外的積極響應(yīng)。經(jīng)初步接洽,臺灣、香港、澳門和福建地區(qū)的民間組織和旅游部門將組織近千人來津赴會,共襄盛舉。

  天津歷史文化漫步:(1)古代天津,據(jù)發(fā)掘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點。然而,在西漢時發(fā)生過一次大范圍的海浸,濱海平原淹沒,汪洋一片,荒無人煙。爾后,隨著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于海河匯流源頭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后人曾形象地稱海河為“母親河”,稱三岔口為“天津的搖籃”。比喻生動親切,深入人心。(2)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農(nóng)耕外多以捕魚為業(yè),故史書稱“初僅一漁堡耳”。早期人文心態(tài)如何,文字記載闕如。直沽地處北陲,遠離中原文化,發(fā)展滯后。先民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現(xiàn)象而產(chǎn)生一種恐懼心理,遂以敬神驅(qū)鬼、祈福消災的迷信活動作為精神支柱。這一點,從許多墓葬中隨葬的神佑與避邪的祭物,可略見其端倪。(3)隋唐時期佛教文化已傳布北疆。唐貞觀年間李世民率師遠征遼東,奏捷回朝途經(jīng)直沽,駐蹕于海河岸邊的慶國寺,同行的鄂國公尉遲敬德在廟中掛甲,李世民遂敕賜更名為“掛甲寺”。這一掌故未見正史記載,屬口碑史料,縣志對此有所記述,足以憑信。由此可知,至遲在唐朝初年佛教已傳布直沽,寺廟當不止慶國寺一處。據(jù)史書記載,元至正年間,有天竺(印度)僧人海會結(jié)庵于城西北海會寺,說明直沽當時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氣候。明清時期,佛寺香火日熾,城廂內(nèi)外寺廟多如繁星,《津門保甲圖說》中有圖為證。清康熙年間,天津有兩位詩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結(jié)交名士,吟詩作畫,傳為禪林佳話。近代又出現(xiàn)兩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虛(王福廷),修持謹嚴,造詣厚重,前者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世法嗣”,聲名遠播海內(nèi)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淵源不容忽略。
天津歷史名人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3-13 17:16

天津歷史名人:

1、曾國藩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

2、馮國璋 馮國璋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jīng)村人,是直系軍閥的首領(lǐng),與王士珍、段祺瑞并稱為北洋三杰。

3、梅貽琦 梅貽琦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于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wù)長等職,1931到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

4、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今天津市寧河區(qū)蘆臺鎮(zhèn),是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5、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是著名音樂家、美術(shù)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來源:—天津 來源:—曾國藩 來源:—馮國璋 來源:—梅貽琦 來源:—于敏 來源:—李叔同

天津市未來重點發(fā)展的區(qū)域有哪些呢?
1個回答2022-10-31 06:55
濱海新區(qū)是主要吧!
誰知道天津有講職業(yè)發(fā)展、面試的好老師嗎?
1個回答2024-03-14 11:35
正靈學校的樊政
講這絕對牛!
有沒有一本介紹天津的過去,現(xiàn)狀以及未來發(fā)展的書呢,求推薦
1個回答2024-06-06 08:35
這種書到天津圖書大廈四樓自己選,要看的人很少
天津歷史上的評劇名家
1個回答2024-03-10 12:43
天津?qū)氎鎱^(qū) 評劇武生名家趙連喜(1921—1979),寶坻西莊村人,著名平民藝術(shù)家趙麗蓉的二哥。自幼隨父趙秉忠逃荒到奉天(今沈陽)。父親因剃頭手藝好得以結(jié)識評劇女藝人芙蓉花,并將大女兒許配給芙蓉花的哥哥,兩家關(guān)系遂更加密切,于是趙連喜與趙艷蓉、趙雅蓉、趙麗蓉兄妹都成為評劇演員。
趙連喜九歲入復盛社學戲,開始拜崔玉柱(藝名“小活猴”)為師,專攻武生。后又拜文武老生演員王萬良為師,向其傳授很多戲,如《珍珠衫》中的縣官英杰、《陳三兩爬堂》中的縣官等。重點學了“大刀箭”“三節(jié)棍”和一大套“花槍”,在武功上打下堅實基礎(chǔ)。在學文武老生戲的同時,還學習并演出三花臉的戲,從而吸收喜劇的表演技巧,拓寬自己的戲路。
趙連喜15歲開始登臺,18歲嶄露頭角,20歲蜚聲戲壇。此間曾隨劇社到南京、上海演出,在上海結(jié)識周信芳的弟子高百歲,趙虛心求教,表演藝術(shù)得到很大提高,很有“麒派”的一些特點。
趙連喜雖是評劇開蒙,但對京劇、梆子也很喜愛。在京劇方面尤有突出的表演技巧,曾演出過“麒派”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李白醉寫》《暫經(jīng)堂》和武戲《鐵公雞》《英雄義》《盤腸戰(zhàn)》和《戰(zhàn)馬超》等劇目。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