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

《孟子》三章翻譯
1個回答2023-04-04 03:16
富強大街與眾不同意不
孟子文章
1個回答2024-02-12 05:38
今有人日攘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痹唬骸罢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出自《孟子》
[譯文]
現(xiàn)在有這么一個人,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說:“那我就逐漸改吧,以后每個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對,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么還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內容?
1個回答2024-02-13 13:26

反映了孟子主張“重義而輕利”,反對”后義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強調仁義,并不是不講利,他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他反對的是唯利是圖,爭奪一己之私利;而維護的是國家、社會的公利??酌隙疾环磳€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二章讀后感
1個回答2024-02-20 18:11
第段先寫文章理解孟其認識;第二段寫文句或哪段印象深刻想;第三段聯(lián)系自實際談
《孟子兩章》讀后感
1個回答2024-02-22 12:22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的心理都是喜歡安樂,厭惡憂患的,孟子的這個觀點,乍聽之下,似乎很違反常理。然而,仔細想想,卻很有道理。因為只有在憂患的時刻,人們才會提高警惕,勵精圖治,最后獲得了生存與發(fā)展的機會。反之,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人們很容易放松自己,麻痹大意,結果卻招致了失敗與死亡的厄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于孟子的觀點,急功近利的人也許不容易體會,而加以反對。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孟子說的的確包含真理。個人或團體乃至于國家,能夠遵循道義來行事,也許短期里會遇到一定困難,但是長期堅持下去,一定可以獲得他人的理解與贊賞,獲得多方面的幫助,最后道路越走越寬。反之,違反道義而行事,也許短期內可以獲得一些利益,但是長期下來,他人看清了你的面目之后,必將疏遠乃至于杯葛你,最后落得個眾叛親離,道路越走越窄。
有關孟子的文章
1個回答2024-02-24 21:35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內容
1個回答2024-02-26 20:23
反映了孟子主張“重義而輕利”,反對”后義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強調仁義,并不是不講利,他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他反對的是唯利是圖,爭奪一己之私利;而維護的是國家、社會的公利??酌隙疾环磳€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有多少章
1個回答2023-01-22 23:36
七篇 二百六十章
孟子第三章上有的讀后感
1個回答2025-01-12 05:45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兩章 讀后感
1個回答2025-04-03 06:08
孟子兩章讀后感



孟子經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為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氨赜惺卵啥鹫奈鹜?,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币欢ㄒ粩嗟嘏囵B(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guī)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guī)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于求成而顯得過于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fā)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fā)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才不致于過于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于過于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還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鄙鼤r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當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孟子選擇舍生取義,雖然平凡如我們的蕓蕓眾生不用面對生命與道義這么高尚嚴肅的話題,但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面臨兩難的選擇,那我們又應該怎樣抉擇呢?比如說工作和休息的沖突,個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時候,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但我覺得能夠把工作和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熱愛生活,也喜歡工作,把生活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機體,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這樣,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時間,也不會產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時間的想法,也就不會覺得在八小時之外的工作是一種負擔。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