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商鞅的小說

關(guān)于秦國的故事(商鞅的那個時代的秦國)
1個回答2024-02-15 22:50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后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惫屦钏篮?,魏惠王對公叔痤囑托不以為然,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fù)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jīng)》到秦國去
商鞅到秦國之前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4 10:03
商鞅,衛(wèi)國人,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政治家。

商鞅本名公孫鞅,也叫衛(wèi)鞅,后來在秦國被封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貢獻(xiàn),是在秦國實行變法,歷史上稱之為“商鞅變法”。

商鞅從小就喜歡“刑名之學(xué)”,到了青年時期,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有學(xué)問有才干的人了。

離魏相秦 舌戰(zhàn)群臣

最初,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孫挫手下做小官時,就表現(xiàn)出他的才能,深得公孫挫的重視。在公孫挫臨死前,他曾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做相,并說:“如果不用商鞅,就把他殺掉,決不能讓他離開魏國?!蔽夯萃鯇珜O挫的話根本沒放在心上,認(rèn)為他病重在說胡話,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他。

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秦國比較落后,秦孝公為了使秦國稱霸,決心征召有才能的人。他在求賢詔令中說:“誰能想出好辦法使秦國強盛,就讓他做高官,還封給他土地?!鄙眺甭牭竭@個消息后,決定到秦國去。
秦國的商鞅變法
1個回答2024-02-16 23:20
秦國商鞅變法一般指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國實行的變法運動
?一分鐘了解商鞅變法

?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wèi)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nóng)桑、獎軍功、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nèi)容的變法。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軍隊?wèi)?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quán)國家。
商鞅是哪朝的?
5個回答2022-06-28 15:16
戰(zhàn)國時代秦朝的人
誰知道秦國時期商鞅和白雪的故事?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嗎?謝謝
1個回答2024-01-24 22:17
白雪:



戰(zhàn)國時期魏國大商賈白圭獨生女,幫助商鞅逃往秦國變法,為商鞅生下一子.但為了商鞅能在秦國立足,不愿做他的妻子,她勸商鞅娶公主.隱居山中13年,后被商鞅接回秦國都咸陽?! ?br>


商鞅



衛(wèi)國(今河南安陽市內(nèi)黃梁莊鎮(zhèn)一帶)人,漢族。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應(yīng)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后,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zhí)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故事明理 故事一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
1個回答2024-03-09 22:59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nèi)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并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鼻孛駸o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治秦的原文
1個回答2024-03-06 17:38

商鞅治秦①
公孫鞅②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③,公平無私,罰不諱④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⑤,黥劓⑥其傅。期年⑦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⑧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⑨,特以強服之耳。

出自商鞅治秦一個成語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10 19:56
模棱兩可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或主張。
[語出]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正音] 棱;不能讀作“l(fā)ínɡ”。
[近義] 不置可否
[反義] 旗幟鮮明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偏正式。
商鞅治秦 古文 翻譯
1個回答2024-01-22 13:59
譯文
  商鞅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秦孝公拜他為相,并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一到就要執(zhí)行,而且公平無私。處罰不回避有權(quán)勢的人;論功行賞,不偏袒自己的親信。太子犯了法,把他的老師刺面割鼻。一年之后,沒有人拾取別人丟在路上的東西,也無人敢謀取非分的財物。這樣,秦國兵力強盛,諸侯都害怕它了。但是商鞅為人刻薄少仁慈,只是用強力的辦法來壓服人罷了。
誰知道秦國時期商鞅和白雪的故事?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嗎?謝謝
1個回答2024-01-31 04:23
白雪:
戰(zhàn)國時期魏國大商賈白圭獨生女,幫助商鞅逃往秦國變法,為商鞅生下一子.但為了商鞅能在秦國立足,不愿做他的妻子,她勸商鞅娶公主.隱居山中13年,后被商鞅接回秦國都咸陽?! ?br/>商鞅
衛(wèi)國(今河南安陽市內(nèi)黃梁莊鎮(zhèn)一帶)人,漢族。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應(yīng)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后,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zhí)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