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董狐直筆

2019-01-30 20:10:41學(xué)??词澜?/span>07:07 40
聲音簡介

董狐直筆是一個什么故事?董狐直筆又是什么意思?

《左傳·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史官,相傳在春秋時期,晉靈公繼位后不管政事,不僅殘暴還只知吃喝玩樂,而后相國趙盾管理政務(wù)后多次上言,人家晉靈公正開心的時候你天天說些不開心的話人家肯定不高興的,結(jié)果趙盾就被追殺,之后在弟弟趙穿的幫助下將晉靈公用計殺害后才好,后來史官董狐記載“秋七月,趙盾在桃園謀害了國君夷皋! ”趙盾說這不是我做的呀,你何必這樣寫,而董狐卻說晉靈公是你弟弟殺的,你逃亡也并沒有逃出晉國,并且并不更改自己的記錄,趙盾只得作罷。意思就是在強權(quán)下也堅持實事求是的正直說法,不被改變和動搖。 “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面對董狐的記錄,趙盾是有苦說不出加哭笑不得,“這。。當(dāng)時所有人都知道我正在被暗殺呢,我在逃亡呢,這人怎么會是我殺的呢?太冤枉了”而董狐卻堅決不吃這一套,“你可是相國,不做實事卻逃跑,還沒有逃出國內(nèi)你就還是晉國的相國,晉靈公是死于你弟弟手下,卻像是無事發(fā)生一樣沒有懲罰,不是你背后主謀的又是誰呢?”最后趙盾被噎的無話反駁,只得作罷。 “董孤,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后來孔子在編訂《春秋》時也夸獎過董狐,剛正不阿,雖然艱難卻勇敢的記錄實事。但與此同時孔子也表達趙盾其實也挺好的,解救了一國百姓,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你可以看出晉靈公真的是不怎么樣。其實從歷史事實被保留完整的角度上看,存在董狐這樣越多的人,歷史就會保存的越完整與真實,所以孔子也才會這樣說吧。 大家都知道很多歷史都是史官記錄下來的,所以后面在位的史官都如果被形容董狐直筆都會十分自豪與光榮。在如今這個年代,我們也應(yīng)當(dāng)有這樣的精神,尊重每一位能將事實記錄下來的人!

董狐直筆是什么意思

說到董狐直筆其實是一個成語,小編算是初次見到了,好吧,孤陋寡聞了,但是這都不是問題,因為可以學(xué)習(xí)一番啊,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這個董狐直筆的故事是怎么樣的,還有就是這個董狐直筆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不要錯過了! 董狐直筆的意思其實就說的叫董狐的這個人十分的正直,書寫的東西也都是事實,都是如實記載的,尊重歷史,不畏權(quán)貴,不阿諛奉承這樣的。 具體的故事要追溯到春秋時期,話說當(dāng)時的晉靈公十分的殘暴,相國趙盾看不下去了表示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所以就勸說晉靈公要改變作風(fēng),但是這個晉靈公竟然不聽勸阻,還要殺了趙盾,沒有辦法的趙盾只好準(zhǔn)備出逃了。這個時候的趙穿又刺殺了晉靈公,這個趙穿就是趙盾的堂弟(也說堂侄)。當(dāng)時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殺了晉靈公,趙盾知道后非常的不服氣,要求董狐重新寫。但是董狐說了,你趙盾身為相國,國君被殺了,你卻不去討伐賊人,你就是主謀,這件事情就算死了也不會改寫的。 故事大致就是這樣的,這趙盾其實看情況說,是沒有殺晉靈公的,但是是他堂弟殺的啊,趙盾又不好去討伐堂弟,所以這個事情就顯得十分的尷尬,但是這背后的事實到底是怎么樣的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這個董狐的正直大家也是看得很清楚的,不畏強權(quán)啊!

董狐直筆講述了什么?

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一位史官。當(dāng)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一個驕橫霸道的人。他七歲就即位為國君,長大后也幼稚無知,蠻不講理。國相趙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諫,但晉靈公根本不聽,日久,還對趙盾懷恨在心,幾次三番設(shè)計除去趙盾,但未成功。趙盾知道晉靈公想殺他,為了避禍,只好逃離了都城,在外地暫住下來。趙盾的堂兄弟趙穿決心殺掉昏君。有一天,晉靈公在桃園中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趙穿秘密派去心腹士兵,向靈公發(fā)動了突然襲擊,把他殺死了。 趙盾在外地聽到這個消息,連夜趕回京城。由他主持另立了晉成公為國君,自己繼續(xù)擔(dān)任國相。 董狐將這件事記入史冊時,很明確地寫道:“趙盾弒其君”(封建時代,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稱“弒”,“弒君”是一種大逆不道的罪行),并將這一記載公布于朝廷。趙盾見了大驚失色,立即向董狐解釋自己并未弒君。董狐說:“我身為國相,出走沒有離開本國,回來后也不懲處兇手,這弒君的罪名,你不負該由誰負呢?” 孔子曾稱贊說:“董狐真是古代的好史官呵,記載事件實事求是,不加隱諱?!彼€稱贊趙盾說:“趙宣子(即趙盾)真是古代的好大夫呵,因為法而受了惡名。真可惜呀,如果他當(dāng)時逃離了國境就好了,可以不負責(zé)任?!?/p>

董狐直筆講述了什么?

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相國趙盾勸他改變作風(fēng)。晉靈公竟想殺他,他只好準(zhǔn)備出逃。趙穿刺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殺其君。趙盾不服要求改寫。董狐說:"你身為相國,國君被殺,你不討賊,你就是主謀,這事我就是死也不會改。

董狐直筆的故事 董狐直筆成語典故

1、成語典故: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相國趙盾勸他改變作風(fēng)。晉靈公竟想殺他,他只好準(zhǔn)備出逃。趙穿刺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殺其君。趙盾不服要求改寫。董狐說:“你身為相國,國君被殺,你不討賊,你就是主謀,這事我就是死也不會改。”《左傳·宣公二年》:“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fù)。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瘜υ唬骸訛檎?,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后世用此來比喻史官秉筆直書,剛正不阿。宋黃庭堅《王彥祖惠其祖黃州制草書其后》:“董狐常直筆,汲黯少居中。” 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董狐沒有錯,他是一位好史官,據(jù)法直書而不加隱諱;趙盾也沒有錯,他是一位賢明的大臣,為了法度而蒙受惡語,真是可惜??!如果趙盾逃跑出了國境,就可以免除弒君之名了。杜甫在《寫懷》一詩中提到董狐筆:“禍?zhǔn)嘴萑耸?,厲階董狐筆。”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里就有這個典故:“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2、董狐直筆,漢語成語,拼音是dǒng hú zhí bǐ,意思是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quán)貴的正直史家。出自《左傳·宣公二年》。

董狐直筆講述了什么?

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一位史官。當(dāng)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一個驕橫霸道的人。他七歲就即位為國君,長大后也幼稚無知,蠻不講理。國相趙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諫,但晉靈公根本不聽,日久,還對趙盾懷恨在心,幾次三番設(shè)計除去趙盾,但未成功。趙盾知道晉靈公想殺他,為了避禍,只好逃離了都城,在外地暫住下來。趙盾的堂兄弟趙穿決心殺掉昏君。有一天,晉靈公在桃園中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趙穿秘密派去心腹士兵,向靈公發(fā)動了突然襲擊,把他殺死了。 趙盾在外地聽到這個消息,連夜趕回京城。由他主持另立了晉成公為國君,自己繼續(xù)擔(dān)任國相。 董狐將這件事記入史冊時,很明確地寫道:“趙盾弒其君”(封建時代,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稱“弒”,“弒君”是一種大逆不道的罪行),并將這一記載公布于朝廷。趙盾見了大驚失色,立即向董狐解釋自己并未弒君。董狐說:“我身為國相,出走沒有離開本國,回來后也不懲處兇手,這弒君的罪名,你不負該由誰負呢?” 孔子曾稱贊說:“董狐真是古代的好史官呵,記載事件實事求是,不加隱諱?!彼€稱贊趙盾說:“趙宣子(即趙盾)真是古代的好大夫呵,因為法而受了惡名。真可惜呀,如果他當(dāng)時逃離了國境就好了,可以不負責(zé)任。”

董狐直筆的介紹

董狐直筆故事: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相國趙盾勸他改變作風(fēng)。晉靈公竟想殺他,他只好準(zhǔn)備出逃。趙穿刺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殺其君。趙盾不服要求改寫。董狐說:“你身為相國,國君被殺,你不討賊,你就是主謀,這事我就是死也不會改?!边@就是董狐直筆的典故。 成語: 成語(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yīng)用的,承擔(dān)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董狐直筆出自史記的哪一章

應(yīng)該不是出自《史記》吧,應(yīng)該是《左傳·宣公二年》,原文: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rèn)為趙盾應(yīng)負責(zé)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后孔子稱贊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董狐直筆的詩詞典故

   典源出處 《左傳·宣公二年》:“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fù)。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允居诔P釉唬骸蝗?。’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釋義用法 春秋時,晉國的趙穿在桃園殺死晉靈公。當(dāng)時趙穿的族人趙盾 (宣子) 正在逃亡,還未出國境,聽到這個消息就返回來了。因為趙盾是正卿,因此史官董狐記錄說:“趙盾殺國君。”孔子稱贊董狐是古代的優(yōu)秀史官,因為他寫史無所避忌。后以此典稱頌敢于秉筆直書的史臣。    用典形式   【董狐筆】 唐·杜甫:“禍?zhǔn)嘴萑耸?,厲階董狐筆?!彼巍の奶煜椋骸霸邶R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董狐執(zhí)筆】 宋·蘇轍:“董狐執(zhí)筆何時易,馬援征蠻未遽來?!?   【董狐直筆】 宋·黃庭堅:“董狐常直筆,汲黯少居中?!?   【狐董仗毫端】 明·瞿式耜:“逄 干思柱后,狐董仗毫端。”   【筆挾董狐直】 清·唐孫華:“筆挾董狐直,書過袁豹半?!?

董狐直筆成語典故

1、成語典故: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相國趙盾勸他改變作風(fēng)。晉靈公竟想殺他,他只好準(zhǔn)備出逃。趙穿刺殺了晉靈公。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殺其君。趙盾不服要求改寫。董狐說:“你身為相國,國君被殺,你不討賊,你就是主謀,這事我就是死也不會改。”《左傳·宣公二年》:“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fù)。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瘜υ唬骸訛檎?,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焙笫烙么藖肀扔魇饭俦P直書,剛正不阿。宋黃庭堅《王彥祖惠其祖黃州制草書其后》:“董狐常直筆,汲黯少居中?!?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董狐沒有錯,他是一位好史官,據(jù)法直書而不加隱諱;趙盾也沒有錯,他是一位賢明的大臣,為了法度而蒙受惡語,真是可惜??!如果趙盾逃跑出了國境,就可以免除弒君之名了。杜甫在《寫懷》一詩中提到董狐筆:“禍?zhǔn)嘴萑耸?,厲階董狐筆?!彼未奶煜榈摹墩龤飧琛防锞陀羞@個典故:“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2、董狐直筆,漢語成語,拼音是dǒnghúzhíbǐ,意思是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quán)貴的正直史家。出自《左傳·宣公二年》。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