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細(xì)說隋唐|魏徵、王珪:太宗重用的直諫良臣

2020-06-21 22:11:09大錘說史14:19 2.1萬
6元開會員,免費聽
購買?|?29 喜點
聲音簡介

文言文魏徵諷諫翻譯,告訴我本文道理,魏徵是個怎樣的人?快?。〖?!急!急!

幾年級的哦?

唐太宗忍魏徵的故事簡短版?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魏徵和唐太宗的啟發(fā)

這個很復(fù)雜。早期的太宗用人的確比較公正,也能接受指責(zé),并改正過失,君臣關(guān)系較緩和,使良臣得以盡力。晚年有些獨斷多疑,任人唯親,就不大虛心了。有人認(rèn)為魏徵是仗著自己山東背景,不怕得罪太宗,敢于進諫。

唐朝除了魏征還有哪些敢于直言進諫的諫臣

所謂諫臣一般都是忠君報國,剛正不阿之士。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齡、杜如晦、明朝之楊繼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唐朝除了魏征還有哪些敢于直言進諫的諫臣

唐朝還算是出現(xiàn)諫臣最多的一個盛世,出現(xiàn)了一大批如魏征、王珪、孫伏伽、戴胄、褚遂良、房玄齡這樣的人。

唐太宗時最著名的諫臣是誰

魏征啊 敢說話 敢冒死進諫 唐太宗說過“。。。以人為鏡 可以知得失” 這句話里的“鏡”就是魏征

如果你是英明的唐太宗 看了魏征上奏的諫太宗十思疏 你會怎么樣給魏征回信

還不是跟李世民學(xué)學(xué)

為什么敢于直言勸諫的大臣,反而做不了唐太宗的謀臣?

因為他太過于剛而犯上,于是李世民十分不喜歡他,雖然沒殺他,但是不允許他進入尚書臺核心圈。

魏征直言勸諫唐太宗,有哪些具體內(nèi)容?

1、以德治國的重要性。奏疏開篇即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魏征直接將德比喻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對政權(quán)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 2、樹立正確的人民觀。奏疏中說“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確,人民就像水一樣,能夠負(fù)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值得深切謹(jǐn)慎的道理。封建社會的朝代更替已經(jīng)讓大臣和皇帝充分認(rèn)識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 3、創(chuàng)業(yè)后如何守成。奏疏中說,“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的確,從歷史上看,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魏征的答案是,因為守成者出現(xiàn)松懈和驕傲的情緒。 4、為政者如何自警。在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砗?,魏征為唐太宗提出個人生活、思想修養(yǎng)、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議,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驕戒躁,政務(wù)上勤勉謹(jǐn)慎,納諫上兼聽則明,賞罰上分明有度。魏征提出的這些建議,有些具體含義和做法可能因時代變化而變化,但基本原則和精神是不變的。

魏徵的故事:剛正敢諫

  魏徵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很窮,但他卻喜歡讀書,掌握了廣博的知識,后來又出家當(dāng)過道士。隋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他先后參加李密瓦崗軍和竇建德起義軍,李建成被殺后,他又因直言敢諫,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徵召進宮內(nèi),叫他提些意見。李世民有不對的地方,魏徵能夠當(dāng)面批評,甚至?xí)锰铺谝粫r下不了臺。      有一次,唐太宗根據(jù)右仆射(掌管奏章文書的官員)封德彝的建議,決定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還沒有服役過的男子都要去當(dāng)兵。但魏徵不同意。因為按照當(dāng)時的規(guī)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諫議大夫簽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問他:“你不同意這樣做,有什么理由?”      魏徵回答:“臣作為諫議大夫,有義務(wù)向陛下指出,這樣做違背了治國安民的方針。我朝開國后即立下‘男子二十歲當(dāng)兵,六十歲可免’的規(guī)定,怎么能隨便改變呢?”      唐太宗非常生氣,大聲指責(zé)道:“你太固執(zhí)己見!”      魏徵毫不退讓,語重心長地說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魚,確實能捕到許多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把森林燒了打獵,確實會打到許多獵物,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如果把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的男子都去當(dāng)兵,今后國家的稅賦徭役去向誰要呢?”      唐太宗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時候,李世民還會和魏徵一起討論一些問題。      比如,唐太宗曾問魏徵:“歷史上有過這么多帝王,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徵回答道:“能夠多聽聽各方面意見的帝王,通常比較明智;一意孤行、只聽單方面的意見的帝王,難免就會昏庸?!薄凹媛爠t明,偏聽則暗”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唐太宗贊許地說:“你講得真好??!”      有個大臣叫鄭仁基,女兒長得美麗又有才華,皇后要把她收為李世民的嬪妃。當(dāng)冊封的詔書寫好后,有人說了一句:“她不是已經(jīng)與人訂婚了嗎?”      魏徵知道后,就向李世民進諫道:“陛下住著亭臺樓閣,就應(yīng)該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著山珍海味,就應(yīng)該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著眾多嬪妃,就應(yīng)該希望百姓有稱心的婚姻?,F(xiàn)在陛下把已經(jīng)與人訂婚了的女子奪過來,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聽了這番話,馬上取消了冊封。      當(dāng)魏徵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罷朝五天,親自登上御苑西樓,遙望魏徵逝世之處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現(xiàn)在魏徵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魏徵能在初唐的政治舞臺上發(fā)揮一點作用,確實是與唐太宗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的氣度分不開的。      唐太宗時能夠大膽進諫的大臣,還有一位馬周。馬周原來只是守衛(wèi)玄武門的中郎將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書談?wù)摮檬?。常何是個武將,不懂政治,感到談不出什么,為此很犯愁。馬周知道了,馬上動筆為他寫了二十多條關(guān)于政治得失的意見,讓他去交差。李世民讀了以后,覺得條條都切中要害。他很奇怪,常何這一介武夫怎么變得這樣有政治頭腦了,就找他來面談。常何一向老實,他坦白地告訴李世民上書的內(nèi)容都是馬周寫的。李世民馬上召見馬周,一番談話,對他十分賞識,不久便任命他為監(jiān)察御史。      馬周沒有辜負(fù)李世民對他的期望,經(jīng)常進諫,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設(shè)性的建議。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xùn),要了解民間的疾苦,愛護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寵愛子女,沒有必要每年加賜金銀珍寶,因為奢侈只會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為本,真正讓百姓滿意,就得選拔德才具備的好官。對馬周提出的這些建議,李世民都認(rèn)真聽取,并加以推行。      魏徵、馬周等人還提醒李世民,隋末因為濫刑暴政而迅速滅亡。李世民因此非常重視立法安民,要求有關(guān)部門融合前朝立法、司法經(jīng)驗,制定了《貞觀律》,使封建禮教法律觀成熟完善起來,為稍后制定《唐律》打下了基礎(chǔ)??佳刑臃腹糯溟T秦王春秋司馬相如卓文君韓信經(jīng)典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