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怎么念

2023-12-10 09:43

1個回答

皋,漢語二級通用漢字,有三種讀音,分別為gāo;háo;gū。皋,為形聲字,其字形最早為小篆。

本義為澤邊地,泛指岸邊,水旁陸地,后引申為沼澤、水田、田邊高地這層意思?!案蕖弊衷诂F(xiàn)代漢語中有多種讀音,具體的讀音要根據(jù)不同的上下文和用途而有所區(qū)別。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讀音和用法:

1、“高”(gāo)的古音,作為字詞的一部分出現(xiàn)。例如,“渚皋”(zhǔgāo)、“龍皋”(lónggāo)、“鶴皋”(hègāo)等。

2、“gāo”音,即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高”音,通常用于表示“事物尺寸達(dá)到了平均或以上水平”的意思,以及在名字中作為“姓”的音。例如,“高樓”、“高山”、“高興”等。

3、“jiāo”音,常用于表示小溪、水溝、行道縫隙等含有流動水的處所。例如,“竹皋”(zhújiāo)、“街皋”(jiējiāo)、“草皋”(cǎojiāo)等。

4、在一些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皋”還被用作地名、山名等的名稱,在這些作品中“皋”字通常讀作“gāo”,例如《離騷》中的“渚濆之濱,于嗟洋洋。人無全美焉,美發(fā)自顛皋”。

總之,“皋”字的讀音可以根據(jù)上下文而有所變化,需要結(jié)合實(shí)際語境進(jìn)行理解。若作為人名或地名出現(xiàn),通常會直接采用“gāo”音,其他情況下一般采用古音“gāo”或“jiāo”,具體要看具體語境。

皋,為形聲字。其小篆字形上為形旁“白”,下為聲旁“夲”。據(jù)《說文通訓(xùn)定聲·孚部》:“此字(皋)當(dāng)訓(xùn)澤邊地也。

從白,白者,日未出時(shí)初生微光也,壙野得日光最早,故從白,從夲聲?!保梢姟鞍住贝硭呏氐?,因?yàn)檫@些地方“得日光最早”,這也是“皋”字本義。

后“皋”引申為沼澤、水邊高地這層意思。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皐”“臯”等字,后成為異體字被淘汰。

相關(guān)問答
皋怎么讀(皋怎么讀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12-13 19:57
皋讀gāo,與高字同音,或者讀háo。讀作gāo時(shí),字義為水邊的高地、河岸、湖泊、沼澤等,如江皋、漢皋,或者是姓氏、地名用字,如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姓氏、蘭州市地名皋蘭。讀作háo時(shí),字義為號呼、呼告...
全文
皋的讀音 皋的意思
1個回答2023-12-10 17:17
1、皋有兩個讀音:gāo 、háo 。 2、讀作gāo時(shí),字義為: 水邊的高地,岸:江皋。漢皋。 沼澤,湖泊:“鶴鳴于九皋”。 姓:皋陶。 3、讀作háo時(shí)...
全文
如皋名人
1個回答2023-08-13 07:00
我怎么就不知道如皋有這樣的一個人呢,真應(yīng)該好好學(xué)習(xí)如皋史了~
如皋地名的由來是什么?
1個回答2023-12-21 04:33
南通市境內(nèi),得名和建制最早的是如皋。 如皋的得名,源于《春秋左傳》中的一則賈大夫射雉(野雞)的故事: 春秋時(shí)期,在如皋一帶定居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如皋瀕江臨海,河港眾多,蘆葦叢生,麋鹿...
全文
皋怎么讀?
1個回答2024-02-12 23:12
皋讀【gāo】。 成語解釋及相關(guān)詞語: 鶴鳴九皋:鶴鳴于湖澤的深處,它的聲音很遠(yuǎn)都能聽見。比喻賢士身隱名著。 聲聞九皋:比喻負(fù)有盛名,為世人所稱譽(yù)。 養(yǎng)音九皋:比喻賢才隱居修德。 漢皋...
全文
如皋名人
1個回答2024-02-15 11:58
古代:冒辟疆【明代才子】 董小宛【冒辟疆夫人】 胡瑗【安定先生】 現(xiàn)代;李昌鈺【華裔神探】 張志熔【熔盛董事會主席】
林皋的人物簡介
1個回答2024-02-08 20:20
因官僑寓常熟,在虞山之麓筑“寶硯齋”。精篆刻,宗法文彭,復(fù)取法沈世和等。所作章法簡繁相參,疏密處理周詳,刀法穩(wěn)健,挺拔遒勁而不事修飾。篆法多用小篆、繆篆,古雅清麗,為時(shí)所重,當(dāng)時(shí)的書畫名家和收藏家王...
全文
如皋的一位名人
1個回答2024-03-16 03:42
三國軍事家呂岱 呂岱(公元160-256年),字定公,東漢海陵如皋人,三國時(shí)是吳國一位開疆拓土的高壽名將。 北宋教育學(xué)家胡瑗 胡安定(993-1059),又名胡瑗,字翼之,如皋人。 明末...
全文
皋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12-08 04:57
皋的意思是:水邊的高地、岸等。 皋有兩個讀音:gāo、háo。 讀作gāo時(shí),字義為: 1、水邊的高地,岸:江皋。漢皋。 2、沼澤,湖泊:“鶴鳴于九皋”。 3、姓:皋陶。 讀作háo時(shí),...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