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明君明臣的故事

2024-05-25 23:45

要開明的,不是有名的
1個回答
  魏征與唐太宗
  自李唐以降,李世民和魏征這兩個人,一個作為能夠虛心聽取不同意見的“明君”形象,一個作為敢于直言的“諫臣”形象,已經(jīng)被固定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君賢臣直”的一個樣板。 眾所周知,在他們君臣之間,有著很多十分感人的“段子”。其最高潮的部分則發(fā)生在魏征生前和病逝后的那些歲月。在魏征得病之后,李世民派出去詢問病情和送藥的人“相望于道”。在魏征彌留之際。李世民甚至和太子等家眷親自到魏征府上探望,并且當著魏征的面許諾要把衡山公主嫁給魏征的兒子叔玉為妻。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命令百官中九品以上者都要去參加吊唁活動,特別準許魏征在昭陵下葬。同時,還親自給魏征書寫了碑文。敘述至此,《資治通鑒》甚至非常煽情地寫道:“上思魏征不已。謂群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以鏡矣!’” 一個做大臣的竟然能夠在其晚年享受到皇帝如此高的禮遇,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有句古語云:“伴君如伴虎”,其含義無非是說君主都是些喜怒無常的家伙,弄不好就會以身飼虎,落得個身首異處、家破人亡的下場。但是,看看魏征所享受到的這些隆遇,這“伴君如伴虎”的鐵規(guī)似乎有打破的可能,但真的如此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所能接觸到的被史書所大力宣揚的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之間的這些“感人”故事,僅僅只是全劇的“上半截”,并不是這個故事的最后結(jié)局,也并不是這個故事最富有戲劇性的部分!這個故事最耐心尋味的還在于其“下半截”。 李世民和魏征這個君臣故事的“下半截”發(fā)生在魏征死后,其轉(zhuǎn)折點在于魏征生前極力向皇帝推薦的兩個人物——侯君集和杜正倫的身上。這兩人一武一文,魏征在生前都曾經(jīng)極力地向李世民推薦過,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應當加以重用云云。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這兩個人先后都出了問題:侯君集因為謀反的罪名而被誅殺;杜正倫也因為向太子透露了皇帝要他暗中監(jiān)督太子的秘密而被李世民趕出了長安。 魏征生前所器重的這兩個人先后出了問題,魏征顯然要負起“識人不周”的責任。而且,更為要命的是,種種跡象顯示:這兩個人之間私下里交往十分密切。這就不能不讓李世民開始懷疑在世時對他們兩人極力推薦的魏征,很可能和他們兩人是聲氣相投的私黨。 在中國的專制王朝體制下,任何一個皇帝的身邊最不缺乏的就是那些善于察言觀色、測度上意的小人。即令是英明如唐太宗者,也概莫能外??吹交实坶_始對魏征有了些看法,立刻就有人出來告訴皇帝說:魏征在世時經(jīng)常把他的一些向皇帝進諫的言辭,給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官員褚遂良看。事惰也是明擺著的,褚遂良的那些皇帝“起居注”是將來寫史書的重要資料,魏征把自己的諫辭給他看,無非是想增加自己在歷史上的砝碼,而這種行為不免有沽名釣譽和詆毀皇帝的嫌疑。 于是,李世民立刻發(fā)動了對死后的魏征的大清算:首先,收回了在魏征死前允諾的要把公主嫁給魏征的兒子叔玉的婚約,然后,親自跑到魏征的墓前,砸掉了載有他親自為魏征所寫的碑文的石碑。 至此,一段所謂的“諫臣”“明君”的故事才算徹底拉上了大幕。(雖然有人說,后來李世民征遼不如意,想起魏征的種種好處,又豎起那塊碑,但我以為絲毫也改變不了事件的性質(zhì)。這樣的一個結(jié)果,看似很富有戲劇性,大大地出人意表之外。其實,只要是洞悉人性的弱點和專制獨裁體制的特點,就可以知道魏征最后的這個下場,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多少帶有一些必然的因素。 從表面上看,魏征自從玄武門之變由舊主子李建成歸順到新主子李世民之后,其做事風格一直是犯顏直諫,很喜好在大庭廣眾之下和皇帝唱“對臺戲”。而皇帝本人呢,好像也很喜歡這樣直言不諱的作風,每次都“虛心”接受了這個臣子的意見。 但是,人性的弱點和專制獨裁者的本性,決定了皇帝的這種胸懷絕對不是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只是被迫地在裝裝樣子而已! 實際上,李世民想對魏征動手也絕對不是一天兩天了,譬如,《資治通鑒》就公開透露說:“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后問為誰,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驚問其故。后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 ’上乃悅?!? 這段記載說得再明白不過了。李世民對于“諫臣”魏征,絕對談不上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他之所以遲遲沒有動手,主要是因為他被長孫皇后這樣的身邊人,架到了要做“千古明君”的宏偉構(gòu)想中而不能自拔的緣故。很顯然,保留這個“烏鴉嘴”魏征,就是證明自己清明的一面旗幟;而殺死這個魏征,籠罩在自己頭上的那些苦心經(jīng)營了很久的好名聲,就有可能掃地以盡。兩者孰輕孰重,只要李世民的理性還在發(fā)揮著作用,他是很容易就能算清楚這筆賬目的。
  由李世民最后對待魏征的態(tài)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我們大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來:在獨裁專制的體制下,是根本不可能有善終的直言進諫者存在的。在這種一人說了算的語境下,沒有一個獨裁者真的喜歡那種經(jīng)常給自己提意見的人,他們打心眼里喜歡的注定是那種陽奉陰違、“當面喊萬歲,背后下毒手”的奸佞小人。明乎此,也就可以明白,那些所謂的“諫臣”“明君”的故事,不過就是一些被夸大的神話而已。
相關(guān)問答
中國歷史上身高矮的君臣有哪些(國外名人也行
1個回答2022-08-19 02:43
春秋齊國名相晏嬰。
歷史上大臣諷諫君王的故事 好幾個
1個回答2022-07-27 16:48
鄒忌諷齊王納諫
歷史上著名的君臣佳話
1個回答2024-03-17 16:47
歷史上君臣猜忌,父子相爭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做到君臣兩不疑的卻寥寥無幾,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與將軍馮異就做到了。 新莽末年,劉秀在家起兵。馮異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后歸順劉秀,隨之征戰(zhàn),大破赤眉、平定關(guān)中。協(xié)...
全文
君可不君臣不可不臣出處?
1個回答2024-03-12 04:36
出自《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禮儀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至于這句: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可...
全文
君是君來臣是臣的典故
1個回答2024-02-03 08:20
君是君來臣是臣的典故: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孔子說:“君主要謹守君道,臣子要謹守臣道,父親要盡父道,子要盡子道?!本肮f:“講得好呀!假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有糧谷,...
全文
君君臣臣文言文翻譯
1個回答2023-06-25 18:16
贊同一樓的!
有是君則有是臣有是臣則足以相是君也說的是什么道理
1個回答2024-02-19 11:39
有是君則有是臣有是臣則足以相是君也說的道理是:君臣之間的相處法則,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賢明的君主總是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以上就是有是君則有...
全文
誰知道“臣殺君”又叫“臣弒君”的典故?
1個回答2024-02-16 09:11
是齊宣王和孟子吧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諸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全文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