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趣味英語小短文

六年級數(shù)學趣味故事
1個回答2024-01-24 18:14

從前有一位老年人,在他臨終時,三個兒子圍在床前。

他對兒子們說:“我有十七匹馬,留給你們,三個人分。分馬的時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總數(shù)的九分之一?!?

勉強說完這幾句,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執(zhí)行遺囑時,一致認為這些馬是父親生前心愛之物,決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幾塊瓜分。但是遺囑又要完全照辦,如何是好呢?

正巧,這時他們的老娘舅騎馬趕來了,聽完事由,眉毛一揚,說:“我來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樣分馬?

因為希望每人得到的馬都是整數(shù)匹,所以根據(jù)遺囑,在分馬的時候,馬的匹數(shù)應該是三個分母的公倍數(shù)。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8,因而在分馬時的馬匹總數(shù)最好能成為18的倍數(shù)。老人留給兒子們的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帶來的一匹馬臨時借出來湊數(shù),共有18匹馬參加分配。

準備就緒,老娘舅開始宣讀和執(zhí)行遺囑:

“……分馬的時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宣讀到這里,老娘舅數(shù)出9匹馬,讓老大領(lǐng)過去:

老二嘛,得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讀到這里,老娘舅數(shù)出6匹馬,讓老二領(lǐng)過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總數(shù)的九分之一?!弊x完最后這一句,老娘舅數(shù)出2匹馬,讓老三領(lǐng)過去:

三位晚輩分到手的馬,總和恰好是父親留下的17匹:

9+6+2=17。

分馬場地上的18匹馬,現(xiàn)在剩下最后一匹,這當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帶來臨時借用的那匹,依然物歸原主。


六年級《比的應用》的趣味數(shù)學故事
1個回答2024-01-29 20:44
1.符號“+”“-”是五百年前一位德國人最先使用的。當時他們并不表示“加上”“減去”。知道三百多年前才正式用來表示“加上”“減去”。

2.“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拼板玩具,有七個塊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薄板組成,拼出來的圖案變化萬千。后來傳到國外叫做“唐圖”?!捌咔砂濉绷鱾鞯浇裉?,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智力玩具。

3.傳說早歲孫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一種滴水的器具來計時,名叫刻漏。

4.乘號“×”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國數(shù)學家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號斜過來表示。

5.公元前46年,羅馬統(tǒng)帥儒略· 愷撒指定歷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為了神雀棗表示他的偉大,決定將7月改為游拆“儒略月”,連同所有的單月都規(guī)定為31天,雙月為30天。這樣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羅馬處死犯人的月份,為了減少處死的人數(shù),將2月減少1天,為29天。

6.小方是一個木匠,但他很傲慢,有一天,師傅問他:“桌子有4個角,我砍去一個,還剩幾個?”小芳說4-1=3,三個。師傅告訴他,有5個
求六年級趣味數(shù)學小故事
1個回答2024-02-24 11:46
小明和小華比賽做仰臥起坐。比賽開始了,同學們有的在加油,有的在計數(shù):1個,2個,3個,4個,(一直寫下去,我比較懶,請樓主填空)99個,一百個。小明和小華打了個平手,勢均力敵,兩人相視而笑。同學們都很開心
趣味數(shù)學小故事短一點急
1個回答2024-01-27 14:37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后,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97+98+99+100 =
老師心里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jīng)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4+3+2+1
=101+101+101+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從此以后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jīng)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數(shù)學基礎(chǔ),更讓他成為——數(shù)學天才!
短篇趣味數(shù)學小故事
1個回答2024-01-22 11:15
今天,我在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數(shù)學問題.



我發(fā)現(xiàn)一杯可樂800克,一杯綠茶500克,一杯冰紅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我又補充了一個信息-------冰紅茶比可樂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我按照老師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1100+800=1900,所以一共1900克.



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數(shù)學問題,希望小朋友們能多多觀察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
急求簡短的成語小故事??!要求有趣味性??!
1個回答2024-01-22 11:04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币馑际牵何乙欢ㄒ黄埔磺姓系K,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宗愨經(jīng)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趣味數(shù)學故事!要短一點!
1個回答2024-03-01 20:32
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shù),數(shù)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shù),數(shù)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瞇瞇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shù),數(shù)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shù)。你知道他們每人摘多少個桃子嗎?
趣味數(shù)學故事要短的
1個回答2024-03-06 17:58
蝸牛何時爬上井?

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來。一只癩蛤蟆爬過來,甕聲甕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太高了,掉到這里就只能在這生活了。我已經(jīng)在這里過了多年了,很久沒有看到過太陽,就更別提想吃天鵝肉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 “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喝足了水,就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毕胫胫?,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在睡覺。它心里一驚:“我怎么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后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蝸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堅強地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需要用幾天時間就能爬上井臺嗎?
找十位數(shù)學名人的故事和十道趣味數(shù)學題目(越短越好)
1個回答2024-05-13 15:30
數(shù)學家的墓志銘
一些數(shù)學家生前獻身于數(shù)學,死后在他們的墓碑上,刻著代表著他們生平業(yè)績的標志。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于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后,人們?yōu)榧o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nèi)切于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fā)現(xiàn)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德國數(shù)學家高斯在他研究發(fā)現(xiàn)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guī)作法后,便放棄原來立志學文的打算 而獻身于數(shù)學,以至在數(shù)學上作出許多重大貢獻。甚至他在遺囑中曾建議為他建造正十七邊形的棱柱為底座的墓碑。
16世紀德國數(shù)學家魯?shù)婪?,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shù)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shù),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shù)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shù)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shù)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zhì)又象征他對數(shù)學熱愛的雙關(guān)語。
求一趣味短篇故事
1個回答2024-01-23 01:46
有本書叫《趣致人生》,里面都是一些短篇故事,而且都很具啟發(fā)性。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