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庸傳奇評書

劉庸是什么人?
1個回答2024-06-11 00:15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慶十年(1805),享年八十五歲,謚清正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安徽學政.江寧知府.太原知府.廣西考官.江西鹽道.漕運按察使.湖南巡撫.吏部尚書.河道總督.直隸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他還是詩人.書法家.有<<石庵詩集>>與<<清愛堂帖>>傳世

觀其一生,足智多謀剛正不阿再其調回京后不阿附和紳而獨善其身,變剛直方正為滑稽模棱,不可能與權勢滔天的和紳針鋒相對

劉統(tǒng)勛(1699—1773),字延清,號爾鈍。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考取進士,入翰林院作庶吉士,聰明肯干,仕途坦蕩,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就已官居刑部侍郎,躋身部院大臣之列了。此后,更是官運亨通,一任左都御史,兩任刑部尚書。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出任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明清以內閣大學士為宰輔,劉統(tǒng)勛事實上成為位極人臣的大清朝宰相。

縱觀劉統(tǒng)勛的一生業(yè)績,大致包括三個方面:文化、司法、水利。在文化方面,劉統(tǒng)勛五任考舉人的諸省鄉(xiāng)試正考官,四任考進士的禮部會試正考官,為國選才;兩任國史館總裁,一任四庫全書正總裁,建樹良多。在司法方面,他先后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糾劾不法,整肅貪官。在水利工程方面,劉統(tǒng)勛主持修筑了江浙海塘,疏通運河。他深入現(xiàn)場,調查研究,判定符合實際的施工方案,并從革除積弊入手,加速工程進度,提高工程質量,耗費少,效率高。劉統(tǒng)勛曾三次受到革職處分,但這三次革職皆有驚無險,不久即查明原委,得到糾正,不僅官復原職,而且照常升官晉級。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十一月的一天凌晨,年逾古稀的劉統(tǒng)勛按時到東華門外候朝,突然發(fā)病逝于乘輿之內。劉統(tǒng)勛去世后,乾隆皇帝親臨喪禮,流淚哀嘆;朕失一股肱.劉統(tǒng)勛乃不愧真宰相

紀昀(1724—1805) 清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字曉嵐,一字春帆,晚年自號石云。乾隆進士,授編修,歷充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提督福建學政。服官五十余載,先后任貴州都勻知府,內閣學士、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卒謚文達。學問淵博,有通儒之稱。乾隆時,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是書體例之確定、總目之分類、類序之撰述,以及輕重先后,斟酌損益,多由其裁定。又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于經史子集,公私著述,評論得失,考證異同,辨析源流,成為中國目錄學方面的巨著?!短嵋冯m成于眾手,而由其撰寫、改定者甚多。另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文集體》。

紀曉嵐一文官不可能與權臣和紳相斗,電視演的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與歷史不符
為什么評書吧 金庸的作品不可以聽
1個回答2023-03-29 08:01
應該跟版權有關
歷史上的劉庸
1個回答2024-05-07 16:04
劉墉(1719-1804年),山東諸城人,字崇如,號石,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卒謚文清。劉墉官至宰輔,學富五車,博通經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為書名所掩,其書法曾歷經三變。早年,他入詞館初師董其昌,走的是秀媚妍潤的路子;中年,繼學顏真卿、蘇軾諸家,逐步形成貌豐骨勁、豐澤厚實的獨特風格;晚年,迨入臺閣,人書俱老,炫爛歸于平淡,勁氣內斂,渾然太極,而臻爐火純青之境。劉墉在書法上浸潤畢生,集群賢之大成,終成一代書家之冠。其書法用墨特別厚重,在清代書壇獨樹一幟,有“濃墨宰相”之稱。



  劉墉的傳世書跡以后期的行書為多,這些作品總體上都表現(xiàn)出墨色厚重、筆勢濃肥、筆劃變化隨心所欲的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滿之嫌,雖大多是其晚年書風成熟之作,但難以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趣。近年,劉墉書跡在拍賣市場多有出現(xiàn),但表現(xiàn)平平,價格與其清代書壇宗師的地位不盡相符。



  圖中所示,為劉墉一幅七言楷書聯(lián)。舊裝原裱,高132厘米,寬34.5厘米。上聯(lián)“清風偶與山阿曲”,下聯(lián)“明月聊隨屋角方”。上款“瑜圃屬”,款上鈐“御賜清愛堂”??;下款“石劉墉”,款下鈐朱文“劉墉印信”、白文“石”二印。此聯(lián)筆勢厚實豐澤,于端莊中含秀潤,圓轉中見雄偉?!扒濉?、“曲”、“角”、“方”諸字結字頗有特色,顏體的轉折處采用圓轉的筆法,橫輕豎重,蠶頭燕尾,相對兩豎筆微帶弧形的特征十分明顯。綜觀全聯(lián),既有顏體雄偉大氣的氣魄,又有蘇體秀穎俊逸的風采。從筆法、氣勢上看,應屬劉墉中年精力旺盛,書藝處于鼎盛時期的用心經意之作。



  劉墉書法名重一時,當時踵門求書,以求得一紙為榮的人實在不少,使他窮于應付。相傳在不得已時,曾命幾個姬妾代筆。包世臣《藝舟雙楫》中稱:“諸城有夫人黃氏,筆勢極似,諸城晚年書多出黃手,小真書竟至莫辨。”又傳說,劉墉書風只落“石”兩字,或書“瑛夢禪”,單鈐長腳“石”印者皆為代筆。除了受人們的審美情趣影響外,這恐怕也是劉墉書跡在拍場上難求善價的又一原因吧。



  劉墉的傳世書跡多為行書,楷書作品甚為少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歷代名人楹聯(lián)墨跡》中,曾刊有二則劉墉七言楷書聯(lián),但與此聯(lián)細細比較,在工整、端莊上還稍遜一籌。而且此聯(lián)的聯(lián)語“清風偶與山阿曲,明月聊隨屋角方”意境甚佳,給人一種恬靜的感受,字好句好,展卷閑賞之時,每每有養(yǎng)目怡情之奇效。(何文秀)
劉庸的《父親的畫面》原文誰有??
1個回答2024-03-13 13:48
人生的旅途上,父親只陪我度過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記憶中,卻留下非常深刻的畫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親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覺得父親成為我童年的代名詞,從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兩三歲的記憶中,父親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進門,就伸直雙腿,讓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頭,再順著他的腿溜到地下。母親常怨父親寵壞了我,沒有一條西裝褲不被磨得起毛。 父親的懷抱也是可愛的游樂場,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襖寬大的兩襟之間,我記得很清楚,那里面有著銀白的長毛,很軟,也很暖,尤其是他抱著我來回走去的時候,使我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獨子"的感覺,就是在那個時候。

父親寵我,甚至有些溺愛。他總專誠到衡陽路為我買純絲的汗衫,說這樣才不致傷到我幼嫩的肌膚。在我四、五歲的時候,突然不再生產這種絲質的內衣。當父親看著我初次穿上棉質的汗衫時,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問我扎不扎?當時我明明覺得非常舒服,卻因為他的眼神,故意裝作有些不對勁的樣子。

母親一直到今天,還常說我小時候會裝,她只要輕輕打我一下,我就抽搐個不停,且裝作上不來氣的樣子,害得父親跟她大吵。

確實,小時候父親跟我是一國,這當中甚至連母親都沒有置身之處。我們父子常出去逛街,帶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離家半條街外下三輪車,免得母親說浪費。

傍晚時,父親更常把我抱上腳踏車前面架著的小藤椅,載我穿過昏黃的暮色和竹林,到螢橋附近的河邊釣魚,我們把電石句掛在開滿姜花的水濱,隔些時在附近用網(wǎng)子一撈,就能捕得不少小暇,再用這些小暇當餌。

我最愛看那月光下,魚兒掙扎出水的畫面,閃閃如同白銀打成的魚兒,扭轉著、拍打著,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銀粟般飛射。

我也愛夜晚的魚鈴。在淡淡姜花的香氣中,隨著沁涼的晚風,輕輕叩響。那是風吹過長長的釣絲。加上粼粼水波震動,所發(fā)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從遙遠的水面?zhèn)鱽?。尤其當我躲在父親懷里將睡未睡之際,那幽幽的魚鈴,是催眠的歌……

當然父親也是我枕邊故事的述說者,只是我從來不曾聽過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為我總是很快地人夢,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從隨手看過的武俠小說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記憶中,"踏雪無痕"和"浪里白條",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真正的白雪公主,是從父親買的"兒童樂園"里讀到的,那時候還不易買這種香港出版的圖畫書,但父親總會千方百計地弄到。尤其是當我獲得小學一年級演講比賽冠軍時,他高興地從國外買回一大箱立體書,每頁翻開都有許多小人和小動物站起來。雖然這些書隨著我十三歲的一場火災燒了,我卻始終記得其中的畫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響了我學生時期的繪畫作品。

父親不擅畫,但是很會寫字,他常說些"指實掌虛"、"眼觀鼻,鼻觀心"這類的話,還買了成迭的描紅簿子,把著我的小手,一筆一筆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長一段時間,每當我練毛筆字,都覺得有個父親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親愛票戲,常拿著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蘇三起解,后來被母親說"什幺男不男、女不女的,怎幺教孩子尖聲尖氣學蘇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臉,那詞我還記得清楚:"老雖老,我的須發(fā)老,上陣全憑馬和刀……。"

父親有我已經是四十多歲,但是一直到他五十一歲過世,頭上連一根白發(fā)都沒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掛在母親的床頭。八十二歲的老母,常仰著臉,盯著他的照片說:"怎么愈看愈不對勁兒!那么年輕,不像丈夫,倒像兒子了!"然后她便總是轉過身來對我說:"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氣候,不知被寵成了什么樣子!"

是的,在我記憶中,不曾聽過父親的半句叱責,也從未見過他不悅的表情。尤其記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親明明發(fā)現(xiàn)了,卻一直等到蚊于吸足了血,才打。

母親說:"看到了還不打?哪兒有這樣的人?"

"等它吸飽了,飛不動了,才打得到。"父親笑著說:"要倒了,它才不會再去叮我兒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當我被蚊子叮到,總會想到我那慈祥的父親,聽到啪地一聲,也清清晰晰地看見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紅的血跡……。
評價金庸武俠精神
1個回答2022-05-26 10:36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為什么不把金庸作品編成評書
1個回答2024-03-17 13:24
一般的評書,
都是需要演講者加入自己的觀點以及添枝加葉,
而金庸所著的武俠小說,
描寫的太細膩,
沒有給播講者留有添加的余地,
因此就沒有人播講,
此話并非本人理解,
乃是評書大師單田芳在一次電視專訪節(jié)目里說的,
當時主持人就問過此問題。
如何評價金庸
1個回答2024-04-15 01:38
金庸是個出色的文學家,他的武俠小說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是著名社會活動家和出版人,辦過報刊,屬于現(xiàn)代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人物。
對金庸里人物的評價
1個回答2024-07-15 12:45
金庸和梁羽生都有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底,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詞。可能跟大多數(shù)讀者的感覺不同,我甚至覺得梁羽生的詩詞工夫更擅一籌,而金庸的涉及面要寬很多,對歷史文化古籍的研究有獨到之處,這使得他施展騰挪大法時得心應手,能夠隨手拿來為文增色。

男女情事的描寫在每部作品中都是塑造人物的關鍵之處,兩個人的筆下這類事情都比較干凈,很少有做作肉麻無病呻吟之處。歐陽克如此一個尋花問柳之輩,對黃蓉的感情也是很真。比較而言,梁羽生作品這方面的表現(xiàn)稍差一些,不像金庸筆下男女主人公你來我往,從情愫潛生至柳暗花明,一步一步走來般引人入勝。在我看來,金庸是寫男女情事的大專家,他對男女心理的刻畫令人叫絕,因此也真不明白為什么瓊瑤有那么多的讀者。

對于朋友之義,我感覺兩個人并非沒有著墨,但鮮有古龍筆下的李尋歡阿飛這種朋友之情。天龍中倒是有三個男主人公,可很難說他們之間的情義到了李阿的程度。倒是江南七怪之間的義氣讓人感嘆。

所有的作家都各有所長,對他們的要求就如同郭靖在桃花島聽黃歐蕭箏之戰(zhàn)時所想:明明一方再高一點便可講對方擊敗,可為什么做不到呢?郭靖后來相通了,想必你我大家也想得通。

來個排名吧(這下爭論大了,千萬別跟我打嘴仗…)

金庸作品: 射雕,笑傲,鹿鼎,飛狐…
金庸人物男性:郭靖,令狐沖,喬峰… … … … 小寶
金庸人物女性:程靈素,黃蓉,郭襄

梁羽生作品: 云海,萍蹤,七劍…
梁羽生人物男性:金世遺,張丹楓
梁羽生人物女性:呂四娘,李沁梅

不得不進入人物世界。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對武俠小說來講我感覺還是應該圍繞人物展開,其他的三個方面不應沖淡此中心?;谏衔恼劦降拇蟊尘?,個人情義與國家民族大義的沖突使他們筆下一個個形象飽滿鮮明。

郭靖,喬峰應是其中典型。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雖然自小愚笨,但大是大非從不含糊,嘔心瀝血保家衛(wèi)國。喬峰身上的血性更是不用花費任何筆墨。梁作中的張丹楓最有資格劃在民族大俠的行列,其身世其言行讓我總是想到劉松仁主演的萍蹤俠影,讓我想到啼血的杜鵑(很奇怪,我也不知為何)。呂四娘的色彩相對于他們三位要差一些,但作為俠女來講很不容易了,愛恨情仇和比較寬廣的視野胸懷俱存(幾位女大俠不要說我重男輕女啊,呵呵)。

令狐沖是我在這些作品中除郭靖外最欣賞的形象,他有誠義情義,但不墨守成規(guī)(除了師門的事情之外),盡管不時裝作幾分灑松,但內心纖細脆弱的他活得卻是很累。金世遺張無忌的人性和遭遇頗讓人感慨,他們作為歷史的角色并不很關鍵,張無忌雖掛著明教首領的頭銜,但感覺明教的扯入本身就很有幾分牽強。楊過我不想評論,盡管我們是本家,但很不以他為然。而那個小寶呢?<<小寶與康熙>>中張衛(wèi)健的扮相讓我感覺很到位(至少比陳小春的印象深,不過梁朝偉和周星弛的小寶我沒看過),很痞的一個有情有義有愛有恨辦事伶俐果斷的自私的俠義人物,簡直復雜到了極點。且不論我是否欣賞他,金庸的筆下能出這么個形象就讓我佩服的很。

事實上,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至少給讀者留下性格很鮮明的一個人物,相對來講,梁羽生可能太拘泥于歷史的沖突,沒有給人性太多發(fā)揮,使得他的那么多人物中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鳳毛麟角。七劍下天山能說是圍繞凌未風來寫的么?而孟華兄弟真如同小說名字那樣,給我們的印象如流星一般。只有張丹楓,金世遺,呂四娘,馮琳,厲勝男等寥寥幾人。

云海玉弓緣被許多讀者推為梁羽生的精品,心有戚戚焉,其中厲勝男的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讓我感覺美中不足的是很少給她直接描寫,多以別人的印象來襯托。性格如此復雜的一位女人,刻畫手法頗類似趙敏殷素素任盈盈出現(xiàn)的前期。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她們是不是需要站在主體的地位,由作者來描繪而不是總由他人來反襯呢?而金世遺,有時候我把他跟令狐沖聯(lián)在一起,覺得這兩個人都有些可憐,但令狐沖還是稍顯幸運寫。金世遺,梁羽生給的名字注定了他凄苦曲折一生。

說說武功吧。梁羽生筆下武功頂呱呱的正派角色分布不廣,玄機老人一支和天山一支,占據(jù)了武林的半壁江山。金世遺中年之后也指點了不少人物,成就了不少人才??偟挠∠笫?,金庸對道家頗幾分推崇,鐘南山和武當山為罪的次數(shù)較多,而少林武功的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以覺遠和掃地老僧可見)。張無忌郭靖楊過等等的武功跟僧和道的武學修養(yǎng)有著扯不清的關系。五岳中華山派也不乏響當當?shù)慕巧?,令狐沖和袁承志是其中代表。對于西南邊陲的段氏,千萬不可忽視。

天山一支被梁羽生大大贊嘆,并歸入武林正宗甚至領袖的行列,跟金庸小說中南武當北少林兼五岳的武林歸宗頗不相同。我感覺金庸相對來說更“正統(tǒng)”一些,至少從武功最高者的歸屬上接近于此。并不是說天山派就不值得推崇,事實上正是梁的作品讓我對天山非常向往。只是跟我的最初印象不同,要知道武當少林的名聲流傳了多少年啊!各種武功中讓我最皺眉頭的是梁羽生筆下一遍又一遍的“天魔解體大法”,唉,真是一種救命(抑或催命?)武功。

從另一方面來講,梁羽生的“正統(tǒng)”體現(xiàn)在很少讓主人公通過吃草喝藥長功力。找到什么邪氣的武功密籍很普遍,但細細數(shù)來,梁的筆下還真少見吃蛤蟆飲蛇血的蛇例。金庸筆下的邪性的事情很多,尤以天龍八部為甚。除了其中的幾個人物外,我對這部作品評價很一般(原因自然還有金庸杜撰的幾個背景頗讓我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雁門關外中原武林跟喬峰一家子的恩怨)。

前幾天忽然有了興致,草草翻了翻梁羽生的天山系列和張丹楓系列,把金庸的射雕也溫習了一次。突然發(fā)現(xiàn)兩人作品中居然有一些人名(自然并非很重要的人物)很相近,甚至相同(當然并非僅指射雕)。在此我想并沒必要班門弄斧地點出,比我癡比我細的武俠迷武俠通想必早已看到。

這點發(fā)現(xiàn)自然無關痛癢,倒是他們作品的其他部分頗令我著迷。并不敢針對兩人的高下做比較,那只會引來無休止的爭論。僅僅就作品談作品,與各位回顧。

就歷史和事件背景來說,兩人的作品大多關注在宋元明清,是典型的民族矛盾錯綜復雜時期。宋與遼金蒙的戰(zhàn)火;漢人間爭奪江山的明初明末;明與清之間數(shù)不清的恩恩怨怨。跟陳青云臥龍生之流不同,金梁的作品都架構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對漢族的讀者更有吸引力。很奇怪梁羽生對張士誠及其相關事宜的推重,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在其中。

小說主角展現(xiàn)自我的場所分析起來也有幾分意思。梁羽生對遙遠的天邊很感興趣,有冰山,西域,海島,草原,自然還有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金庸的小說自然也少不了天涯海角,事實上武俠身上千奇百怪事情的發(fā)生怎能少得了名山大川沙漠荒灘呢!為體現(xiàn)人物內心的爾虞我詐和身手的飛檐走壁,皇宮大院也是必備的演出場所。

但總體來看,金庸小說的主體最終還是回到中原大地來打江山,而梁羽生小說中的人物相當大比例經常在天之涯海之角練功比武殺敵。
對金庸《射雕英雄傳》郭靖的人物評價

我看過金庸的很多小說,對《射雕英雄傳》有著獨特的好感,也許是因為金庸這篇小說的人物塑造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尤其是郭靖。
郭靖是個大俠,他不會象韋小寶一般玩世,不會象張無忌最終歸隱,他的一生都為民謀利,為國出力,他性格梗直不屈,待人寬容友善,為國忠肝義膽,他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象他的小紅馬一樣奔馳在事業(yè)的邊疆,青年就領蒙古軍爭城掠地,平定西域,吞并金國。是成吉思汗的虎將。南歸后,武藝得到老一輩的極力推崇,隱隱有新一代武學大師風范。再加上對國事的關心,很快成為武林中的新一代領袖。蒙古軍南征,他率武林人士艱守近十年,直到城破身亡。英雄一生,可歌可泣,他是金庸人物俠之大者。
對武功,郭靖的成就也不錯,華山論劍接黃藥師300招不敗,以后更是不斷修為,爐火純青。可惜他的悟性極低,成為武學大師簡直是奇跡,多虧碰上N個明師的指導,再加個人的超人勤奮!但是,他只會停滯在前人所到的地步,他天資魯鈍,沒有創(chuàng)新,不可能闖出什么郭家拳或郭家劍來。
可交際是郭靖的一大弱點。當我看到郭靖當著黃容的面跑出門追穆念慈時,都被他嚇出了一身汗。穆念慈怎能比得上黃容?(個人認為啊)就算比得上黃容也不能當著黃容的面追出去??!
當楊過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耍的他團團轉,除了兵法武功,他對人情世故知之甚少。要不是精明的黃蓉,他很多時候都要尷尬死。家有賢妻,真是他的福分啊。
金庸要告訴我們些什么?笨鳥先飛,好!事故圓滑,不一定就不好!
世人對金庸的評價
1個回答2024-03-14 04:18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chuàng)了形式獨特、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