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說書葬龍棺

英國7歲男孩為何想葬媽媽棺內?
1個回答2024-02-25 04:35

7歲的菲利普(Filip Kwasny)患有白血病,化療和骨髓移植都無效,醫(yī)生除了替他止痛外已無能為力。

2017年3月24日,菲利普(Filip Kwasny)在倫敦醫(yī)院撒手人寰,他的遺愿是與媽媽同葬棺內,讓他們在天國重聚時媽媽可以照顧他。

他的媽媽阿格涅斯卡2011年因癌在波蘭家鄉(xiāng)病逝,安葬在南部城鎮(zhèn)瓦多維采。若菲利普要安葬在波蘭,父親彼得就需要足夠的運輸費及旅費。

為了完成兒子的心愿,彼得在網上籌款,希望籌得6500英鎊。最終,在熱心人士的幫助下,他成功籌得4.1萬英鎊以圓兒子心愿。“我的小男孩去世了,我的旁邊和心靈上永遠有一處空虛,但他永不會被遺忘,他永遠都會被寵愛”。

懸棺葬的由來?
2個回答2023-09-20 16:10
懸棺應該是古代人用多個安放在山頂的螞耐李轆轤,先將人系住從山頂下到懸崖有洞處選址或者選址做洞,再做好接棺的輔佐事項。然后再將棺木吊下,棺木另外還有幾條牽畝彎引繩,牽引繩由洞內的人用鉤子鉤悶遲住再由洞內的人合力拖入洞內
夢見己故親人重新下葬,棺才是藍色
1個回答2022-11-12 15:42
恭喜最近有好事
懸棺葬
1個回答2024-03-15 19:32

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這種葬式不用埋葬,而是將棺木懸置于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利用天然洞穴,或人工鑿石成穴,或鑿空安樁,以置棺木。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詭異的懸棺葬的葬法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3-06 21:36

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離水面數十至數百米的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穴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面。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懸棺遺跡十余處。

當仰視那些高懸于萬仞高崖上令人頭暈目眩的懸棺時,人們不禁要問:古人為什么把死者懸葬在千仞絕壁之上,他們是如何將棺木放上去的?懸棺這一個奇景是怎樣形成的?

懸棺經過碳14測定,白巖和觀音巖保存完好的兩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隨葬的龜形木盤是具有商周青銅文化特征的遺物。

據考證,當年我國南方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部落,他們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統稱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對死者的敬重。而出于對高山的崇仰,他們又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們不被世人打擾,從而更好地庇佑后人。

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懸空的絕壁上的呢?從棺木棺蓋首尾兩端鑿有穿繩用的方孔推測為懸索吊下。在放置懸棺的峭壁背后或兩旁一般地勢較為平緩,人們先將棺木運上山,派工匠鑿好洞穴或架好木樁,再將棺木吊裝好。有時候,先沿崖壁鑿出平行的一條通道,將棺木依次推進,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許多麻煩。據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記載,當時浙江瑞安至福建連江一帶的“安家之民”和“臺灣土著”、“夷州民”在飲食起居、風俗習慣上非常相近,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在臺灣偏僻的小島蘭嶼的雅美人中間,這種葬俗保留至今。

懸棺葬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喪葬風俗,民間俗稱“掛巖子”。懸棺實屬風葬,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遺存。它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在東南亞地區(qū)也有廣泛分布。這種葬俗是人死之后并不入土埋葬,而是將殮尸棺木置于臨江面海、高峻陡峭的崖壁上,有的棺木距離水面(地面)高達100—200米,昂首仰望,撼人心魄。有的地方一處懸棺重重疊疊擱置在懸崖峭壁的木樁之上,竟多達三四十具,其險要令人嘆為觀止!

懸棺葬的葬法有“崖葬”、“崖棺葬”、“幽崖葬”、“巖洞葬”、“崖穴葬”等名稱?,F在四川宜賓的珙縣、興文、高縣、筠連、長寧等縣均留下不少懸棺或懸棺的遺跡以及不少壁畫。而珙縣麻塘壩僰人懸棺葬區(qū),共有22處之多,是中國懸棺葬區(qū)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這些懸棺大多置于下臨溪河、上摩云天、絕地千仞、峭如斧劈的高崖上。

懸棺距地表低者10多米,高者近100米,一般在30~50米。以在崖壁鑿孔椽木架棺其上為主,有的則置棺于天然巖穴或鑿巖為穴內。棺材由整塊楠木鑿成,長度186~220厘米。頭部寬40~53厘米,高40~53厘米;足部寬31~44厘米,高31~44厘米。陪葬品均屬生活實用品,有竹、木、瓷、陶、漆、鐵、銅、麻等物品,其中以麻織品和竹制品為主。麻織品中有上衣、馬褂、短褲和桶裙。上衣為高領桶腰對襟衫,褲的形制比較特殊,呈倒三角形,底邊三角形,系帶?;y工藝有鑲花、繡花、提花、蠟花、刺花;顏色有黃、紅、藍、白;樣式主要是幾何形和旋渦紋。服裝形式特殊,色彩鮮艷,圖案富于變化,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在置棺的附近巖壁上,有許多用紅色礦物質顏料繪成的巖畫,個別用白色。內容是人物和動物的圖案,以各式各樣的人物畫最為豐富,其中有站立馬背、單人騎馬、雙人騎馬、跳舞、踢毽、舞風車、佩刀、手執(zhí)兵器、牽馬、釣魚等各種形態(tài)。動物畫有馬、犀牛、野豬、虎、飛鳥等。還有表意的圓圈、對角線等圖案。巖畫色彩鮮艷,構圖簡練,形象生動,具有獨特的風格。

夢見人抬著棺材去安葬
1個回答2022-11-27 10:44
那你可能要發(fā)財了
青銅棺的葬禮的內容簡介
1個回答2024-03-21 09:50

《青銅棺的葬禮》講述了查理九世收到豪華社區(qū)“漢庭秋月”的小少爺葛帥寄來的一份神秘邀請函。原本愉快的旅行在小伙伴們打開一條青銅甬道后有了奇怪的轉折。深夜里,在這個有著眾多奇怪法則的社區(qū),噩夢成了現實。黑暗的大門就此打開,一個不可告人的邪惡計劃在背后悄然啟動……
糾纏墨多多的紅線鬼,活生生地蠕動著;奈何橋的對面出現了一條百鬼夜行街;無數提著青色燈籠的游魂吶喊著要去重生;秘密的鑰匙似乎掌握在一個從青銅古鏡中鉆出來的清朝格格身上……
命運正在召喚,往前邁一步,就會遠離溫暖安全的世界。
墨多多!你要繼續(xù)前進嗎?

午夜開棺人鎮(zhèn)魂棺葬的是誰?
1個回答2023-08-11 21:10
是辰東!
辰東的上部作品 遮天
下葬后死者照片放棺木里有講究嗎好不好?
1個回答2024-03-16 01:27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后,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就是下葬了。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個木樁,然后讓孝子在打木樁的范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杉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進去之后再抽掉墊底,最后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后捧把黃土,在懷里包著,跑回家里把黃土撒到豬欄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后,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里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在舊時,祭祀墓穴是人們非??粗氐?。祭祀的時候把一只公雞殺死,用它的血來祭奠。公雞不會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復撲騰,按照舊時的說法,公雞死在墓穴里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的子孫就會興旺發(fā)達。公雞撲騰下來的雞毛叫做"鳳凰毛",必須要揀掉。 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著的兒子把用五谷雜糧編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里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征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后馬上后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按照舊時的規(guī)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wěn)之后,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后,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后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后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里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jié)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舍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后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后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后,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后長又壽。   這些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了生者對于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愿望。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