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下跪拜師

拜佛是一跪三拜還是一跪一拜拜三次?
2個回答2023-09-03 02:16
一跪一拜好一點,是看你很誠心。
拜求和跪求是什么意思
2個回答2022-07-31 06:15
拜求bài qiú
拜謁請求;祈求。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韓仲卿夢曹子建求療》:“ 韓仲卿 一日夢一烏幘少年,風姿磊落,神仙人也,拜求 仲卿 ?!?br/>跪求guìqiú
以卑微的姿態(tài)去祈求或者祈望。(網(wǎng)絡用語)
關于跪拜的名言,故事
1個回答2024-02-09 07:46
關于跪拜?樓主能再解釋下嗎?
“羊羔跪乳”算不算?
一個字形容跪拜的那種意思
1個回答2024-03-09 19:51

[kòu]
部首:口
五筆:KBH
[解釋]1.敲打:~擊?!T。~關(a.入國求見;b.攻打關門;c.指足球、冰球等運動中攻打球門)?!\。 2.舊時一種禮節(jié):~拜?!姟!]。~首?!^。
古人跪拜求師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5 22:38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后,他放棄做官,繼續(xù)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后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后程顥去世,又繼續(xù)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jīng)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yǎng)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fā)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jīng)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jù)《太公兵法》經(jīng)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fā)生在唐朝。當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jīng)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碧铺谀涿睿挷唠S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xiàn)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誰知道王充跪拜求學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2-07 07:56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xiāng)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jīng)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于是,(不久)就 廣泛地搞通了眾多流派的各家學說。后來回到家鄉(xiāng),退居在家教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約卒于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他出生在“細族孤門”,家貧無書,年青時到都城洛陽求學,拜班彪為師?!俺S温尻柺兴粒喫u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來回鄉(xiāng)教書,曾任過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閉門潛心著書,“居貧苦而志不倦”,終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論衡》。   《論衡》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二十余萬字。寫作歷三十多年,是作者用畢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全書廣泛論述了哲學和文學理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闡述了“氣”是萬物本原的學說,唯物主義地解釋了人與自然、精神與肉體的關系,深刻地批判了當時盛行的讖緯迷信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論衡》因敢于“非圣無法”而遭到不少封建衛(wèi)道士的攻擊,但它的價值并未因此而泯滅,不少有識之士對它及其作者是十分贊賞的,蔡邕“恒秘玩以為談助”,葛洪譽之為“冠倫大才”,章太炎甚至說“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墩摵狻芬粫?,向無善本,號為難讀。現(xiàn)通行本脫文錯簡和誤字很多??晒╅喿x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黃暉《論衡校釋》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鉛印本,劉盼遂《論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鉛印本。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了《論衡》鉛印點校本。   王充的文學理論,散見于《論衡》一書的《自紀》、《對作》、《佚文》、《藝增》、《超奇》等二十多篇中,涉及面相當廣??偫ㄆ饋碇饕幸韵聨讉€方面:   一.王充認為文章應當有為而作,應當有益于世   王充認為文章應當有為而作,應當有益于世,“故夫賢圣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正”(《對作》)。“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王充所主張的為世用,主要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勸善懲惡,教化人民。他認為文章并非“徒調弄筆墨為美麗之觀”,而是應達到勸善懲惡之目的,“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然而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佚文》)。其二,“為世用”就是要為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他說,“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佚文》)。王充主張文章應當“為世用”,對當時皓首窮經(jīng)之輩,信偽迷真之徒,有著積極的堿砭意義。無庸諱言,其中也顯然包含著迂腐片面的看法。   二.王充淪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   王充認為,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就像樹木的棍于與花葉的關系一樣,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內,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說,士之榮葉皮殼也。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超奇》)。盡管內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的,但它們卻并不可等量齊觀。王充認為,二者相比,內容起著主導的、決定性的作用。若不顧及內容,一味追求形式美,則無論其辭藻如何美,皆是不可取的,“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辯然否之實。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于彌為崇實之化”(《定賢》)。當然,重視內容,并非不要形式,因為“人有文質乃成”。關鍵還在于“外內表里,自相副稱”。   三.王充強調文學的真實性   王充的文學思想,極為強調文學的真實性。綜觀《論衡》全書,“疾虛妄”、“務實誠”,像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從而構成了王充實現(xiàn)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核心。王充作《論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虛妄”,倡“真美”?!笆枪省墩摵狻分煲?,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薄案⊥搨?,沒奪正是,心憤涌,筆手擾,安能不論?”(《對作》)王充這種疾虛妄,務實誠,倡真美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是對當時讖緯蜂起,怪說布彰的社會風氣的勇敢挑戰(zhàn)。為了堅持“尚然”、“貴是”,王充敢于問孔刺孟,敢于“譎常心,逆俗耳”,期待著“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對作》)

誰知道王充跪拜求學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2-07 11:50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xiāng)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jīng)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于是,(不久)就 廣泛地搞通了眾多流派的各家學說。后來回到家鄉(xiāng),退居在家教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約卒于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他出生在“細族孤門”,家貧無書,年青時到都城洛陽求學,拜班彪為師?!俺S温尻柺兴?,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來回鄉(xiāng)教書,曾任過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閉門潛心著書,“居貧苦而志不倦”,終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論衡》。

《論衡》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二十余萬字。寫作歷三十多年,是作者用畢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全書廣泛論述了哲學和文學理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闡述了“氣”是萬物本原的學說,唯物主義地解釋了人與自然、精神與肉體的關系,深刻地批判了當時盛行的讖緯迷信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論衡》因敢于“非圣無法”而遭到不少封建衛(wèi)道士的攻擊,但它的價值并未因此而泯滅,不少有識之士對它及其作者是十分贊賞的,蔡邕“恒秘玩以為談助”,葛洪譽之為“冠倫大才”,章太炎甚至說“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墩摵狻芬粫?,向無善本,號為難讀?,F(xiàn)通行本脫文錯簡和誤字很多??晒╅喿x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黃暉《論衡校釋》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鉛印本,劉盼遂《論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鉛印本。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了《論衡》鉛印點校本。

王充的文學理論,散見于《論衡》一書的《自紀》、《對作》、《佚文》、《藝增》、《超奇》等二十多篇中,涉及面相當廣??偫ㄆ饋碇饕幸韵聨讉€方面:

一.王充認為文章應當有為而作,應當有益于世

王充認為文章應當有為而作,應當有益于世,“故夫賢圣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正”(《對作》)?!盀槭烙谜?,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王充所主張的為世用,主要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勸善懲惡,教化人民。他認為文章并非“徒調弄筆墨為美麗之觀”,而是應達到勸善懲惡之目的,“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然而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佚文》)。其二,“為世用”就是要為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他說,“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佚文》)。王充主張文章應當“為世用”,對當時皓首窮經(jīng)之輩,信偽迷真之徒,有著積極的堿砭意義。無庸諱言,其中也顯然包含著迂腐片面的看法。

二.王充淪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

王充認為,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就像樹木的棍于與花葉的關系一樣,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內,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說,士之榮葉皮殼也。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超奇》)。盡管內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的,但它們卻并不可等量齊觀。王充認為,二者相比,內容起著主導的、決定性的作用。若不顧及內容,一味追求形式美,則無論其辭藻如何美,皆是不可取的,“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辯然否之實。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于彌為崇實之化”(《定賢》)。當然,重視內容,并非不要形式,因為“人有文質乃成”。關鍵還在于“外內表里,自相副稱”。

三.王充強調文學的真實性

王充的文學思想,極為強調文學的真實性。綜觀《論衡》全書,“疾虛妄”、“務實誠”,像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從而構成了王充實現(xiàn)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核心。王充作《論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虛妄”,倡“真美”?!笆枪省墩摵狻分煲?,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薄案⊥搨危瑳]奪正是,心憤涌,筆手擾,安能不論?”(《對作》)王充這種疾虛妄,務實誠,倡真美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是對當時讖緯蜂起,怪說布彰的社會風氣的勇敢挑戰(zhàn)。為了堅持“尚然”、“貴是”,王充敢于問孔刺孟,敢于“譎常心,逆俗耳”,期待著“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對作》)
怎么看待跪拜孔子
1個回答2024-01-19 00:12
從個人角度看,無論你是在校學生還是社會人員,跪拜孔子都是應該的,這是對孔圣人的一種尊重,就如同燒香拜佛,是一種信仰。作為一名學生,拜孔子考個理想學校,可以當做是一種心里安慰。如果完全把自己的人生前途、學習成績寄托在孔子身上,認為已經(jīng)跪拜孔圣人,就可以高枕無憂,就可以學渣變學霸,學霸上清華,那只能呵呵了。

從學校角度看,讓學生集體跪拜孔子,跪拜先賢圣人,不知學校有沒有考慮學生是否都愿意,即使學生都拜了,肯定有一些被迫的,這些人肯定不夠虔誠,祭拜先賢圣人,應該是莊嚴的。還有,學校在乎的不就是升學率嘛,拜孔子,誦讀《道德經(jīng)》真的能讓學渣變學霸,學霸上清華,提高升學率嗎?如果真的想加大學生對傳 統(tǒng)文化的教育,那完全可以開課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沒有必要早上5點就誦讀《道德經(jīng)》,沒有老師的講解,即使背的滾瓜爛熟,也未必能理解其中含義。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時間耽誤了,知識沒學會。

向圣賢學習,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點沒錯。至于怎樣學,需要學校推出一個合理的方案。該不該跪拜孔子,要清楚拜的原因和目的,出于尊敬、敬仰,該拜。拜了就能考大學、學業(yè)有成,那你自己看著辦。
誰知道王充跪拜求學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7 22:33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xiāng)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jīng)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于是,(不久)就 廣泛地搞通了眾多流派的各家學說。后來回到家鄉(xiāng),退居在家教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約卒于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他出生在“細族孤門”,家貧無書,年青時到都城洛陽求學,拜班彪為師?!俺S温尻柺兴?,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來回鄉(xiāng)教書,曾任過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閉門潛心著書,“居貧苦而志不倦”,終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論衡》。



  《論衡》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二十余萬字。寫作歷三十多年,是作者用畢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全書廣泛論述了哲學和文學理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闡述了“氣”是萬物本原的學說,唯物主義地解釋了人與自然、精神與肉體的關系,深刻地批判了當時盛行的讖緯迷信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論衡》因敢于“非圣無法”而遭到不少封建衛(wèi)道士的攻擊,但它的價值并未因此而泯滅,不少有識之士對它及其作者是十分贊賞的,蔡邕“恒秘玩以為談助”,葛洪譽之為“冠倫大才”,章太炎甚至說“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墩摵狻芬粫?,向無善本,號為難讀?,F(xiàn)通行本脫文錯簡和誤字很多??晒╅喿x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黃暉《論衡校釋》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鉛印本,劉盼遂《論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鉛印本。另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了《論衡》鉛印點校本。



  王充的文學理論,散見于《論衡》一書的《自紀》、《對作》、《佚文》、《藝增》、《超奇》等二十多篇中,涉及面相當廣。總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王充認為文章應當有為而作,應當有益于世



  王充認為文章應當有為而作,應當有益于世,“故夫賢圣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正”(《對作》)?!盀槭烙谜?,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王充所主張的為世用,主要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勸善懲惡,教化人民。他認為文章并非“徒調弄筆墨為美麗之觀”,而是應達到勸善懲惡之目的,“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然而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佚文》)。其二,“為世用”就是要為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他說,“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佚文》)。王充主張文章應當“為世用”,對當時皓首窮經(jīng)之輩,信偽迷真之徒,有著積極的堿砭意義。無庸諱言,其中也顯然包含著迂腐片面的看法。



  二.王充淪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



  王充認為,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就像樹木的棍于與花葉的關系一樣,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內,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說,士之榮葉皮殼也。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超奇》)。盡管內容與形式是相輔相成的,但它們卻并不可等量齊觀。王充認為,二者相比,內容起著主導的、決定性的作用。若不顧及內容,一味追求形式美,則無論其辭藻如何美,皆是不可取的,“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辯然否之實。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于彌為崇實之化”(《定賢》)。當然,重視內容,并非不要形式,因為“人有文質乃成”。關鍵還在于“外內表里,自相副稱”。



  三.王充強調文學的真實性



  王充的文學思想,極為強調文學的真實性。綜觀《論衡》全書,“疾虛妄”、“務實誠”,像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從而構成了王充實現(xiàn)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核心。王充作《論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虛妄”,倡“真美”?!笆枪省墩摵狻分煲?,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薄案⊥搨危瑳]奪正是,心憤涌,筆手擾,安能不論?”(《對作》)王充這種疾虛妄,務實誠,倡真美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是對當時讖緯蜂起,怪說布彰的社會風氣的勇敢挑戰(zhàn)。為了堅持“尚然”、“貴是”,王充敢于問孔刺孟,敢于“譎常心,逆俗耳”,期待著“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