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謀有聲小說

“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反義詞是什么?
1個回答2022-12-15 14:09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意圖謀反是成語嗎?
1個回答2024-01-25 21:42
【出 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回:“大人這里還不要就答應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后許其成事?!?br/>  【典故其一】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軍事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松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zhàn)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典故其二】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xiàn)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tǒng)的,
  伺機謀叛王浚。游統(tǒng)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tǒng),將游統(tǒng)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zhàn)。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是智多謀反義詞
1個回答2024-02-12 23:39
反義詞
愚昧無知、愚不可及、束手無策、黔驢技窮

近義詞
智謀過人、大智若愚、詭計多端
魏延為什么要謀反呢?
2個回答2022-10-30 12:05
因為魏延不得諸葛亮的重用,而心中不滿。魏延是蜀漢后期的大將,諸葛亮認為他有謀反之心,而得不到重用。
魏延為什么要謀反
1個回答2023-08-18 04:17
他背有反骨,一定是謀反之人。
鐘會為什么要謀反?
1個回答2022-12-29 01:32
因為鐘會自恃功高,野心勃勃,不甘久居人下,加上姜維的攛掇引誘,最終選擇謀反。
魏延為什么要謀反
1個回答2022-11-02 03:46
歷史上的忠臣,小說中的反賊。小說當然不能信,因為魏延根本就沒投靠過韓玄、劉表,而是直接在新野投了劉備。劉備器重他,豬葛亮不喜歡他。豬葛亮立遺囑時,魏延不在,不知遺囑真假;按理,兵權應給魏延,所以不同意給楊儀,于是有了內訌,而不是所謂的謀反!
多爾袞為什么不謀反?他是因為孝莊嗎?
1個回答2022-09-08 08:51
多爾袞本身就沒有謀反心理,他知道自己的血統(tǒng)不正,謀反就要被世人所唾棄,當時也擁有了實權;并不是因為孝莊。
江都王謀反的過程
1個回答2023-03-19 06:22
.........昏昏昏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