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的來歷,出處和故事?
1個回答2024-01-31 04:10

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

出處: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jié)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chuàng)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十五夜望月
1個回答2024-01-18 22:20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nèi)容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只一“冷”字,就全然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不僅如此,還將作者的心境和盤寫出,真乃點睛之筆。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癡,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

  【“冷”字有何作用】:全然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不僅如此,還將作者的心境和盤寫出,真乃點睛之筆。

  【如何表達離別之情,相聚之情?】“主要看標注**+**一段
十五夜望月
1個回答2024-02-22 16:35
基本信息

【名稱】《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別名】《十五夜望月》 【年代】中唐 【作者】王建 【體裁】七言絕句 【出處】《全唐詩》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樹棲鴉⑵,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⑶,不知秋思落誰家⑷?[1]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⑴十五夜: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霜一樣。棲: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處以《全唐詩》為準。 【譯文】 八月十五的夜晚賞月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枝上安歇著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的家。[2]
十五夜望月
1個回答2024-02-11 23:58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注釋: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滿地。 3.棲:鳥停在樹上。 4.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念人的思緒。

  【詩式譯】 十五夜望月
  【唐 】 王建仔吵租 庭院中月映地白樹棲昏鴉, 料寒露悄然無聲沾濕桂花。 今夜里明月團圓人盡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誰家。

  【白話文譯】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里,鴉雀先后進入了夢鄉(xiāng)。由于夜深,秋露打濕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在仰望皎潔明亮的月亮,卻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誰家?

  “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碰握,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皹錀f”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
  這句詩讓我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么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么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里明月團圓人盡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誰家”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念兆;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 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 ? 在煉字上,1.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
  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于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旁一戴幞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tǒng)一,頗為傳神。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的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作者
  王建 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曾任永州司馬,著有《王司馬集》。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xiāng)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后,“白發(fā)初為吏”,沉淪于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tǒng)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寫過一些小詞,別具一格,《調笑令》,原題為“宮中調笑”,可見本是專門供君王開開玩笑的,王建卻用來寫宮中婦女的哀怨:“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蹦┚鋽蒯斀罔F,守望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江南三臺》:“揚州池邊小婦,長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奔兪前酌瑁瑓s別有情趣。 王建是大歷進士。門第衰微,早歲即離家寓居魏州鄉(xiāng)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并開始寫樂府詩。貞元十三年,辭家從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荊州等地,寫了一些以邊塞戰(zhàn)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篇。在“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后,離開軍隊,寓居咸陽鄉(xiāng)間,過著“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前后,“白發(fā)初為吏”(《初到昭應呈同僚》),任昭應縣丞。長慶元年,遷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在長安時,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均有往來。大和初,再遷太常寺丞。約在大和三年,出為陜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大和五年,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賈島曾往見贈詩。此后行跡不詳。

  評析
  此詩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皎潔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鋪上了一層霜。樹上的鴉鵲已進入了夢鄉(xiāng),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飄灑下來,沾濕了庭中的桂花。這一幅清雅、靜美的圖景不禁誘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輪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濃濃的愁思落在了誰家?
與十五夜望月相同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9 11:45

《十五夜望月》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底上霜”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五夜望月的來歷和故事?
1個回答2024-01-26 15:11

來歷: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jié)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chuàng)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故事:吳剛伐桂

十五夜望月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7 20:07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nèi)容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十五夜望月?
1個回答2024-02-22 16:35
《十五夜望月》中:
十五夜: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晚上
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注釋:
十五夜: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穎。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鴉:鴉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盡: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落:在,到。
夜望月全文?
1個回答2024-02-06 09:25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