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課文五年級

課文《蟬》
1個回答2024-01-19 08:20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fā)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課文 《蟬》
1個回答2024-01-23 17:41
應該是先抑后揚
有關蟬這課的問題
0個回答2022-09-28 07:18
蟬 小思 課文內(nèi)容
1個回答2024-03-04 16:45
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表現(xiàn)的主題。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zhuǎn)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jīng)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2.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而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yè),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zhí)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zhí)”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xiàn)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jié)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diào)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初一課本<蟬> 你想對蟬說什么?
1個回答2023-02-05 15:15
知了的鳴唱太美妙了!我喜歡!
我喜歡的一篇課文《狐貍和蟬》
1個回答2024-02-10 16:10
我喜歡的一篇課文
這個學期的課文中,我最喜歡第22課——《滴水穿石的啟示》,因為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做事情只要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課文中介紹的我國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著名現(xiàn)代畫家齊白石和美國發(fā)明家愛迪生,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之所以能成大事,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和滴水穿石的精神.
如果他們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不可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們的成就,不僅使人類在歷史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也給我們后人以很大的啟發(fā).
滴水穿石是什么呢?我認為,滴水穿石就是頑強的毅力和日積月累的決心,就是“螞蟻啃骨頭”.我的英語成績不太理想,成績總是上不去,就因為我沒有“滴水穿石”和“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能每天堅持刻苦學習英語.英語老師要求我們每天都要背課文,默寫課文,還要背3個單詞,周一到周五花一個小時學習,周末花半個小時.如果我每天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勤奮學習英語,日積月累,我的英語成績肯定就能提高.
總之,今后我一定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搞好學習.
蟬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
1個回答2024-03-12 07:33
課文兩個部分的說明順序是按照蟬延續(xù)生命的幾個過程安排的——先由幼蟲到成蟲,然后成蟲產(chǎn)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蟲結(jié)束,這就是蟬循環(huán)往復的生活史。
作者并沒有按照昆蟲的一般成長過程來介紹,而是別具匠心先介紹幼蟲。第一,蟬的幼蟲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時間。第二,這部分的生活不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讀者興趣。體現(xiàn)了本文別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金蟬脫殼課文意思
1個回答2022-09-24 09:59
不能讓別人發(fā)覺
〈蟬〉的課后問題
1個回答2022-11-25 22:46
1秋風來了,果實成熟了,本是收獲的季節(jié),但對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蟬來說,卻意味著生命的結(jié)束.生命雖然短暫蟬卻執(zhí)著的等待,"我"對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2這是一句反問句,也是作者由貝殼的生命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并從中的到了啟示:自己的生命總比貝殼的生命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因此更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的更精致更好
3作者并不希望建立什么豐功偉績,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一樣,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zhí)著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
100%對的,我們老師剛講過.
課文《蟬》主要講了什么?
1個回答2023-12-04 03:00
《蟬》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蟬從幼蟲、出土、蛻皮、歌唱、產(chǎn)卵、孵化這一系列的生長過程,并著重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蟬是沒有聽覺的,贊美這個生命的力量。
《蟬》是法國作家法布爾的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安東在意大利旅行時發(fā)生的故事。安東是一名法國畫家,他在意大利旅行時遇到了一個年輕女子,名叫莉蓮。莉蓮擁有一張美麗的臉龐和令人著迷的聲音,安東深深地被她吸引了。他開始和莉蓮交往,并在她的影響下,開始探索自己的宗教信仰。然而,莉蓮的真實身份和過去逐漸被揭開。原來她是一名神秘的女巫,她的目的是引誘安東,將他變成一只蟬,讓他永遠留在她身邊。最終,安東被莉蓮的魔法所迷惑,變成了一只蟬,在莉蓮的花園里度過了余生
蟬的鳴叫聲是通過其身體的特殊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的,與它們的聽覺無關。蟬通過振動翅膀和腹部兩個發(fā)音器官的肌肉來發(fā)出聲音。這些肌肉的收縮和放松使得空氣流過蟬的鳴叫發(fā)音器,從而產(chǎn)生聲音。因此,蟬的鳴叫聲與它們的聽覺無關,而是由其身體的特殊結(jié)構(gòu)所產(chǎn)生。
除了鳴叫聲外,蟬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生活習性。例如,它們會在土壤中度過大部分時間,以吸取樹根和植物的汁液為生。在蛹的階段,蟬會從土壤中鉆出來,進行羽化并變成成蟲。成蟲蟬通常會在樹枝上停留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進行繁殖和產(chǎn)卵。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