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不食嗟來之食是什么意思

有志者不食嗟來之食典故?
1個回答2024-04-22 04:20

典故出自:語出《禮記·檀弓上》: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

不食嗟來之食的嗟是什么意思啊?
1個回答2024-01-09 11:56

嗟:不客氣的招呼聲,相當(dāng)于“喂”。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語出處自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yán)重的饑荒,糧食奇缺,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這時,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想發(fā)點(diǎn)“善心”。每天一早,他便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便可施舍給他們,以顯示他的“仁慈”。
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走了過來。他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瞇著眼睛,搖搖晃晃地邁著步子,身體十分虛弱。黔敖看到后,認(rèn)為顯示自己“仁慈”的時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老遠(yuǎn)地、傲慢地吆喝道: “喂!來吃吧!”

他一心以為那個餓漢會對他感恩不盡,感謝他的好意和慷慨??沙龊跻饬系氖?,那個餓漢抬起頭抖了抖衣袖,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 “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你以為一個人為了食物,就會拋棄自己的尊嚴(yán),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嗎?你還是收起你那假仁假義的一套吧!” 黔敖聽了這番話,慚愧至極,跟在后面向他道歉,可他就是不吃,最終餓死了。

不食嗟來之食 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09-21 23:06
翻譯:不吃討來的飯。
可代指不接受別人的施舍,形容人有骨氣。
不食嗟來之食的意思?
3個回答2023-12-02 11:15
嗟來之食:在《禮記·檀弓》里本作“嗟!來食(喂,來吃吧)”,是富人叫餓肚子的人來吃飯時說的,有鄙夷餓者的味道。
這句話出自《禮記·檀弓下》,原句是:
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yáng)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譯文: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對他吆說:“喂!來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yán)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
擴(kuò)展資料
不食嗟來之食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舍,哪怕是餓死。
貧窮并不可怕,但心不能窮。如果心窮了,那就真窮了。
選文中的“餓者”不吃“嗟來之食”,表現(xiàn)的就是他做人應(yīng)有的骨氣、志氣,這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和發(fā)揚(yáng)的一種精神。
不食嗟來之食的簡介或典故?
1個回答2024-02-12 16:58

含義: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舍,哪怕是讓自己餓死。那饑餓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為黔敖一副傲氣,視窮人為豬狗,他的施舍帶有侮辱性。 中國的傳統(tǒng)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 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人要臉,樹要皮……都表示了對氣節(jié)的看重,對人的尊嚴(yán)的強(qiáng)調(diào),對人的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tǒng)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zhì)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yán)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于、重于后者。 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舍棄后者,犧牲后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尸走肉,衣冠禽獸。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尸走肉,區(qū)別大概正在這里。

不食嗟來之食 成語
1個回答2024-03-03 01:51
嗟來之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yán)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diǎn)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檀弓》: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餓者)揚(yáng)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喂"。

不為五斗米折腰
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釋】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br/>【結(jié)構(gòu)】復(fù)句式成語
【用法】復(fù)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人有骨氣
【近義詞】不為斗米折腰
【反義詞】趨炎附勢
【例句】古人~,這個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yǎng)老之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
不食嗟來之食是誰的典故
1個回答2024-03-03 11:35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饑荒,一個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路邊準(zhǔn)備好飯食,提供給路邊饑餓的人食用。有一個饑餓之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花無神的走過來。這個時候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就說:“喂!來吃吧”。

然后那名饑餓的人抬頭看著黔敖,說:“我正是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了這個地步”。之后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后還是沒有接受食物,最終餓死了。曾子在聽了這件事之后表示“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dāng)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br/>
對于不食嗟來之食的歷史典故,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一些人認(rèn)為不接受別人的施舍,是一種有氣節(jié)的行為,黔敖傲氣的施舍帶有侮辱性。許多有志氣的人,都覺得不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是一種精神和氣節(jié)。但也有一些人不認(rèn)同這種觀念,覺得黔敖并沒有侮辱的意思。

嗟來之食原指憫人饑餓,呼其來食,嗟相當(dāng)于“喂”,是一種不禮貌的招呼聲。有些人認(rèn)為,黔敖與饑餓之人素不相識,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字,說“嗟,來食”或許有些不禮貌,但是并沒有侮辱不當(dāng)之處。就連曾子在聽了這件事之后,都覺得那人不用這樣。而且雖然黔敖無禮的呼喚了饑者,但是之后還特意去道歉了,并沒有侵害侮辱那人骨氣。
不食嗟來之食的簡介或典故……
1個回答2024-03-18 07:40
語出《禮記·檀弓上》: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yáng)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譯: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因為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終不肯吃,最后餓死了
不食嗟來之食 成語
1個回答2024-02-29 03:18
類似的有:不為五斗米折腰
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釋】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br/>【結(jié)構(gòu)】復(fù)句式成語
【用法】復(fù)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人有骨氣
【近義詞】不為斗米折腰
【反義詞】趨炎附勢
【例句】古人~,這個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yǎng)老之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
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是誰,什么年代的人叫什么名字?
1個回答2024-03-14 09:43

原文

齊大饑.黔敖(1)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2).有餓者蒙袂輯屨(3),貿(mào)貿(mào)然來(4).黔

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5)!”揚(yáng)其目而視之,曰:“予唯

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6),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7)!

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禮記 檀弓下》.

(1)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

(2)食(sì):拿飯給人吃.

(3)蒙袂(meì):用衣袖蒙著臉.輯屨(jù):身體物理邁不開步子的樣子.蒙袂輯屨:袖子遮著臉,拖拉著鞋.

(4)貿(mào)貿(mào)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

(5)嗟(jiē):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

(6)從:跟隨.謝:表示歉意.

(7)微:不應(yīng)當(dāng).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譯文

齊國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zhǔn)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yáng)眉抬眼看著他,說:“我正因為吃被無禮的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于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dāng)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

讀解

“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就出自這個故事,是說為了表示做人地骨氣,絕不低三下

四地接受別人地施舍,哪怕是讓自己餓死.

咱們的傳統(tǒng)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

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不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都表示了對氣節(jié)的看重,對人的尊嚴(yán)的強(qiáng)調(diào),對人的餓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tǒng)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的餓精神和肉體之

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zhì)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yán)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

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舍棄后者,犧牲后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尸走肉,衣冠禽獸.

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尸走肉,區(qū)別大概正在這里.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