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 楊絳經典語錄

楊絳《我們仨》經典語錄
1個回答2023-01-27 08:51

楊絳《我們仨》經典語錄:

1、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2、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3、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4、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

5、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6、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7、我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楊絳《我們仨》經典語錄是什么?
1個回答2023-05-22 10:56

楊絳《我們仨》經典語錄如下:

1、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2、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

3、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jiān)視著,晚飯后,圓圓對爸爸發(fā)話了。

4、如果可以。希望你留下,我離開。自私也好,任性也罷,不過不想獨自在這兒了。

5、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

6、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影蹤。

楊絳《我們仨》經典語錄是什么?
1個回答2023-08-24 19:00

楊絳《我們仨》經典語錄:

1、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2、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3、這一條路有歡笑也有淚水,有爭執(zhí)也有誤會。好像人生中的.喜怒哀樂,苦辣酸甜,生離死別,百種滋味都一一嘗過了。

4、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5、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楊絳的我們仨是什么文體
1個回答2024-02-04 21:26


<<我們仨>>是散文文體。

楊絳我們仨講的什么
1個回答2024-01-30 16:24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寫的一本散文集,本書用沉重而溫馨的文筆,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女兒錢瑗一家三口的溫馨故事,娓娓講述了一個家庭幾十年的經歷。

2.第一部分的主題是“老了”,楊絳寫了她老年時做的一個漫長又悲痛的夢。

3.第二部分的主題是“走散了”,楊絳還是用融合了夢的手法,去描寫自己與丈夫、女兒共同度過的日子以及互相不可分割的感情。

4.第三部分她記錄了女兒、丈夫先后離世后,她對他們的回憶與思念。

他們倆感情和睦,他們仨溫馨幸福。楊絳用細膩溫柔的文字描述人的一輩子很短,一定要和有趣的人過一生。

楊絳 我們仨
1個回答2024-02-03 09:33
我們仨讀書心得一: 《我們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二歲的楊絳。 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 其實書中并沒有描述太多的喜與悲。 關于他們的生活。 在我心中有兩個能稱得上大家的人,楊絳是其中之一。 用我們仨里面的一段話來結尾: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童話故事那樣的結乎納冊局:”從此他們永。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 人間也沒有永遠。 我們仨讀茄逗書心得二: 相親相愛歲宏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
楊絳的我們仨是小說嗎
3個回答2022-11-24 07:23
是的,有點像生活記事
楊絳我們仨講的什么
1個回答2023-11-22 17:44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寫的一本散文集,本書用沉重而溫馨的文筆,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女兒錢瑗一家三口的溫馨故事,娓娓講述了一個家庭幾十年的經歷。

2.第一部分的主題是“老了”,楊絳寫了她老年時做的一個漫長又悲痛的夢。

3.第二部分的主題是“走散了”,楊絳還是用融合了夢的手法,去描寫自己與丈夫、女兒共同度過的日子以及互相不可分割的感情。

4.第三部分她記錄了女兒、丈夫先后離世后,她對他們的回憶與思念。

他們倆感情和睦,他們仨溫馨幸福。楊絳用細膩溫柔的文字描述人的一輩子很短,一定要和有趣的人過一生。

楊絳的我們仨適合小學生看嗎?
1個回答2024-02-19 16:35
可以的。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楊絳我們仨的讀后感
1個回答2023-11-13 00:49

  《我們仨》這本書為我們平靜地講訴著一個家庭的故事,兩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最后他們都“回家”了……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楊絳我們仨的讀后感,歡迎大家的借鑒閱讀!

   楊絳我們仨的讀后感 1

  《我們仨》由錢鐘書先生的遺孀、作家楊絳所著。本書分兩個部分,一部分以“夢”的形式隱喻情感,一部分記述現實?,F實部分,從伉儷二人在牛津求學寫起,一直到錢鐘書去世,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歲老人對家人綿綿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學者家庭,妻子楊絳、丈 夫錢鐘書、女兒錢媛,一家三口都是單純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國20世紀風云變幻的大背景下,“我們仨”依然飽經 戰(zhàn)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禮,難以獨善其身。

  在“我們仨”中,女兒錢媛無疑是處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楊絳的眼中,女兒懂事、聰慧、好讀書,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錢家家長(錢鐘書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稱:“女孫健汝(錢媛)”是“吾家讀書種子也”。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可造之材”,卻多病多難,生不逢時?!吧细咧袑W時背糞桶,大學期間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逼溟g的遺憾憋悶,溢于言表。

  楊絳先 生為女兒的才華惋惜,但楊絳她自身何嘗又不值得惋惜。在錢鐘書的眼中,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誠然也。錢鐘書雖然才華橫溢,學貫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計,幾乎百無一用。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時,錢鐘書不時地在家做些“壞事”,將桌布染黑了,臺燈砸了,門軸弄壞了,均束手無策,唯有苦著臉向妻 子楊絳求救。楊絳一一安慰“不打緊”。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錢母感慨這位兒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鐘書癡人癡福。”而這對 于一個惜時如金的學者來說,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楊絳在翻譯上的造詣頗深,她翻譯的《堂吉柯德》,至今為止依然是中譯本外國名著中的經典之作。

  “我 們仨”中最“寶貝”的自然是錢鐘書。錢鐘書是一個純粹得近乎單純的文人,他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學術事業(yè)中。中國的文人,不論是傳統(tǒng)的還是現代的,在幾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無非分兩種,一種當了官的,一種是想當官而不得的。即使隱士如陶淵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濟蒼生”,他幾次掛冠而去,均是迫于無奈, 不是因為嫌官小,就是因為不“合群”。而錢鐘書卻是一條漏網之魚,是一眾鴨棚中誕出來的一只天鵝蛋,是文人中的“病梅”,異類中的異類,幾千年以來,僅此 一枚。朱家驊許他一個聯(lián)合國科教文衛(wèi)的職位,他辭謝了;晚宴要和“極峰”(蔣介石)握手,他趁早溜回來了;收到國宴的請?zhí)埐〖?即使是社科院文學所 的一個顧問銜,他也力辭得免。

  錢 鐘書一生所愛,唯有他的書、他的家。在書里,他是學問的寵兒;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領袖。這兩個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與童心。他或許會 以為,這兩個地方都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可這句話顯然不符合中國國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無四鄰,獨坐一園 春”終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錢鐘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楊絳還被人剃成了“陰陽頭”, 苦不堪言。他們憑借平和的心態(tài)以及對學問的執(zhí)著,挺了過去。但是,女兒錢媛的丈夫王德一卻因不堪受辱,憤而自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們仨”開始分頭寫作各自的《我們仨》。不久,錢媛病逝,次年歲末,錢鐘書亦離世。“剩下的這 一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贝酥行了?,難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楊絳版的《我們仨》,此時楊絳已是九二高齡。書中,一個個殘碎的夢境,一件件 細碎的小事,在黑白間雜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愛作線串起,熠熠生輝。

  無論悲歡離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護所。如果你愛家,就讀一讀《我們仨》吧。

   楊絳我們仨的讀后感 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為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歲結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載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著“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鐘書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鐘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鐘書刻薄了。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鐘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著,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贊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出了一位優(yōu)秀的女兒。

  她這么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边@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