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家族歌舞蹈

開門紅舞蹈 是什么民族的舞蹈
1個回答2024-03-10 06:46
1、開門紅舞蹈是秧歌民族舞蹈。
2、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xiàn)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開門紅舞蹈是什么民族的舞蹈?
1個回答2024-03-15 09:12

1、開門紅舞蹈是秧歌民族舞蹈。2、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xiàn)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白族舞蹈的白族介紹
1個回答2024-03-05 13:40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歷史悠久,文化比較發(fā)達的民族之一。關于它的族源,有以文獻為據(jù)的“甘、青氐羌遷徙說”,有按考古發(fā)掘論斷的“土著說”,有根據(jù)民族形成過程的“遷徙、土著融合弊乎說”,雖無定論,但都說明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他稱較多。兩漢時的“昆明”和三國、兩晉以后的“叟”都與白族有淵源關系。唐宋史籍白蠻”,元明稱“白人”,明清以后稱“民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根據(jù)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11月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本民族的統(tǒng)一族稱。
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無書面文字,在民歌、大本曲、戲曲和民間歌舞的唱詞中,多借用漢字記白語。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湖南桑植縣,四川西昌地區(qū)和貴州華節(jié)地區(qū)也有少量分布。
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是唐代南詔,宋代大理國的都城。相傳早在漢武帝時,葉榆(今大理)人張叔、盛覽曾向乎洞司馬相如習經(jīng)學賦。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詔擊滅五詔,攻占大厘城,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大理地區(qū)建立起南詔歲卜枯政權(quán)。此后,南詔向唐王朝頻繁派遣友好使者及送子弟到成都學習漢文化,大量傳入了中原的文化典籍。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吟詠過南詔的歷史。

高山族舞蹈
1個回答2024-01-30 23:56
高山族的民間歌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擬、反映和再現(xiàn)捕漁、狩獵、農(nóng)耕等生產(chǎn)、生活的動作、場景為主,具有鮮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為集體群舞。人數(shù)從幾十到數(shù)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為中心,群集飲酒,酒酣則歌舞并作,眾人攜手成為圓圈,忽爾“挽手合圍”,忽爾“連臂踏歌”,有節(jié)奏地跺腳、跳躍、搖身、擺手,場面壯觀熱烈。常見的高山族民間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們通常將其成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攜手且歌且舞為主要特點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習慣,杵歌表現(xiàn)的就是這樣的勞動場景,舞蹈時婦女們身著節(jié)日盛裝,頭戴鮮花,持杵圍臼,且歌且舞,節(jié)奏由慢及快編制成意趣獨具特色的勞動樂章。

甩發(fā)舞:是雅美人婦女獨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參加人數(shù)不限,有長發(fā)者便可。舞蹈時婦女們排成一列,手臂相挽,雙手撫胸,腳步前后踏動,慢慢地搖動身軀和長發(fā)。隨著音樂旋律的加快,身體和頭部的擺動幅度越來越大,逐漸進入高潮:前進、曲膝彎腰、長發(fā)前甩,繼而后退、直腰,順勢將頭發(fā)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復始。甩發(fā)舞以飄拂甩動的長長黑發(fā)為表演中心,蘊含著強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愛。
高山族舞蹈有啥
1個回答2024-01-29 21:18
臺灣高山族舞蹈主要有祭舞、酒舞、模擬舞三種,自然淳樸、熱情奔放,是勞動和生活的再現(xiàn),也是力與美的結(jié)合。不同族群的舞蹈有著不同的風格。
白族有什么舞蹈
1個回答2024-02-29 09:38
霸王鞭舞,猜敏八角鼓與“雙飛燕”,“哩格高”與“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跡陵,
龍獅舞,“白鶴舞”、“鹿鶴同春”、“鳳趕麒麟”、“耍牛穗州枝”、“耍馬”、“耍刀”等
白族有什么舞蹈
1個回答2024-03-01 06:52
  白族民間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種。最具代表性和流傳最廣的是“霸王鞭舞”,它不僅在“繞三靈”、“鬧春王正月”、“田家樂”三種民俗活動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慶佳節(jié)中都有表演。較早記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豐年間大理詩人段位寫的《繞三靈竹枝詞》,其中對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敘述得頗為詳盡。說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區(qū)。?

  白族霸王鞭有各種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計有百種。除大理繞三靈中的霸王鞭外,洱源縣的鬧春王正月與田家樂中的霸王鞭,以及劍川的石龍霸王鞭、云龍霸王鞭和賓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繞三靈中,跟霸王鞭聯(lián)袂而舞的還有八角鼓與“雙飛燕”兩種舞蹈。繞三靈只在大理古城附近進行,因而這兩種舞蹈也只流傳在洱海周圍。?

  “哩格高”與“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產(chǎn)生的時代,目前無可靠的資料可稽,從歌舞的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看,可能與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獵生活有關。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為一體,以唱為主,動作緩慢抒情。劍川東山的打呀撒塞,動作簡單古樸。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龍獅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間舞蹈。白族地區(qū)古代湖澤遍布,不僅龍的神話傳說特別多,且樓堂亭閣多有龍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龍首關”、“龍尾關”和“黑龍橋”等地名。白族的龍舞從造型到表演,都有獨到的特點。如劍川白族求雨時的“龍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龍舞,龍頭、龍身和龍尾互不銜接,舞起來大幅度的轉(zhuǎn)動比較自如,遠看卻有有渾然一體之感。清《大理縣志》載:“元夕,家家燃燈,亦有魚龍走馬及鰲山諸戲……游人歌舞達旦。”可見龍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區(qū)的獅舞由來已久。?
白族有什么舞蹈
1個回答2024-03-02 14:12
  白族民間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種。最具代表性和流傳最廣的是“霸王鞭舞”,它不僅在“繞三靈”、“鬧春王正月”、“田家樂”三種民俗活動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慶佳節(jié)中都有表演。較早記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豐年間大理詩人段位寫的《繞三靈竹枝詞》,其中對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敘述得頗為詳盡。說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區(qū)。
  白族霸王鞭有各種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計有百種。除大理繞三靈中的霸王鞭外,洱源縣的鬧春王正月與田家樂中的霸王鞭,以及劍川的石龍霸王鞭、云龍霸王鞭和賓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繞三靈中,跟霸王鞭聯(lián)袂而舞的還有八角鼓與“雙飛燕”兩種舞蹈。繞三靈只在大理古城附近進行,因而這兩種舞蹈也只流傳在洱海周圍。
  “哩格高”與“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產(chǎn)生的時代,目前無可靠的資料可稽,從歌舞的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看,可能與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獵生活有關。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為一體,以唱為主,動作緩慢抒情。劍川東山的打呀撒塞,動作簡單古樸。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龍獅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間舞蹈。白族地區(qū)古代湖澤遍布,不僅龍的神話傳說特別多,且樓堂亭閣多有龍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龍首關”、“龍尾關”和“黑龍橋”等地名。白族的龍舞從造型到表演,都有獨到的特點。如劍川白族求雨時的“龍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龍舞,龍頭、龍身和龍尾互不銜接,舞起來大幅度的轉(zhuǎn)動比較自如,遠看卻有有渾然一體之感。清《大理縣志》載:“元夕,家家燃燈,亦有魚龍走馬及鰲山諸戲……游人歌舞達旦。”可見龍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區(qū)的獅舞由來已久。
而雅舞蹈民族舞4級考級舞蹈?
1個回答2024-02-16 14:15

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中國舞考級四級舞蹈有九個:1、小浪花(腿的練習)2、吹泡泡(手位練習)3、游泳(腰背練習)4、小帆船(三拍節(jié)奏練習)5、顏色歌(跳踢步練習)6、蝴蝶(波浪手和半腳尖碎步練習)7、識字歌(跳躍和胯的練習)8、積木樂園(蒙族)9、維族小姑娘(維族)

羌族舞蹈羌族有哪些特別的民族舞蹈?
1個回答2023-12-10 15:55


仁木宋娜襪


“強”就是“尊重客人,對人有禮貌”。這是一種迎送客人的禮儀舞蹈,主要由老年人表演。演出中,幾名男女舞者站成扇形,面向來賓,用小手指夾住兩邊的腰帶,緩慢地載歌載舞,用贊美歌詞表達全村人對來賓的尊敬。進入高潮時,只有男舞者在伴奏下演唱,女舞者雙腳著地,以臀部為軸,從右向左重復“繞體”動作。他們的舞蹈端莊優(yōu)雅。羌族民間舞蹈形式雖少,但特色鮮明,給人一種親切感。這些舞蹈形式在古拙羌族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團結(jié)和激勵人們奮進的作用,體現(xiàn)了古代重文輕武、真誠寬厚、好客之風。今天的羌族受地理和歷史條件的限制,經(jīng)濟生活和民間舞蹈的發(fā)展與周邊民族相比還不夠快。從民間舞蹈文化的特殊性來看,古代羌族創(chuàng)造的農(nóng)牧文化遺產(chǎn)中蘊藏著豐富的羌族民間舞蹈,對研究我國舞蹈發(fā)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舞蹈盔甲


羌族稱“克蘇公克蘇德”,又稱“鎧甲舞”、“大葬舞”。這種舞蹈最初是由功勛士兵在葬禮上表演,后來也在普通葬禮上表演。舞者為男性,身穿生皮甲,頭戴皮盔,身披山雞毛或麥秸,手持武器。在表演中,首先唱挽歌和祭祀歌,講述死者的利益,表達對他的懷念。然后揮舞武器,搖動鎧甲,在“哈哈哈”的喊聲中穩(wěn)步起舞。堅定的腳步,鏗鏘的鎧甲,悲壯的吶喊,匯成一種力量,一種莊嚴的氣氛。最后,舞者雙手舉在空中搖著肩膀,最后爆發(fā)出一陣強烈的笑聲。羌人自古驍勇善戰(zhàn)。他們認為他們?yōu)閲业臓奚院?。這種舞蹈是古代戰(zhàn)爭舞蹈的遺跡。


逐步地


“羌”的意思是“宴會上的舞蹈”,即在葬禮或祭祀宴會后表演的舞蹈??偟膩碚f,沒有固定的程序,娛樂性很強。舞法和節(jié)奏與“薩郎”相似,但根據(jù)活動目的和歌詞的不同有明顯的區(qū)別。例如,在“錫伯陀”舞蹈中,當一位有聲望的老人去世時,舞者們手牽手載歌載舞。他們的腳交替向前邁,沉重而有力,膝蓋微微顫抖,慢慢向前移動。有些歌詞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按照傳統(tǒng)來唱。他們的含義不清楚,但為死者的靈魂祈禱和安慰家人的氣氛非常濃厚?!跋床肌奔漓肷耢`,祈求風調(diào)雨順。為了人類和動物的安全,它充滿了虔誠和真誠的氣氛,體現(xiàn)了人們的無限希望。表達高興的心情時,在領導的手勢中,放開牽手跳舞,多做對稱動作?!傲鲿匙兓焙汀半伢w扭環(huán)”的姿勢頻頻出現(xiàn),溫暖而精彩。


《西布措》有一首歌叫《莫里安篩子》。舞蹈中有一個勞動的形象:舞蹈者左腿跪著,蹲下,拉著裙子做“尸體運動”,很像在干枯的糧田里篩糧的動作。另一首名為《石魁玉魁》的歌舞,表現(xiàn)了舞蹈時舞者服飾的精美裝飾,歡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