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需討好自己

喜歡一個人不需要理由,討厭一個人什么都是借口
1個回答2023-01-11 20:15
的確是這樣。
一個討厭我的人我需要哄著他對我好嗎?
3個回答2023-01-27 13:55
不遭人妒是庸才,一個人討厭自己,如果沒有利益關系,沒有必要哄著對方對你好,因為不值得。如果是有利益關系,只能為了利益關系,去嘗試讓對方改變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討厭,哄著對方,讓對方改變看法對自己好一點。
中學生剪光頭也要問老師嗎? 需要寫檢討嗎?
1個回答2024-01-24 15:57
因為你是學生丫!



其實,男生還是有點頭發(fā)的帥氣,不要剃光頭,沒有形象的
學生心理咨詢需要讓學生寫檢討嗎
1個回答2024-09-09 21:51
心理咨詢(counseling)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需要解決問題并前來尋求幫助者稱為來訪者或者咨客,提供幫助的咨詢專家稱為咨詢者。來訪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通過語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詢者進行述說、詢問與商討,在其支持和幫助下,通過共同的討論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進而尋求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對策,以便恢復心理平衡、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增進身心健康。屬于一種正常現象沒必要寫檢討。讓違紀學生寫檢討書,是中小學教育中十分普遍的現象。從自習說話、竄位子,到遲到、早退;從不按時交作業(yè),到與老師頂撞;從曠課到進網吧耍游戲;等等,都在寫檢討之列。形式上有在學校寫檢討,拿回家請家長簽字;有停課回家寫檢討;有請家長到學校,當著家長面寫檢討等等。
學生犯了錯誤,老師責令其寫檢討,這是一種幫助學生認識錯誤,并促其改正錯誤的懲戒手段,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寫檢討作為一種專門對付犯錯誤學生的辦法,其教育效果就值得懷疑。
一個真正的人脈是什么?需要討好巴結一個人嗎?
2個回答2023-02-14 13:03
真正的人脈是要靠自己的真誠和自己的能力去打動和吸引別人,需要和別人等價交換,要有自己的實力,不需要刻意的去巴結。
急需檢討書一份
2個回答2022-09-07 00:20
關鍵是你曠課干什么去了,完全可以按照樓上的檢討,說難聽點,學校要的是你的態(tài)度,寫一千字誰看啊!除非你寫得有創(chuàng)意。
“討厭一個人,但當他需要幫助時 會幫助他”的名人事件(急用)
1個回答2024-04-16 05:20
你好

不是很清楚你說的

希望說清楚一點

祝你生活愉快!
如果喜歡一個人不需要理由,那么討厭一個人就更不需要理由了。
2個回答2023-01-22 09:23
不是的、喜歡一個人是不需要理由!但討厭一個人是可以有很多理由的!誰是誰的誰、并不是誰能決定的、也許你想做誰得誰、或是誰想做你的誰、可這都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內些所謂的愛恨情仇、我們無法把特詮釋!誰在乎誰?這個問題只有自己的心明白~在乎誰?愛誰?我們誰能說得一清二楚?如果確定叻愛特、就別后悔、要學會珍惜~~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討好自己的父母
1個回答2023-11-28 11:09
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里是朱老師第1662天早安問候。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討好自己的父母.

前幾天在等電梯的時候,遇到一對母女。

小女孩看上去兩歲左右。平常經??吹剿鴭寢屵€有姐姐一起出門。

因為不是周末,姐姐應該是上學去了。

小女孩一直在那蹦蹦跳跳,跟媽媽聊天。

“媽媽,我好愛你!”小女孩突然跟媽媽說。

“媽媽知道??!”

“你不知道,你一點也不愛我!”她還裝作生氣的樣子。

可媽媽就沒有回答了,看著電梯。

“媽媽,你愛姐姐多多?!彼^續(xù)說

“沒有,媽媽也很愛你。”

“媽媽,抱抱!”

“不抱了,媽媽提著東西。”

“抱抱,媽媽……”

然后她就在那一直央求媽媽抱她。

剛好電梯到了,媽媽就拉著她進去了。

進了電梯,她就去摁樓層,被電梯里的廣告吸引住了。

我當時很奇怪,小女孩為什么會跟媽媽這樣說。

后來想想,她其實是在跟媽媽索愛。

她要確認媽媽是不是愛自己。

因為上小學的姐姐,也需要媽媽花時間去輔導,去照料,有時可能會覺得媽媽被姐姐搶走了,媽媽會不會不愛自己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求得到父母“唯一的”愛。

在這一點上,他們很霸道,是不允許被分享的。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偏愛了任何一方。

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特別是那個覺得自己沒有“贏得”父母愛的孩子。

反而會想方設法地去討好父母,希望重新獲得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會變得特別“懂事”,或者特別“叛逆”來表現自己。

因為年齡的緣故,在童年里,孩子對這種心理是不自知的。

只是被內心的渴望和沖動推動著去做。

過了很多年,才會發(fā)現自己當初這樣做,其實并不快樂。

甚至影響了自己性格的形成。

有人說“我一直在盡量滿足父母的要求,哪怕不是我自己想要的,可這樣做能讓父母歡喜,我自己就會感到舒服,但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哪怕他們不說話,悶在心里生氣,我也能感覺到那份無聲的控訴,讓我抓狂?!?br/>
為什么孩子會去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去“討好”父母?

只是為了做到大人們希望的樣子。

假如孩子需要不停地去索求父母的愛,想去確認父母是不是愛自己。

意味著這個家“病”了。

也許是愛的流通渠道已經堵住了。

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這對孩子來說是非??膳碌氖?,他們會想方設法地去想辦法。甚至去討好自己的父母。

面對孩子的未來,我們應該期待孩子變成他自己的樣子,而不是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不需要孩子壓抑自己而去滿足父母,討好父母。

父母的愛,應該不帶條件。

要告訴孩子,你可以發(fā)脾氣,可以不乖,可以犯錯,我都愛你。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守規(guī)矩懂事。

這其實也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要幫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

但一定不要過分苛求,把握分寸。

要記得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這是寶貴而必要的。

有了這個自由的空間,愛才會在里面順暢地流動,滋潤孩子的心。

這樣的孩子,內心是豐盈的,人格發(fā)展是健康的。

人生就會有著溫暖明亮的底色。
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討好自己的父母
1個回答2023-11-30 09:25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孩子是他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應該成長為屬于他的樣子,不必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來生活。

前幾天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慶祝他兒子滿月。

這是他第二個孩子,第一個孩子是女孩,叫歡歡,出于對孩子一生歡樂幸福的期盼,他給剛出生的兒子取名叫樂樂。

歡歡樂樂,聽起來就很快樂的兩姐弟。

但朋友告訴我,自從樂樂出生以來,很少看到歡歡開心,在爸媽照顧樂樂的時候,歡歡也只是遠遠看著,無聲表達對家庭新成員的排斥。

并且他還感覺有了弟弟之后歡歡變得很不懂事,連刷牙洗臉系鞋帶這樣明明可以自己做的小事都必須要爸媽幫忙,不然就哭鬧。

聽到這里,我心里已經隱隱感覺到是為什么了,多半是歡歡有了危機感, 開始害怕失去爸媽的愛,才不顧一切地要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

后來看到的一些事情,讓我更加確定了這種推測。

家里有剛出生的小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太小身邊總是離不得人,所以我進門之后,他們就把樂樂放在離我很近的嬰兒床上,由我照看,倆人去了廚房做飯。

姐姐歡歡坐在沙發(fā)的另外一邊看電視,故意離弟弟很遠。

我看著樂樂粉白的樣子,覺得很可愛,逗著他玩。

可當我無意間抬起頭的時候,看到歡歡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著弟弟,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想必弟弟出生后,這樣的場景是歡歡天天都會看到的吧,不管是家里人還是客人,都喜歡剛出生的嫩娃娃,忽略了她這個曾經也是被大家圍著轉的姐姐。

我試探性地對歡歡說:

一開始她還是有點抗拒,我一再邀請下,她看了眼在廚房忙碌顧不上這邊的爸媽,走到弟弟身邊來。

輕輕摸了摸弟弟的臉,拿起桌上的橙子逗弟弟玩,看見弟弟抓住她手指可愛的樣子,歡歡笑得很開心。

可是媽媽從廚房出來看到這一幕,提醒了一句:

歡歡的臉色突然變了,立馬坐到一邊,再也不理我們。只是偶爾偷偷看看弟弟。

到了吃飯的時候,媽媽說她看著樂樂,我們先吃。歡歡的“不懂事”發(fā)作了,她吵著要媽媽陪著吃飯,沒辦法,爸爸去換媽媽過來。

可歡歡還是不滿意,不準爸爸媽媽去照顧弟弟,非要坐在她旁邊一起吃,不然就哭鬧。

最后只能把樂樂的嬰兒床也放到餐桌旁邊,大家一起吃了飯。

看到這里就已經很明顯了,歡歡 鬧騰不聽話的表象下,其實藏著一顆缺乏安全感的心。

弟弟出生后,家里人的目光就很少放在她身上。爸爸媽媽工作本來就很累,此時對歡歡的期望就是聽話,能讓他們有精力去照顧樂樂。

其實從歡歡逗弟弟時候的溫柔和笑意可以感受到,她也是喜歡弟弟的,但是害怕被弟弟搶走爸媽的心,讓她不敢在爸媽面前表達對弟弟的喜歡。

對歡歡來說,她不懂得爸爸媽媽的苦心, 只知道本來屬于自己的愛被弟弟分去大半, 甚至在她看來是全部。 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她開始害怕,擔心爸爸媽媽不愛自己。

小孩子無助之下的反應,就是搞事情,想方設法吸引爸媽的注意,只為了增強在爸爸媽媽那里的存在感, 所以歡歡才會出現沒事找事的一些行為。

這是二胎家庭最常見也最讓爸媽頭疼的現象,大孩不斷“找事”, 其實都是在跟爸媽索愛,要確認爸爸媽媽是不是愛自己。

除了上面這種情況,二胎家庭還會出現一種相處模式,就是二孩出生后,大孩變得特別懂事,努力學習,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不哭不鬧。 表現得像個完美的“大人”。

這種情況在父母脾氣不好的家庭更常見。

父母脾氣暴躁,孩子不能也不敢用叛逆來獲得爸爸媽媽的關注,他們知道叛逆的結果,很可能是一通責罵甚至一頓毒打。

他們只能 小心翼翼揣摩父母的心思, 回憶自己考試一百分時候爸媽的笑容來推測出:

所以在弟弟妹妹出生后,為了瓜分一點少得可憐的關注,他們只能懂事,努力讓爸媽喜歡。

這不是真正的懂事,這是一種討好,是孩子通過有限的認知和經歷,自己琢磨出來的生存之道。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求得到父母“唯一的”愛。

在這一點上,他們很霸道,是不允許被分享的。

那個覺得自己沒有“贏得”父母愛的孩子,反而會想方設法地去討好父母,希望重新獲得父母對自己的愛。

可是, 為了做到大人們希望的樣子而懂事的孩子,并不快樂。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

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這對孩子來說是非??膳碌氖隆?/strong>

他們會想方設法地去想辦法,甚至去討好自己的父母。 一切,只是為了被愛。

而小時候為了被愛和關注討好父母,長大后就可能為了被愛和關注去討好身邊的所有人,形成“討好型人格”。

為了別人一再忽視和壓抑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人,不會幸福?!?/p>

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應該自信強大,不需要委屈自己去迎合討好別人。

而要養(yǎng)成自信的基礎,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你不需要討好我?!?/p>

這應該成為每位父母內心的聲音。

告訴孩子,你可以發(fā)脾氣,可以不乖,可以犯錯,我都愛你。

當一個孩子處于愛的環(huán)境,他的成長才能帶著莫大的力量,因為他知道,背后永遠有父母。

只有溫暖和愛,才能孕育出溫暖和愛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中獲得足夠支撐他走完一生的安全感,成長為最好的他自己。

#家庭教育##父母的愛##如何用愛的力量教育孩子##二胎時代##父母成長課堂#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