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故事

2023-11-21 14:24

簡短一點,簡短一點,再簡短一點
2023-11-21 16:09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zhèn)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jiān)生,隆武帝賜姓朱、并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后與張煌言聯(lián)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qū)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的業(yè)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就這樣簡短,前面加了些別的資料,不好意思啊.
更多回答
愛國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并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shù)挠蓙怼?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shù)已盡,不顧?quán)嵆晒Φ姆磳Γ簧肀鄙舷蚯宄⑼督?。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盡?!皣鸺液蕖敝?,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guī)Z(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歷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歷年號,永歷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后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zhàn)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zhàn),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于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后的16年間,鄭成功據(jù)地在現(xiàn)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并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quán),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并且深入內(nèi)陸廣設商業(yè)據(jù)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jīng)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于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tǒng)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zhèn)江,圍南京,后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余人,軍威復振。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fā)臺灣島。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為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1653年(清順治10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nèi)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quán),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隆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占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后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zhàn)斗,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qū),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qū)。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余萬北上,經(jīng)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zhèn)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強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占我國領土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斗爭。荷蘭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占了我國的臺灣,對臺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并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qū),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臺灣爆發(fā)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臺灣貿(mào)易,在經(jīng)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墒?,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yǎng)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著一只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nèi)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里,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lián)。”鄭成功抬起頭來。
“你看對面那只舢板,盡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么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lián)。”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lián),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lián):“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來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xié)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贊嘆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