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孔子的成語

2023-12-18 21:16

2023-12-18 21:51
逝者如斯夫
孔子說的。
更多回答

關于孔子的成語有 :

見賢思齊、舉一反三、巧言令色、后生可畏、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韋編三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p>

【見賢思齊】

讀音jiàn xián sī qí,意思是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鸵蛩ㄋ┛待R。

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舉一反三】

讀音jǔ yī fǎn sān,意思是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它的。

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巧言令色】

讀音qiǎo yán lìng sè,意思是擅長辭令,面目姣好者。先秦之時實行世襲制。除了血親就是富人,美人,擅長外交辭令可以當官。現(xiàn)指用花言巧語來迷惑、取悅他人。

出自《論語 學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p>

【后生可畏】

讀音hòu shēng kě wèi ,意思是青年人有更多的發(fā)展可能,令人期待。

出自《論語·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p>

【有教無類】

讀音yǒu jiào wú lèi。解釋是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有教則無類”,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另一種解釋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 子曰:“有教無類?!?/p>

【學而不厭】

讀音xué ér bú yàn。意思是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比喻非常好學。

出自《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誨人不倦】

讀音huì rén bù juàn,意思是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出自《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韋編三絕】

讀音wei bian san jue。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鬃訛樽x《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lián)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p>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出自《論語·顏淵》|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另有《論語·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h2>

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解釋為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出自《論語·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為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p>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
1、鳴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2、出類拔萃: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3、不舍晝夜:舍:放棄。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4、從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F(xiàn)多比喻冒險救人。
5、呆若木雞: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fā)愣的樣子。
6、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7、金人三緘: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8、孚尹旁達:指玉的色彩晶瑩發(fā)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9、成仁取義: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10、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學而不厭 苦心孤詣 聞過則喜 有教無類 不偏不倚 誨人不倦 樂此不疲 托物言志 喻之以理 逝者如斯 川流不息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