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和睦相處的典故

2024-01-22 06:17

2024-01-22 09:06

“六尺巷”的故事

據(jù)說清代中期,當(dāng)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fā)生了爭執(zhí)。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yù)。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dǎo)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睆埬敢姇骼?,立即把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陶淵明移居

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一首《移居》詩中寫道:“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他選擇移居南村,是因為他看中了這里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這些人朝夕相處,“素心人”是指內(nèi)心純凈、樸素之人,陶淵明每日躬耕隴畝、賦詩言志、安于貧、樂于道,也正是這樣的人。

詩中還記述了他在南村與鄰居的友好關(guān)系:“鄰曲時來往,抗言談往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他常與鄰居們一起探討詩文與人生,大家直率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賞,有了疑難不解的問題互相切磋分析。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的鄰里關(guān)系使彼此之間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