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演講稿

2023-11-12 13:02

1個回答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zhàn)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我為你整理了陶行知的演講稿,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那個被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兩座大山重重壓著的年代,陶行知先生以這樣的一種獻身精神,為中華教育尋覓曙光。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里塞。大公雞還是拍著翅膀蹬腿使勁掙扎,簡直如上刑場,如臨大敵。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fā)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陶先生采用“喂雞”這件平常的小事,來比喻課堂教學中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三種不同境界,教師好比是喂雞人,而學生恰似那只“被擺布”的大公雞。三次喂雞,喂雞人為了想讓大公雞吃米,采用了三種不同的喂雞方法,從而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身處其中,我們很能理解喂雞人“望雞成鳳”的迫切心情。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曾經有那么多的無奈:當我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施以期達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時,我們的孩子偏偏喜歡“迂回繞道”、“節(jié)外生枝”;當我們在講臺前動情地直抒情懷慷慨陳詞時,卻看到孩子們端坐位置無動于衷,一臉漠然;當我們把費盡心機找來的資料全盤呈現欲贏得孩子們驚奇的喝彩時,卻見孩子們手揚網上查閱的最新信息,臉上露出一絲不屑……多少年來,教師們兢兢業(yè)業(yè)、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訴”, 一聲聲“叮嚀”……然而我們失望地發(fā)現,我們的“投入”,我們的“癡迷”,我們的“煞費苦心”,從來都是教師的“一相情愿”和“孤芳自賞”,孩子們并不“領情”。于是,我們的教師委屈、困惑,或大光其火,或百思不解:我們的教育怎么了?我們的孩子怎么了?

  打開中外教育大師的著作,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的奧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fā)和鼓舞。羅杰斯也說過:“自由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笔聦嵣?,“學生自己所獲得的事物概念,要比取他人教義的概念更為清楚并更有說服力?!?br/>
  多年來,我們的教師歷來感覺太好,太充滿自信,太夸大自己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暗赖碌目?、知識的源泉、正義的化身”,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們在孩子們面前透著當然的“霸氣”?!霸摾蠋燅{馭課堂的能力很強?!薄斑@堂課學生沒‘配合’好”,‘駕馭’、‘配合’,不經意的言談透出教師“主宰”課堂的心態(tài)。盡管我們自認為是教育的新生代,我們對學生會和顏細語,滿面笑容,然而骨子里“救世主”的角色意識依舊存在,試想,我們是否曾經一次次滿臉笑容、千方百計地把孩子引領到自己設計的“教程”?我們是否常常通過“循循善誘”的啟發(fā)把孩子們的思維束縛到自己預設的“標準”答案中?我們是否通過讓學生一次次復述把教師總結的.答案“搬運”到學生的腦海?我們是否常常“科學藝術”地設計并控制課堂的密度、節(jié)奏、氣氛和情緒?我們把這一切做得那么坦然,還會感覺良好地以為這一切就是“民主平等尊重和熱愛”。然而,我們偏偏最最忽視的是孩子們內心實實在在的需要。許多時候我們在備課時設想的難點以及預計課堂中的“出彩點”竟是孩子的已知,而孩子們那么富有挑戰(zhàn)而具有思維價值的“未知”部分卻沒有機會展示或被老師“完美”的教案排斥在外乃至被扼殺。

  聆聽著大師的語錄,沐浴著新課程改革的陽光,我們變得“豁然開朗”——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fā)展的服務者和仆人。正像蕭伯納說過“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一個伴侶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br/>
  因此,我們的教師應該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孩子的中間,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營造開放的教學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主動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激起孩子探討、發(fā)現知識的愿望,共同總結獲得知識

  的途徑、方法,發(fā)展孩子的元認知水平;教師應該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去,和孩子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經歷期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孩子們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

  課堂上,以學生的問題作為“路標”,教學的內容從學生的疑問中來,使解疑釋疑成為孩子們的主動需要,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的問題作為“路標”,彌補了教師備課遠離學生實際的缺憾和弊端,尋找到師生溝通的捷徑,避免了課堂的諸多無效灌輸;以學生的問題作為“路標”,課堂變成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多變的、極具生成性的系統(tǒng),整個教學過程變成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不斷生疑、主動質疑、共同釋疑的過程。課堂就是一個生動的問題情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智慧場”。在“智慧場”中,學生思維活躍,充滿靈性;在“智慧場”中,學生急中生智,巧妙答題……學生人人參與,師生真誠溝通,共享知識經驗,使課堂成為自主的課堂,交往的課堂,伙伴的課堂,師生對話的課堂——學生時時處于思維探索的興奮狀態(tài),知識在獨立思考、自我釋疑中不斷被激活;教師在引導釋疑的過程中,分享孩子“探究發(fā)現”的快樂,與學生共同成長。

  由此看來,我們的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我們的孩子不需要精心打造。課堂不是舞臺,教師不需要慷慨陳詞,滔滔不絕;教案不是劇本,不需要按部就班,亦步亦趨。教師的作用在于營造氛圍,適時調控,巧妙點撥,以激發(fā)學生多層面的思維和多角度的理解、體驗,從而使學生自己“發(fā)現”知識的真諦。

  教學就像喂雞吃米一樣,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當學習成為孩子自己的需要時,學習才會發(fā)生效果。把課堂還給孩子,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樂學、想學、愿學,才是成功的教育!
相關問答
陶行知演講稿
1個回答2024-01-23 00:26
學陶演講稿(有得罪請包涵!嘩眾取寵罷了?。? 職業(yè)——事業(yè)——良心——奉獻 朱越峰 教師是什么?很多人會說是360行之一,一門職業(yè)也!……是嗎?是!也不全是!作為一名在職的教育工作者來說,...
全文
陶行知 演講稿
1個回答2024-02-23 07:03
學陶演講稿(有得罪請包涵!嘩眾取寵罷了?。? 職業(yè)——事業(yè)——良心——奉獻 朱越峰 教師是什么?很多人會說是360行之一,一門職業(yè)也!……是嗎?是!也不全是!作為一名在職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不但是...
全文
陶行知 演講稿
2個回答2023-11-21 14:18
學陶演講稿(有得罪請包涵!嘩眾取寵罷了?。? 職業(yè)——事業(yè)——良心——奉獻 朱越峰 教師是什么?很多人會說是360行之一,一門職業(yè)也!……是嗎?是!也不全是!作為一名在職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不但是職業(yè)...
全文
陶罐和鐵罐文本解讀稿|《陶罐和鐵罐》
1個回答2023-11-25 00:19
《陶罐和鐵罐》解讀稿 課文宗旨: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
全文
陶罐和鐵罐評課稿優(yōu)缺點
1個回答2024-03-12 06:01
陶罐和鐵罐評課稿優(yōu)缺點如下: 《陶罐和鐵罐》這節(jié)課,把握教材的重點,通過抓重點句、關鍵詞讓學生自悟體驗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課堂容量大,節(jié)奏快。 課堂抓住了“讀、悟”這一條主線。深刻的感悟是建...
全文
陶行知(小孩自動教小孩)中陶行知是位怎樣的人
1個回答2024-01-20 17:28
陶行知是一個知錯就改、聽取他人意見、知識淵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陶行知是一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是摘自陶行知自己的格言。 陶行知出生于安徽一個教師家庭,從小天資就比較聰慧。23歲...
全文
陶心兒的陶心兒簡介
1個回答2024-06-09 19:27
網絡女歌手:陶心兒 英文名:Vera 昵稱:心兒 扇兒 主打專輯:《陶心兒的唱錄專輯》 主打歌曲系列:《明月縞素》系列歌曲 主打歌:《玉滿堂·盛世逍遙》《天之痕-憶玉兒·夢里花落》《明月縞素-緣之...
全文
陶行知(小孩自動教小孩)中陶行知是位怎樣的?
1個回答2024-02-27 03:42
1陶行知是個知錯就改 聽取他人意見 知識淵博的人2陶行知是個能虛心接受別人建議的人3陶行知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 ——摘自李維漢對他的評價 4陶行知是一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
全文
陶行知陶校長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1個回答2024-02-20 09:48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著名愛國人士,優(yōu)秀知識分子
家有兒女陶陶媽
1個回答2024-03-22 12:10
《家有兒女》淘淘媽是 楊欣,扮演者是 楊青 演員介紹 楊青,中國內地演員。其代表作品有《外來妹》、《候車大廳》等。 1992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