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清平關于端午的相聲

端午節(jié)和清明節(jié)不可以說快樂嗎
1個回答2024-03-09 20:04
對于端午節(jié)不能說“快樂”,已有學者引用唐玄宗《端午殿宴君臣》詩的序作了解釋,其中寫到:“嘆節(jié)氣之循環(huán),美君臣之相樂。”這不是表明古人也在道一聲“端午快樂”嗎?“端午節(jié)有憂傷,有悲憤,但賽龍舟、撞蛋、掛香袋、包粽子、吃薄餅、猜燈謎、喝雄黃酒……這些都是讓人快樂的?!敝俑惶m表示,安康是前提,快樂是期盼,這兩個詞在這個節(jié)日里都可以用,毋庸多慮。
清明端午中秋名人故事
1個回答2024-05-19 17:53
清明
又稱寒食節(jié),和介子推有關。端午有紀念屈原和伍子胥兩種說法,現(xiàn)在過端午都是紀念屈原。中秋的來歷和歷史人物沒關系。希望答案能對你有幫助(づ ̄3 ̄)づ╭?~

  清明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榱思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端午

  紀念屈原屈原
  傳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磥矶宋绻?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詩人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觳荒芟吹弥背荚?。"
  迎接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帶吳伐楚五戰(zhàn)五勝攻破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都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中秋是指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都會選擇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說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三個比較常見的說法。為了慶祝這個節(jié)日,各地都有習俗,人們會擺上香案,祈求平安,吃月餅祈求團圓等。

中秋

來歷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jié)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而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jié)”。

來歷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為什么吃藥,還有幾種說法,這里不表,后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后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后,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jié)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jié)”。

來歷三: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獲對于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jié),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xù)下來的習俗。
習俗
月餅,每到中秋節(jié),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著團圓,寓意著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托。在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親朋好友互相贈月餅,是一種親情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關系的聯(lián)絡。在節(jié)日當晚,一家人會圍在香案前切月餅吃,每個人都要吃,這代表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象征著團員。

設香案,中秋季也是祭月的節(jié)日,人們會設香案,點上香,放上水果、月餅等,香案置于院落中,表達了對月亮的祭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

賞月,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騷客們發(fā)起,他們的詩句及作品促使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俗,這一天一家人一起賞月那叫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無論如何,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看幾眼月亮。
要有關清明,端午,中秋,春節(jié)的詩文各五首
1個回答2022-12-20 14:16
具體一些,要哪種??
端午節(jié)有什么傳說故事 端午節(jié)有哪些傳說故事
1個回答2024-02-04 15:19
1、屈原投江。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xiàn),終于被削職流放出去。后來楚國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里自盡。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伍子胥尸體投河。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br/>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 ?br/>
4、白娘子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現(xiàn)原形。端午節(jié)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后,馬上現(xiàn)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 
端午節(jié)的意義 端午節(jié)主要意義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5-31 00:01

導讀:時至端午,大家對端午的認識也就多了起來,從節(jié)日時間到節(jié)日習俗,從節(jié)日飲食到節(jié)日故事,如今更是深入了解端午節(jié)的意義。那么,你知道端午節(jié)主要意義有哪些嗎?不知道的話,就來瞧瞧我?guī)淼膬热莅伞?/p>

端午節(jié)的意義

端午節(jié)別稱端楊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鄭楊節(jié)等,使中國法定的節(jié)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等文學作品傳世。起源于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歷5月5日。5月初五。端午節(jié)最初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jié)日,后來人們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掛艾草,掛菖蒲,喝雄黃酒,為了避邪。等傳統(tǒng)習慣,由于寄語廣大名字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至今流傳在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優(yōu)秀活動。后來有賽龍舟等得到新的發(fā)展,成國際性的體育賽事。早在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廣泛深入人心。

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jié)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jié)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xiàn)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jié)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jié)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端午節(jié)主要意義有哪些

1、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jié),是上古百越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總的來說,端午節(jié)起源于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2、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后世有認為端午節(jié)是由來于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jié)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jié)日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

3、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jié)能和春節(jié)可比擬,兩節(jié)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

端午節(jié)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

端午節(jié)期間通過傳統(tǒng)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 端午節(jié)的故事和傳說
1個回答2024-01-23 06:11

導語: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沒到端午時節(jié)我們都會放假,通常假期是三天的時間,但是法定的放假時間是一天。在過節(jié)放假的時間里,我們一起歡度佳節(jié),吃粽子,劃龍舟、驅除五毒。閑暇之余,下面我們就聽聽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這些端午節(jié)的故事和傳說讓你認識更豐富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 端午節(jié)的故事和傳說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 一

端午節(jié)的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屈原是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人纖鋒,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于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傷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忱的屈原被疏遠了、被放逐了,最終在悲憤絕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yōu)榱思o念他才有了端午節(jié),才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二

端午節(jié)的第二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無道的楚平王所冤殺,后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強兵,并且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攻入楚國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報父兄被屈殺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國更加強大,攻打越國,一舉取得勝利,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此時的吳王夫差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驕傲自大起來,聽不進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絕后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輕信陷害伍子胥的讒言,逼迫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隨后便拔劍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 三

端午節(jié)的第三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水亡于江中,打撈數(shù)日也找不到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她悲痛欲絕,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的文人墨客紛紛作誄辭頌揚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紹興,墓前有曹娥碑,傳此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江更名為曹娥江,而人們也就在曹娥投江尋父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來祭奠她。

端午習俗

其實我國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大都與季節(jié)、農時和農作需要等因素有關。一旦被認同為全民性節(jié)日,又必定附著了許多習俗作為基本構成內容,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區(qū)的不同會加入許多因地而生的習俗,雖然不變的一直是吃粽子和賽龍舟,但是正是有這些新的習俗使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1、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估計是現(xiàn)在人們喜歡端午節(jié)的重要原因。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區(qū)名字不同,樣式也毀絕晌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于粽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2、賽龍舟

龍舟通俗的說就是把船裝扮成龍的模樣,然后多人集體劃槳競賽的水上體育項目。至于龍舟的起源其實很可能不是源于紀念屈原,因為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宏者的節(jié)目,慢慢的時間給賽龍舟付予了不同的寓意。如今龍舟比賽逐漸被大眾所接受,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2010年成為了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一。

3、雄黃酒

端午時節(jié)及節(jié)后,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fā)。古人認為人是吃五谷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fā)現(xiàn)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并把雄黃酒涂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特別是會在額頭上畫個王,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端午節(jié)要表演什么 端午節(jié)要表演哪些節(jié)目
1個回答2024-02-05 07:58
1、表演當然有劃龍舟、包粽子、吃粽子。

2、端午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

3、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

4、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yè)豐收、風調雨順,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節(jié)英語 端午節(jié)有關內容的英語翻譯
1個回答2024-03-12 09:35
1、端午節(jié)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2、端午枝敏節(jié)是中國民bai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3、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歷五月氏高初五。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he fifth day of May in the lunar calendar every year.

4、端午節(jié)始于中國的春猛核枝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ega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a, and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端午節(jié)中班半日活動:端午節(jié)里做什么
1個回答2024-01-29 21:32
目標: 1、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端午節(jié)里的一些民間風俗活動; 2、知道端午節(jié)時中國人的節(jié)日。 準備: 1、幼兒用書《民間風俗活動》、賽龍舟的一段錄像; 2、幾個打打小小的香包; 3、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份小粽子。 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話題: 教師出示大粽子: ——“這是什么?你吃過嗎?什么味道?” “過什么節(jié)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jié)日名稱“端午節(jié)”: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jié)?!?“那么端午節(jié)時怎么來的呢?這個節(jié)日表示什么意思?讓我們來聽故事?!?2、了解端午節(jié): 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 ——“現(xiàn)在你知道端午節(jié)時怎么來的嗎?” “你喜歡屈原嗎?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閱讀《民間風俗活動》,了解端午節(jié)里的一些民間風俗活動: ——“在端午節(jié)里人們還要干什么?”(出示香包,看看聞聞) 觀看錄像片,感受賽龍舟時緊張歡樂的氣氛。 3、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幼兒自己剝粽子,體驗快樂: 交流粽子的味道 粽子(泥塑) 目的: 1、學習用彩泥表現(xiàn)不同形狀的粽子; 2、體驗中國民族節(jié)日的快樂。 準備: 1、范例粽子 2、彩泥、彩帶 3、幼兒用書《粽子》 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話題 ——“什么節(jié)日要吃粽子?你們吃過什么粽子?” “粽子是從哪里來的?” 2、幼兒學包粽子 ——今天,我們用彩泥來做粽子,好嗎? 幼兒用彩泥自由的搓、捏、壓、團,做出不同形狀的粽子 嘗試用彩帶捆綁粽子 ——你們可以請來時幫幫忙 3、分享、欣賞泥工藝品 ——你做的粽子用什么餡?什么味道?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