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宋朝趙光義

宋朝評書中的四大家將
1個回答2024-02-16 10:26
評書中的宋朝四大家將是《楊家將》、《呼家將》、《羅家將》和《狄家將》。岳家是《岳飛傳》、《說岳全傳》。
說五代十國到宋朝的評書
1個回答2022-05-25 15:02
殘?zhí)蒲萘x+五代演義
趙普(宋朝)的小故事
1個回答2024-02-07 02:52
趙普獨相凡十年……有立功當(dāng)遷官者,帝素嫌其人,不與。普力請與之,帝怒曰:“朕不與遷官,將奈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刑賞者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也,豈得以喜怒專之?”帝弗聽,起,普隨之。帝入宮,普立于宮門,良久不去,帝竟從其請。

一日,大宴,雨驟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間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損!不過沾濕供帳樂衣耳,百姓得雨,各歡喜作樂,適當(dāng)其時,乞令樂官就雨中奏技?!钡鄞髳?,終宴。 (選自《續(xù)資治通鑒·卷七》)
你怎么評價宋朝?
1個回答2024-03-03 19:00
宋朝是一個從開始就處于風(fēng)雨飄搖的年代,先天不好,如果沒有后天的努力,結(jié)果只能悲劇

在政治上,由于君主們不知道遺傳誰呀?jīng)]有一個霸氣的君主,其實軍事方面宋朝已經(jīng)盡力了,也不缺軍事奇才,特別是初期,在作戰(zhàn)能力上宋朝的勝敗率遠遠超過唐朝的,而且人均收入也很高,人活得其實算好的,只是敵人強大,君主又一個個傷春悲秋的,只能注定結(jié)局的悲劇

在人文方面宋朝是歷代最為繁榮的一個朝代,這與前面人均收入不錯也是劃等號的,而且民風(fēng)開花,加上君主喜歡文,倡導(dǎo)文化,宋朝不管是男子,女子名人一數(shù)一打,給后世留下了多少旖旎風(fēng)光,宋朝的君主立憲制并不嚴重,甚至有些官僚集權(quán)制,岳飛的悲劇就是管了君王的家事。

宋朝的官令人深刻,宋朝的君令人無奈,宋朝的女人--令人驚艷,秦淮八艷響徹歷史也可以看到宋朝民風(fēng)開化,可是宋朝無處不透露著文人的酸味,文人是有智慧的,可是文多武少就免不了書生們的酸氣的。宋朝沒有掌握好文武的平衡點,一點都不霸氣

每個有作為的君主都是文武兼治,對百姓以文治國,對外敵絕不姑息。



宋史沒學(xué)好,隨意說著玩兒
對宋朝的評價!
2個回答2022-12-29 19:52
中華文明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宋朝趙匡胤是怎么死的?
1個回答2022-11-13 22:40
被趙匡義剁了
宋朝趙端是個怎樣的人
1個回答2022-11-19 05:55
按史料記載以及包拯的生活年代趙端應(yīng)該是仁宗趙禎的兒子
宋朝趙匡胤之死
1個回答2024-02-15 07:24
中國古代社會自夏禹傳位于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yè)、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fā)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將皇位傳與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   公元976年(宋開寶九年),趙匡胤年方五十,正當(dāng)年富力強的年齡,就在國家需要他大展宏圖時,趙匡胤卻病倒了,十月二十晚上,臥床不久的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匡胤有子嗣,按照前朝的皇位繼承制度,皇帝之位傳給兒子理所當(dāng)然??墒勤w光義卻最終繼承了皇位,巧合的是,趙匡胤駕崩的那天夜里,只有趙光義一個人在場。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后周時任殿前都點檢,武藝高強,創(chuàng)太祖長拳,領(lǐng)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掌握兵權(quán)。后發(fā)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jié)束五代擾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務(wù)農(nóng)興學(xué),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nèi),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976年趙匡胤離奇死于宮中,葬于宋陵之永昌陵,廟號太祖,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關(guān)于趙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語焉不詳,原因可能是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guān)。直到南宋才在孝宗朝史官李燾所編錄的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里簡單地記錄了一下,不過說法也是極為簡單模糊,后人根本看不明白。野史倒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然而記載說法不一,不經(jīng)推敲。趙光義即位,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在宋朝僧人文瑩的《湘山野錄》中曾經(jīng)記載了關(guān)于宋太宗即位的“燭影斧聲”的故事,宋代有個叫文瑩的老僧寫了一本書,名叫《湘山野錄》,其中提到了趙匡胤之死。說趙匡胤聽信了一個術(shù)士的話,知道自己氣數(shù)已盡,便召趙光義入宮安排后事。當(dāng)時趙匡胤患病已久,他把宦宮和宮女撤走,自己與趙光義對酌飲酒。喝完酒已經(jīng)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dāng)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于靈前繼位。這種說法是最傳統(tǒng)的觀點,但是也是最受非議的觀點。按照宋朝的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里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里睡覺。太監(jiān)、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也許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燭影斧聲”只不過是宋太宗登位的一種粉飾。   《燼余錄》對“燭影斧聲”的故事又進行了深化,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起身調(diào)戲花蕊夫人,但是驚醒了趙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到了地上。于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這一記載好似趙光義殺死其兄是迫不得已的,事實上掩蓋了他蓄謀已久的篡位野心。





宋太宗   《涑水紀聞》里記載: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nèi)侍王繼恩把皇子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于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后,宋皇后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后驚詫莫名,后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這一記錄也存在疑點,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么?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jiān)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史學(xué)家們透過這些當(dāng)時的野史記錄,大致認為太宗與太祖積怨深久,太宗篡位奪權(quán)的事情是屬實的。當(dāng)時太祖在后周做武將,東征西戰(zhàn),功績極大,受到了將士們的廣泛擁護,所以太祖做皇帝,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只是在太祖“龍袍加身”的事件中,宋太宗與趙普是主謀,功勞確實很大。當(dāng)太祖臨終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時,野心很大的宋太宗一想到自己跟著太祖南征北戰(zhàn),對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心里便有一萬個不愿意和不甘心。盡管傳說杜太后臨終有遺言命太祖先傳位太宗,再傳位弟廷美,子德昭,并立下“金匱之盟”,在正史中也記載著太祖說趙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不管這些說法是真是假,史學(xué)家們分析當(dāng)時的情況可能是太祖不愿從母愿立弟,但是沒有果斷立子,并且就在這種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單獨召見太宗趙光義,于是使得趙光義奪權(quán)稱帝,也給后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疑案。   宋太宗在即位做了皇帝之后,馬上就施展伎倆逼死了弟弟廷美,侄子德昭、德芳(太祖第四子),為自己皇位的穩(wěn)固免除了后顧之憂。另外宋太宗為了防止前朝大臣怨恨激憤,就下令讓他們?nèi)バ蕖秲愿敗?、《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書,讓他們天天沉沒在紙堆中,不讓他們有時間發(fā)牢騷;對于范質(zhì)、王溥等朝廷重臣,太宗采取了威逼利誘的策略,牽著這些老臣的鼻子走。另外他還發(fā)動了兩次對遼戰(zhàn)爭,將朝野內(nèi)外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邊防上去,同時乘機鞏固了兵權(quán)。宋太宗在不用舊臣的情況下,不斷地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他在位二十余年,常常幾天幾夜地親自閱卷選拔官吏,先后選士達到數(shù)萬人之多。另外在選拔的這些士人之中,宋太宗還比較喜歡重用那些善于阿諛奉承的人,蘇軾就曾在《東坡志林》卷三中尖銳地指出“西漢風(fēng)俗諂媚,太宗朝也有諂媚之風(fēng)”。在舊臣修書,新臣諂媚的情況之下,那些五代遺臣入宋任史官的沈倫、李穆、扈蒙等人時時刻刻謹慎言行,平日里那些著述的文章也大都銷毀,連腹誹都不敢,哪里又敢提到太宗的不是。所以太宗的“燭影斧聲”的原委在朝野沒有人敢議論半句,正史中也沒有記載。





  宋太祖永昌陵

  為什么太祖時期的起居注沒有提到“燭影斧聲”的事件呢?按理說從周代產(chǎn)生史官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起居注以來,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遵守著天子不看起居注的規(guī)定。當(dāng)年宋太祖在世時,與其弟趙光義的斗爭十分激烈,怕有些內(nèi)容泄露出去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對宋朝的統(tǒng)治不利,于是議事常?;乇苁饭?,史官也就不能記錄到什么實際的內(nèi)容,只記一些君臣見面辭謝等無關(guān)痛癢的事情。到太宗朝時恢復(fù)了正常的起居注和時政記制(它是唐高宗時設(shè)下的由宰相記錄的皇帝與君臣的奏對即時政記),可是偏偏在宋太宗朝時,太宗一反皇帝不看起居注的規(guī)定,命令參知政事記下的時政記必須先送太宗審閱,然后再送史館。還有當(dāng)時的起居注院所編著的起居注也必須先送太宗審閱后再交給史館,如此一來,在太宗與大臣的對話中,凡是不利于太宗的,宰相和史官都必須回避粉飾,以免惹來殺身之禍。太宗后,宋朝歷代所修的時政記、起居注都要先拿給皇帝看再送交史館,這樣皇帝的言行就無法保證全部如實記錄,所以宋代的正史是有很多疑點的。   太宗還親自挑選了一批官員來修《太祖實錄》(皇帝實錄是撰修一代國史的基礎(chǔ)材料),雖然《太祖實錄》今天已經(jīng)不存在了,不過從后代所撰修的《宋史》來看,《太祖實錄》并沒有提供充足的事實,不是一部信史的素材。   所以說宋太宗是用權(quán)勢來治史,雖然這樣使得宋朝正史對太宗奪權(quán)一事記載不多且多有隱諱,使我們不可盡知太宗的篡位之事,但是太宗皇帝畢竟有他鞭長莫及的地方,當(dāng)時遼國的史官就在《遼史》中記載了宋太宗篡位的事。而在北宋的正史中也做過曲折的表述,太宗晚年想傳皇位給他所鐘愛的長子楚王元佐,可是元佐卻要父王遵守那個“金匱之盟”來成全叔父,以免陷君父于不義,可是太宗不聽,元佐一氣之下假裝發(fā)瘋,來表明自己不做皇帝的決心,這實際上也在暗示著宮中的昔日往事。而宋高宗趙構(gòu)由于無子,傳位給太祖的七世孫,即宋孝宗,之后,孝宗朝的史家李燾馬上就在他所編著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提到了“燭影斧聲”這件事,孝宗還贊揚他記事真實可靠。不過這些記史由于缺乏當(dāng)時的史料,所以都終究只是含含糊糊,因此后人對太宗篡位的事情無法完全明了。   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上臺,二者之間太多的巧合和離奇,史學(xué)家只能根據(jù)已有記載進行推理,但是尚無確鑿史料推翻以前觀點。趙光義登基至今是個謎,以后也很難說情楚。人們之間即使親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難、不易共富貴,一遇權(quán)位、金錢之爭往往演出一幕幕宮廷政變或殘酷競爭。
《大宋王朝趙匡胤》電視劇好看嗎
1個回答2023-03-10 10:47
好看的。。。
趙飛燕是宋朝的還是漢朝的?
1個回答2022-09-18 19:05
漢朝的。
趙飛燕,原名宜主,漢代的著名舞人。為陽阿公主家的婢女,她聰明伶俐、身材窈窕,學(xué)習(xí)歌舞時精心、刻苦,所以出人頭地。由于她的舞姿特別輕盈,故人稱“趙飛燕”。后被漢成帝看中,召入宮中,封為“婕妤”(女官名),數(shù)年后立為皇后。

趙飛燕,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相傳漢成帝為趙飛燕造了一個水晶盤,令宮人用手托盤,趙飛燕則在水晶盤上瀟灑自如地舞蹈,由此可見其舞蹈的功力。還有一個傳說:“漢宮中有個太液池,池中突起一塊陸地,叫瀛洲,洲上建高榭(音謝。是修筑在高土臺上的敞屋),高達四十尺。趙飛燕穿著南越進貢的云英紫裙,碧瓊輕綃(音肖,薄紗),表演歌舞——《歸風(fēng)送遠之曲》,成帝以文犀箸(或作簪)敲擊玉甌(音歐。玉甌是玉盆或玉盂)打拍子,馮無方吹笙伴奏。歌舞正酣,忽然起了大風(fēng),飛燕隨風(fēng) 揚袖飄舞,好像要乘風(fēng)飛去。成帝急忙叫馮無方拉住趙飛燕。一會兒,風(fēng)停了,趙飛燕的裙子也被抓皺了。從此宮中就流行一種折疊有皺的裙子叫“留仙裙”。據(jù)傳漢成帝怕大風(fēng)把趙飛燕吹跑,還特地為趙飛燕筑起了“七寶避風(fēng)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