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六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六章有感
1個回答2024-03-29 08:07
第六十六章

? ? ? ?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 ? ? 江海只有去高就下,守在低洼處,才能海納百川,成為百谷王。想要管理好百姓,必須設(shè)身處地地替老百姓考慮;必須虛心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必須先考慮老百姓的利益,而后再考慮個人利益;天下老百姓都尊敬愛戴擁護這樣的管理者,因為這樣治理國家,不與老百姓爭名奪利,所以老百姓也會受此感化,安守本分,不陷入名利人我私欲之爭。

? ? ? ? 其實細想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可以爭來的。即便一時可以爭來,由于德不配位,也遲早是失去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必定是踏踏實實努力得來的。
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原文及譯文
1個回答2024-03-04 19:19

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原文及譯文:

原文如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如下:

治理大國的方法,好像煎烹小鮮魚。

用“道”來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是鬼神不起什么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根本傷不了人。不但鬼神的作用傷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會傷害到人。

這樣,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傷害不到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了。

《道德經(jīng)》的介紹: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道德經(jīng)》的主要思想是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德經(jīng)》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章的內(nèi)容
1個回答2024-11-02 23:37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譯文]

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chǎn)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道德經(jīng)四十六章翻譯
1個回答2024-02-10 20:32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zhàn)馬退還到田間給農(nóng)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zhàn)場,在戰(zhàn)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注釋]

1、卻:屏去,退回。

2、走馬以糞:糞,耕種,播種。此句意為用戰(zhàn)馬耕種田地。

3、戎馬:戰(zhàn)馬。

4、生于效:指牝馬生駒于戰(zhàn)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是永遠滿足的。

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戰(zhàn)思想。在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兼并和掠奪戰(zhàn)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chǎn)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災(zāi)難。對此,老子明確表示了自己的主張,他分析了戰(zhàn)爭的起因,認為是統(tǒng)治者貪欲太強。那么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求統(tǒng)治者知足常樂,這種觀點可以理解,但他沒有明確區(qū)分戰(zhàn)爭的性質(zhì),因為當時的戰(zhàn)爭有奴隸主貴族互相兼并政權(quán),也有的是地主階級崛起后推翻奴隸主統(tǒng)治的戰(zhàn)爭,還有勞動民眾的反抗斗爭。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觀點有兩個問題,一是引起戰(zhàn)爭的根源;二是對戰(zhàn)爭沒有加以區(qū)分。
關(guān)于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章
1個回答2024-03-03 14:11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注釋:
谷: 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神,神靈、靈驗。
玄字本意:搓線、編草繩,最后筆畫,那一點就是新續(xù)的草。
牝,畜母也《說文》。門,出入口。存,綿綿,接連不斷。
存,存在。勤字本意,短期內(nèi)格外用力。不勤,不短期不用力、恒久穩(wěn)定。

譯文:
山谷神靈永生,這叫做不斷繁育的母體。
不斷繁育的母體的出入口,就是天地的根源。
延綿不斷般的存在,用起來恒久穩(wěn)定。

理解:
山谷總是處在山脈低處,從山上往下看,草木總是在山谷處最茂盛,然后海拔越高草木越少。同時草木年復(fù)一年的榮枯循環(huán),就好像永生的山谷再不斷繁育萬物,所以可把山谷稱為不斷繁育的母體(玄牝)。
玄牝之門,就是山谷的最低洼處。這些大小山谷的最低洼處所形成的連續(xù)的巨大脈絡(luò),從天上向下看就像大樹的根部脈絡(luò)一樣,所以比作天地根。
同時因為山谷處于天地根部,山谷才能不斷吸收天地精華。萬物繁育在延綿不斷般的山谷脈絡(luò)中,好像怎么用山谷的精華也用不完。
吸收能量,哪怕最小的能量也都能聚集,向山谷那般,虛心守下吸收世間一切,才能成其繁育萬物之大任。正所謂厚積薄發(fā)。

注意:
谷,就是山谷,整個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都是一個意思。玄牝之門,就是是母性動物生殖器?!靶蛑T”“天地根”和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中的“一”是同一個東西。本章呼應(yīng)第二十八章、第六十六章。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譯文
1個回答2024-02-24 12:54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一、原文

占位天下皆謂我道大,大而不肖。占位夫唯不肖,故能大。占位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占位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占位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占位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占位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其后且先;則死矣。占位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占位天將建之,以慈垣之。

二、譯文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么“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zhí)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F(xiàn)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jié)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zhàn),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wèi)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道德經(jīng)第六章拼音
1個回答2024-02-07 07:53

道德經(jīng)第六章拼音:《 dào dé jīng · dì liù zhāng 》

gǔ shén bù sǐ , shì wèi xuán pìn 。 xuán pìn zhī mén , shì wèi tiān dì gēn 。

mián mián ruò cún , yòng zhī bù qín 。

道德經(jīng)第六章翻譯: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chǎn)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經(jīng)第六章感悟:自然大道是永恒的,它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不息,是玄妙母性之門,是天地之根,它綿綿不絕,用之不勤。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城市之中,整天面對著鋼筋水泥、電子產(chǎn)兄。擁堵的交通、喧囂釣噪音、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現(xiàn)代病”、“城市病”、“職業(yè)病”越來越多,成為社會和諧的重大不足。而且,隨著城市的擴張,社會本身也川始越來越脫離白然,甚至很多地方城市、現(xiàn)代化和大自然載然對立。

在這種環(huán)境下,為了社會的叫持續(xù)發(fā)展,為了人生更加美好,回歸大自然,擁抱大白然顯得越來越重要。當你被生活中的喧囂折磨得難以入睡,當你被城市的霧霾熏得頭昏腦脹時,不妨去人自然中走走,去那里尋找心靈真正的歸宿。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九章原文及譯文
1個回答2024-03-15 10:39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九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p>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譯文:

用兵的人曾經(jīng)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后退一尺?!?/p>

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zhí)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

所以,兩軍實力相當?shù)臅r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內(nèi)容簡介: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 。

fgo第六章莫德雷德怎么打
1個回答2023-08-11 07:26
帶一堆弓階打,尤其多帶單體弓。可以抱一個月神大腿,再加上自己的綠茶二姐和大衛(wèi),后排再帶紅茶信長。
小莫每回合都會自充放寶具,要合理利用以上弓階的技能寶具。比如月神三技能回避(保命用,活著才有輸出),寶具減一格NP(可以少一回合寶具);綠茶二技能全體回避肢枯(建議第一回合就開,為第一面的單體弓階攢NP);二姐吸血技能可以減一格NP;紅茶也有一回合回避。
因為小莫不是男性,不吃月神和二姐的男性特攻,但是吃綠茶的毒特攻,因此寶具連發(fā)時盡量把綠茶的寶前沒具放后面提高輸出。歷悔洞
御主禮裝的話選換人禮裝(一回合暈眩和全體強化很有用),或者加NP禮裝。
道德經(jīng)六十二章原文譯文和注釋
1個回答2024-03-05 12:28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原文譯文和注釋如下: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于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shè)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后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于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注釋

奧:藏,含有庇蔭的意思。

市尊:換取尊位。

加入:高過他人,亦有凌駕于別人之上的意思。

何棄之有:即“有何棄之”,有什么可拋棄的。老子認為惡人可以轉(zhuǎn)變,世上不應(yīng)有被拋棄之人。

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職。

拱璧:極為珍貴的大玉

道德經(jīng)賞析

《道德經(jīng)》以哲學(xué)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學(xué),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