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二首其一

白鹿洞的簡介
1個回答2024-04-30 20:16

白鹿洞,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東北玉屏山南,虎溪巖背后。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廈門志》記載:“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樹掩映,舊建有大觀樓、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間又開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庇辛隙?、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寶殿和僧舍,相傳為朱熹在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來過此地,后人紀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宛在洞內(nèi)有白鹿泥塑一尊,因常有煙霧涌出,縷縷可見,素有“白鹿含煙”之稱。

白鹿洞拼音版
1個回答2024-03-13 10:18

白鹿洞


【譯文】
盛夏時節(jié),綠樹蔥郁,樹陰下顯得格外清涼,白晝比其它季節(jié)要長,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樓臺的倒影。微風拂過, 水晶一樣的簾子輕輕晃動。薔薇花開滿了薔薇架,滿院都可聞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43、白鹿洞
唐·王貞白
dú shū bù jué yǐ chūn shēn
讀 書 不 覺 已 春 深,
yí cùn ɡuānɡ yīn yí cùn jīn
一 寸 光 陰 一 寸 金。
bú shì dào rén lái yǐn xiào
不 是 道 人 來 引 笑,
zhōu qínɡ kǒnɡ sī zhènɡ zhuī xún
周 情 孔 思 正 追 尋。
【注釋】
⑴春深:春末,晚春。
⑵寸陰:極短的時間。
⑶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帆寬
⑷引笑:逗笑,開玩笑。
⑸周情孔思:指周公禮法、孔子儒學,詩中乃泛指經(jīng)史之學。
⑹追尋:鉆研。
【譯文】
我專心讀書,不知不覺中春天又快過完了, 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態(tài)慎亮黃金那樣珍貴。 要不是道人過來逗趣開玩笑, 還在周公的精義孔子的思想孝毀教導中投入鉆研呢。

白鹿洞書院出了哪些名人?
1個回答2024-03-17 00:19

宋代理學家朱熹,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guī)條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shù)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軍”,興復書院,邀請李燔去白鹿洞;李燔擔任堂長后,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各地學者云集,“講學之盛,它郡無比”。

白鹿洞二首拼音版?
1個回答2024-03-13 16:36

dú shū bú jiào yǐ chūn shēn ,yī cùn guāng yīn yī cùn jīn。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bú shì dào rén lái yǐn xiào ,zhōu qíng kǒng sī zhèng zhuī xún。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白鹿洞書院出了哪些名人?
1個回答2024-04-07 17:14

宋代理學家朱熹,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guī)條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shù)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軍”,興復書院,邀請李燔去白鹿洞;李燔擔任堂長后,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各地學者云集,“講學之盛,它郡無比”。

白鹿洞書院文化
1個回答2023-04-28 18:06
白鹿洞文化精神
白鹿洞書院典故?
1個回答2024-03-20 19:46

中國最早的書院之一,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山谷中。唐寶歷元年(825年),李渤在昔日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名白鹿洞。南唐昇元中建成“廬山國學”。宋初擴為書院,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由著名理學家朱熹重建,并在此講學?,F(xiàn)存為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所修。書院為四山圍合,以一水穿流其中,泉清石秀,古木蒼蒼,環(huán)境靜雅秀美。書院門外,有獨對亭、枕流橋、華蓋松、釣臺等景點,還有古人石刻書法多處。建筑簡樸,與山石、林木渾然一體,反映了古代文士追求一個脫俗修學,格物以致知的境界。為書院園林代表作之一。

白鹿洞書院在哪里
1個回答2024-04-05 07:40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白鹿洞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始建于南唐升燃蔽瞎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為中并銀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鹿洞書院以其悠久的辦學歷史,深遠的文化影響而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guī)條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皮空為宋末至清初數(shù)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鹿晗的耳洞
1個回答2024-04-12 04:29

最顫尺新消息,現(xiàn)在鹿晗左耳有兩個耳洞,右邊沒仿洞稿有備孝。

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
1個回答2024-08-19 11:50
本學規(guī)是朱熹為了培養(yǎng)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針和學生守則。它集儒家經(jīng)典語句而成,便于記誦。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明確“義理”,并把它見之于身心修養(yǎng),以達到自覺遵守的最終目的。其次,它要求學生按學、問、思、辨的“為學之序”去“窮理”、“篤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處事、接物之要,作為實際生活與思想教育的準繩。

學規(guī)原文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jīng)。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茍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guī)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學有規(guī),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于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guī)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學規(guī)注釋

[1] 白鹿洞書院揭示:即《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白鹿洞書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內(nèi),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讀書其中,養(yǎng)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環(huán)合,俯視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學館,亦稱“廬山國學”,后擴為書院,與湖南的岳麓書院、河南的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

[2] 別:內(nèi)外差別。

[3] 序:尊卑次序。

[4] 敬敷:認真布施。

[5] 審問:詳細地問。指在學問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6] 慎思:謹慎思考。

[7] 明辨:明確地分辨,辨別清楚。

[8] 篤行:切實履行,專心實行。

[9] 窮理:窮究事物之理。

[10] 若夫: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開始,表示另提一事。

[11] 窒欲:亦作“窒欲”,抑制欲望。

[12] 遷善改過:指改正過失而向善。

[13] 正:糾正,改正,匡正。

[14] 得:得到,收獲。

[15] 竊:用作表示自己的謙詞。

[16] 徒:獨,僅僅。

[17] 固:原來,本來。

[18] 持循:猶遵循。

[19] 大端:謂事情的主要方面。

[20] 戒謹:小心謹慎。

原文翻譯

父子之間有親情,君臣之間有恩義,夫婦之間有差別,長幼之間有順序,朋友之間有誠信。

以上是“五教”之目。堯舜命契擔任司徒,認真施布的“五教”,即是指此而言。所謂學,就是學這“五教”。

學習有先后順序,也分為五個方面,分別是: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切實地實行。以上是學習的順序。

學、問、思、辨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是窮理的過程。至于篤行這個環(huán)節(jié),則從修身直到處事接物,又各有要領,分別是:言論忠誠信實,做事勤勉認真,懲戒忿憤,抑制情欲,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以上是修身的要領。

使正義得以伸張,不謀求利益;使真理得以彰明,不計較功勞。以上是處事的要領。

自己所厭惡的事,不施加于他人;行為達不到預期目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以上是接物的要領。

在我個人看來,古代圣賢用以教導人學習的這些方法,其意圖無非在于要人們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再推及旁人,并不僅僅是要人們強識博覽撰寫詩文,以釣取聲名利祿?,F(xiàn)今求學的人們,卻都違背了古代圣賢的這一意圖。然而,圣賢用以教育人的方法,都包括在經(jīng)典之中,有志之士,本就應當熟讀深思并加以問辨。假使能知道明理修身是當為之事,并自我嚴格要求,那么,哪里還用得著別人創(chuàng)設規(guī)矩禁令,而自己去遵循呢?當今,就學有規(guī)則,對待求學的人來說,這已屬淺薄了,而這些方式又未必合于圣賢之意。所以,不再把這些東西用于這所學堂,而是專門選取圣賢用以教人學習的大原則,條列于此,揭示于門楣。諸君如果能相互討論共同遵守,身體力行,那么,當思想、言語、行為發(fā)生時,能使人小心謹慎并感到畏懼的,必定有更加嚴厲于所揭示內(nèi)容的。如果有人不這樣做,或者做了出違背的事情,那么這個揭示作為規(guī)則,就定能對他發(fā)生作用,因而是不能忽略的。諸君還是要認真思考??!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