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襄王

孟子見梁襄王的本文特點
1個回答2024-03-09 03:21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各有千秋?!保ā盾髯拥呐小罚┟献訉α合逋醯膽?yīng)答,也是詞鋒尖銳。“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沒有一個君王不好殺人,概括戰(zhàn)國時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也揭示了當(dāng)時尖銳的階級矛盾,且連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殺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屬于嗜殺圖霸的一類角色,也就乘機痛下針砭。他對梁惠王還申述了一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仁者無敵”的道理,而對梁襄王則勸之仍恐其愚,譏之則不畏其惱,言言作聲,語語中的。孟子對梁襄王一番應(yīng)答之后,梁襄王沒有任何反應(yīng)。孟子見在梁無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張,便由梁到齊,“加齊之卿相”。
孟子見梁襄王時,已是七十歲左右,先前已經(jīng)游歷了好多國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過多次接觸,因此這時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時期,也是經(jīng)驗很豐富的時候。他與梁襄王僅此一次接觸的記載,雖然時間短暫,言談簡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見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講話藝術(shù)。就此,對于我們了解孟子的主張以及散文藝術(shù),是有意義的。
(選自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

孟子見梁襄王
1個回答2024-02-08 21:52
孟子見梁襄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

孟子見梁襄王,(1)出語人曰:(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3)'天下惡乎定 '(4)吾對曰:'定于一.'(5)"'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6)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7)沛然下雨,(8)則苗浡然興之矣,(9)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10)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11)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12)沛然誰能御之 '"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說名赫),魏惠王的兒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謚號.此處所說的事,當(dāng)在襄王繼位后不久.



(2)語(yù預(yù)):告訴.



(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態(tài)的語句云:"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惡(Wū烏)平:怎樣,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6)與:此處為歸順,隨從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興起貌."



(10)人牧:管理民眾的人,即統(tǒng)治者.



(11)領(lǐng):即脖子.



(12)由:通"猶"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見了我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br>


“‘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對他說:‘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br>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dāng)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如果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不嗜好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會伸長脖子盼著他來。如果真能這樣,人民歸順?biāo)拖袼吞幜饕粯樱l又能夠阻止得了呢?”
孟子見梁襄王
1個回答2024-02-12 21:49
天油然作云:譯為“一旦天上烏云密布”或“如果天空開始遍布濃云”其中“作”的意思為出現(xiàn)、遍布的意思。
孟子見梁襄王問題
1個回答2024-03-07 00:02
解釋統(tǒng)名詞句應(yīng)該樣理解于定于:介詞……時候句子(統(tǒng))時候安定了,般轉(zhuǎn)譯天下安定于統(tǒng)

下注釋:

注釋:

孟子見梁襄王,(1)出語人曰:(2)"望之似人君,之而見所畏焉,卒問曰:(3)'天下惡乎定 '(4)吾對曰:'定于.'(5)"'孰能之 '對曰:'嗜殺人者能之.'"'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與也.(6)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作云,(7)沛下雨,(8)則苗浡興之矣,(9)其,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嗜殺人者也,(10)有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11)誠也,民歸之由水之下,(12)沛誰能御之 '"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說名赫),魏惠王兒子,前318前296年位,襄死謚號.此處所說事,當(dāng)襄王繼位久.



(2)語(yù預(yù)):告訴.



(3)卒:通"猝",突.熹《集往》概括上描述梁襄王形態(tài)語句云:"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此,則其之所存者知."



(4)惡(Wū烏)平:樣,何.



(5)定于:朱熹《集注》云:"必合于定."



(6)與:此處歸順,隨從之意.



(7)油: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朱熹《集注》云:"興起貌."

**********************************************

下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像國君樣子走近也看有使人敬畏地方



(見了我)突問道:‘天下要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于統(tǒng)’



‘誰能統(tǒng)天下呢’



我對說:‘喜歡殺人國君能統(tǒng)天下’



‘誰會歸附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歸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情況當(dāng)七八月間發(fā)生干旱禾苗要枯槁了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禾苗長得茂盛了樣誰能阻止呢而現(xiàn)天下國君沒有嗜好殺人有嗜好殺人(國君)普天下人民都會伸長脖子盼著來真能樣人民歸順像水往低處流樣誰又能夠阻止得了呢
孟子見梁襄王的作品賞析
1個回答2024-02-27 23:34

《孟子見梁襄王》賞析(徐應(yīng)佩、周溶泉)
清代劉熙載說:“孟子之文,至簡至易,如舟師執(zhí)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覀冏x《孟子見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證。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zhuǎn)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xiàn)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皮碰處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zhàn)爭日益頻繁。“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泵献拥教幮麚P“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dāng)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孟子首先到梁(今開封)謁見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說,在此并見到梁惠王的兒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與梁襄王的應(yīng)對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澤,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各賦其義,既自然又新穎,既為人熟汪握瞎知又讓人深感貼切,這不僅鮮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觀點,還表現(xiàn)出他高超困空的談話藝術(shù)。

孟子見梁襄王譯文 | 注釋 | 賞析
1個回答2024-02-16 19:37
孟子見梁襄王 [先秦] 孟子及弟子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p>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高中文言文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見了我之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天下。““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我對他說:“不嗜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薄罢l會歸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dāng)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賞析

清代劉熙載說:“孟子之文,至簡至易,如舟師執(zhí)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藝概·文概》)我們讀《孟子見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證。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zhuǎn)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xiàn)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處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zhàn)爭日益頻繁?!盃幍匾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孟子到處宣揚“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dāng)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特點

善辯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辯家。其門人公都子對他說:“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泵献踊卮鹫f:“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孟子確實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對付那班見利忘義、嗜殺不仁的統(tǒng)治者,才施展他的辯才的。孟子對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觀色而擇言。他見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這個國君不像個國君的樣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嚴(yán)。

孟子對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講話直截了當(dāng),毫不婉轉(zhuǎn)曲折。其次在于圍繞中心,逐步展開論述。梁襄王的命題是“天下惡乎定?”怎樣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對以“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子見梁襄王問題
3個回答2022-09-14 11:09
解釋為統(tǒng)一,是名詞
孟子與梁襄王之間,有什么故事呢?
1個回答2022-12-05 23:13
孟子對他的印象不好,覺得他沒有威嚴(yán),孟子曾經(jīng)教育過他,兩人之間的故事非常有趣,也有著一種緣分,兩個人之間剛開始是有隔閡的。
孟子見梁襄王應(yīng)怎樣講解
1個回答2022-05-09 03:52
我覺得講完之后在選幾個同學(xué)演一演就有一些生動了·
求孟光和梁鴻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2-10 20:07
舉案齊眉是漢時梁鴻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當(dāng)丈夫梁鴻回家時,妻子孟光就托著放有飯菜的盤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為了表示對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視丈夫的臉,總是把盤子托的跟眉毛齊平,丈夫也總是彬彬有禮地用雙手接過盤子。

東漢初年的隱士梁鴻,字伯鸞,扶風(fēng)平陵人(今陜西咸陽西北)。他博學(xué)多才,家里雖窮,可是崇尚氣節(jié)。東漢初,他曾進太學(xué)學(xué)習(xí)。結(jié)束在太學(xué)的學(xué)業(yè)后,就在皇家林苑-上林苑放豬。

有一次,梁鴻因不小心,使得房子著火,延及周圍的人家。梁鴻就一家家的去查問每家所遭受的損失,并以豬來作為賠償。有一家人嫌賠得太少。梁鴻說:“我沒有別的財物,愿意為你做一段時間的工來補償?!蹦羌抑魅舜饝?yīng)了梁鴻的要求。梁鴻在這家干活時不懈朝夕,勤勤懇懇,絕無怨言。鄰家的一些老人見梁鴻的行為非同一般,就聯(lián)合起來責(zé)怪那家主人,不該如此對待梁鴻。那家主人也開始尊敬他,并將豬悉數(shù)歸還給梁鴻,梁鴻堅辭不受,后來回鄉(xiāng)去了。

由于梁鴻的高尚品德,許多人想把女兒嫁給他,梁鴻謝絕他們的好意,就是不娶。與他同縣的一位孟氏有一個女兒,長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氣極大,能把石臼輕易舉起來。每次為她擇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歲了。父母問她為何不嫁。她說:“我要嫁象梁伯鸞一樣賢德的人。梁鴻聽說后,就下娉禮,準(zhǔn)備娶她。

孟女高高興興的準(zhǔn)備著嫁妝。等到過門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想到,婚后一連七日,梁鴻一言不發(fā)。孟家女就來到梁鴻面前跪下,說:“妾早聞夫君賢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絕了許多家的提親,最后選定了妾為妻??刹恢獮樯趺?,婚后,夫君默默無語,不知妾犯了甚么過失?” 梁鴻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與我一起隱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現(xiàn)在你卻穿著綺縞等名貴的絲織品縫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妝打扮,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聽了,對梁鴻說:“我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驗證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賢士。妾早就準(zhǔn)備有勞作的服裝與用品。”說完,便將頭發(fā)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織機,動手織布。梁鴻見狀,大喜,連忙走過去,對妻子說:“你才是我梁鴻的妻子!”他為妻子取名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閃耀。

后來他們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東北)山中,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霸陵山深處,他們以耕織為業(yè),或詠詩書,或彈琴自娛。

不久,梁鴻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離開了齊魯,到了吳地(今江蘇境內(nèi))。梁鴻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給人舂米過活。每次歸家時,孟光備好食物,低頭不敢仰視,舉案齊眉,請梁鴻進食。皋伯通見此情形,大吃一驚,心想:一個雇工能讓他的妻子對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于是他立即把梁鴻全家遷入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給他們衣食。梁鴻因此有了機會著書立說。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