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5年級英語

通江縣的由來?
1個回答2024-05-02 07:23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僑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tǒng)中(535~551)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元欽間(552~553)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大業(yè)三年(607)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并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并于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于壁州東三鄉(xiāng)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乾元元年(758)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宋乾德四年(966)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熙寧五年(1072)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至正四年(1344)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清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qū),并于通江城置川陜省。民國24年(1935)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qū)。建國后屬川北行署區(qū)達縣專區(qū)。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qū)。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qū)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qū),屬巴中地區(qū)。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qū)為巴中市,現(xiàn)屬巴中市。
通江縣的歷史文化
1個回答2024-04-23 18:53

生活風俗
通江縣低中山區(qū)主食大米,輔以紅薯、麥面、雜糧;高山區(qū)主食玉米,谷稱包谷,輔以大米、麥面、洋芋、雜糧。一般日食三餐,俗稱“趕三六九”。大忙季節(jié)一日四餐,午前歇氣時吃糕點,名為打尖、打幺臺。冬閑日食兩餐,俗稱“趕二五八”?;哪甑蜕絽^(qū)以連麩面煮稀飯,稱“羹羹”;高山區(qū)以包谷面煮稀飯,稱“抹胡子”。常年熱天午餐多吃稀飯。
服飾:有童裝、青年裝、中年裝、老年裝等。
生產(chǎn)風俗
通江縣迎春耕有迎春試耒、說春、破犁、積陽塵、鏟山灰等習俗。
節(jié)日風俗
過春節(jié)稱過年,通江縣習俗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日都是民間過年時間。有過素年、辦年貨、團年、辭舊年、迎新年、拜年、破五、過小年、鬧元宵等活動。

誰有道光《通江縣志》?
3個回答2022-11-29 12:46
應該在《達縣志》里吧,我們巴中以前歸綏定府(今達州市)管轄
巴中南江縣在哪里可以修手機?
1個回答2024-05-13 11:53
上次我手機屏摔壞了,剛好在縣醫(yī)院,大堂壩附近有更多手機店,我挨著問了,只有紅星橋信用社旁邊有個卓越通訊的江師傅說得比較靠譜,換了個原裝的用起和原來的一樣,只要了220,還是比較實在,值得推薦
通山縣的名人
1個回答2024-03-12 19:12

稱呼 姓名 八府巡按 陳宗夔 禮部侍郎 朱廷立 九宮山祖師爺 張道清 抗俄將領 范德元 南京市長 石瑛 開國少將 阮邦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時杰 政經(jīng)驕子 徐唐先 央視著名制片人 吳兆龍 著名畫家 孔奇 黃埔精英:抗曰壯士許高陽(通山名人相關(guān)參考資料來源 )

通山縣的地理
1個回答2024-03-04 19:45
氣候:通山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具有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的特點。按地形和氣溫變化的特點,全縣大致分為:中部丘陵平販溫暖濕潤區(qū)、南北低山丘陵溫和陰濕區(qū),南部中低山溫涼多雨多霧區(qū)。由于雨熱同季,時空分布不勻,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山區(qū)多于丘陵平畈區(qū)。
全年平均氣溫16.3℃,全年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尤以6-7月次數(shù)最多。
方位:通山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地處東經(jīng)114°14′—114°58′,北緯29°51′。
地形:通山縣地貌為低山丘陵區(qū)。境南幕阜山脈綿亙約150公里,為鄂贛界山,平均海拔800米,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最高點是太陽山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米。大幕山橫臥于北,平均海拔750米,最高點954.1米??h域中部丘陵、盆地交錯分布。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78.6%。整個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向東緩降,最低點在境東富水水庫庫底,海拔20.13米。
通城縣的介紹
1個回答2024-03-13 04:17

通城縣別稱銀邑,漢為下雋縣地,故簡稱雋,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中心交匯點。境內(nèi)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國道、岳九鐵路交叉過境;著名景點有“華中第一瀑”——白水巖瀑布,“江南藥庫”之稱的藥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黃龍山,絕美九宮山,道家黃袍山等。素有“茶葉之鄉(xiāng)”、“牲豬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云母之鄉(xiāng)”、“砂布王國”、“天然藥庫”、“鄂南明珠”等美譽的通城縣。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縣名源于“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雋邑大地上,承載和孕育著四十萬勤勞、睿智、樸實、善良的雋水兒女。因母親河、雋水河穿城而過得名的雋水鎮(zhèn)是通城縣政治、經(jīng)濟、文化、商貿(mào)交流中心。

通山縣的文化
1個回答2024-03-13 05:58

通山是一片文化的熱土。據(jù)考古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種。墩頭山出土的石斧、石刀,郭家?guī)X出土的甬鐘,磨盤山出土的銅劍等,都是通山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通山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漢戲、采茶戲、山鼓、民歌或民間故事傳說,它們在民間藝苑搖曳生姿,顧盼流芳,被后人視為民間藝術(shù)奇葩。 通山山鼓 相傳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nóng)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
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huán),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于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zhí)扦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diào)節(jié)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藝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夠打出數(shù)十種節(jié)奏迥然不同、情緒各異的鼓點子。山鼓之音響亮清脆,數(shù)里之外能聞其聲。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兩大類。此外還有一種《山鑼鼓》。這種《山鑼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間還掛有一面銅鑼,左手執(zhí)鐘打鑼,右手拿扦擊鼓。
山鼓的曲調(diào)與地方語言結(jié)合緊密,節(jié)奏性很強,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質(zhì)樸熱烈,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種活躍勞動場面的藝術(shù)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間音樂舞蹈電視比賽中,通山縣改編的節(jié)目《喜耘禾》山鼓,榮獲銀杯獎。 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shù)厝嗣褚允来鄠鞯莫毺厍徽{(diào)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其唱腔豐富,通常以“打山鼓”伴唱的形式唱出來。清同治版《通山縣志》載:“山壁晴光,橋間夜色,漁歌樵唱,田鼓寺鐘……”,樵歌指的是山歌,田鼓則指山鼓中的栽田鼓。
建國后,通山民歌在口頭流傳的基礎上,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2006年通山山歌被列入湖北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通化縣是哪的
1個回答2024-10-09 14:17
通化縣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南麓,渾江中游,北緯41度19’—42度07’,東經(jīng)125度17’—126度25’。東西長96公里,南北寬83.3公里。東與白山市交界,西與遼寧新賓縣毗鄰,南與集安市接壤,北與柳河縣相連。全境環(huán)繞通化市區(qū)。縣城快大茂鎮(zhèn)距通化市18公里,距通化機場(柳河)70公里,距長春280公里,距沈陽260公里,距大東港300公里。轄5個鄉(xiāng)10鎮(zhèn),共有160個行政村。
墊江縣,一個千年古縣,知道嗎?
1個回答2024-03-30 01:14
  墊江縣位于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東靠忠縣,西與四川比鄰,南有重慶長壽區(qū)和涪陵區(qū),北有梁平縣,距重慶主城區(qū)120公里。

  墊江地處重慶三峽黃金旅游熱線的陸路環(huán)線上,墊江旅游與渝北統(tǒng)景、梁平雙桂堂等構(gòu)成完整的三峽黃金旅游熱線陸路環(huán)線。在重慶旅游格局中,墊江是其“東西突破”軸線(大足——長江三峽)上重要的一環(huán)。境內(nèi)寶鼎山主峰周圍,諸峰環(huán)繞,林木蒼翠,從前是朝圣景地??h境南部的長壽湖、縣東部的迎鳳湖的湖光山色,令人流連忘返。

  墊江建縣于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建縣前,先后為巴國、秦巴郡和漢至晉的巴郡臨江縣地。建縣后,唐初析臨江縣地置清水縣,后改名為桂溪縣。宋時,省入墊江縣。元代省墊江入豐都縣,置臨江巡檢司。元末復置,直至清代,先后隸重慶府忠州和忠州直隸州。民國時期,墊江先后隸東川道和第十行政督察區(qū)。新中國成立后,墊江縣先后隸屬大竹、涪陵專(地)區(qū)。

  墊江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有記載的抗日戰(zhàn)爭中陣亡官兵257名,各時期烈士486人,歷代名人79人,高級科技人員50人,唐朝至民國時期行政長官216人。其中,明代有抗倭英雄胡帛,清代有被譽為八大才子之一的文學家、教育家李惺,民國有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作出貢獻的林少芬、李英,著名化學家任鴻雋?,F(xiàn)代著名人物有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化學家陳榮悌,數(shù)學家董澤清,地球物理學家郭自強,材料科學與應用化學家譚自烈,僑居美國著作宏富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家董時進等。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