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有一句關(guān)于少年煩惱的詩句,是什么?

2023-12-15 12:01

1個回答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賞析】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shù)仫L(fēng)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fēng)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qū).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fù)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fù)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fā)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gòu)成因果復(fù)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成因果關(guān)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lián)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xiàn)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xiàn)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quán)同心協(xié)力,共建恢復(fù)大業(yè).誰知,南宋政權(quán)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fù)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zhuǎn)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jié)構(gòu)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yīng).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zhuǎn)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diào)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fā)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zhuǎn)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jié)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xiàn)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shù)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diào)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相關(guān)問答
辛棄疾的生平簡介 辛棄疾的個人生平簡介
1個回答2024-04-14 09:31
1、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南宋官員、將領(lǐng)、文學(xué)家,豪放派詞人,有“詞...
全文
辛棄疾是什么人?
1個回答2023-01-04 11:38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為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
辛棄疾?
1個回答2022-10-25 01:26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關(guān)于辛棄疾的一個小故事
1個回答2024-01-24 03:45
義斬義端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后,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再也忍無可忍,終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nèi)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lǐng)頭的耿京是一位農(nóng)民出身的濟南人...
全文
辛棄疾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18 22:22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zhàn),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
全文
辛棄疾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31 05:35
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lǐng)導(dǎo)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dān)任掌書記。當金人內(nèi)部矛...
全文
辛棄疾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0 13:22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
全文
\“這首詞是辛棄疾寫的?!盶“我怎么知道,星期天吧”
1個回答2023-09-21 11:45
辛棄疾諧音就是星期幾
辛棄疾寫了多少首詞?
1個回答2023-03-06 17:35
辛棄疾共存詞816篇
辛棄疾的幾首有名的詞
1個回答2023-10-17 11:35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