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仕有聲小說更新

陶淵明為什么總是出仕入仕
1個回答2024-10-11 07:06
首次出任州祭酒。
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淵明第一次出來作官,關(guān)于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辭官歸隱的原因在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中有極為簡單而明確的記載:“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于物質(zhì)需求下的無奈,而不是源于深切的濟世之心。時間不長,他卻自動解職而歸。

第二次出仕入桓玄軍幕。
晉安帝隆安三年(399),陶淵明35歲時,入桓玄軍幕。在這期間所作的《始春懷古田舍》詩二首,不用再為“行役”所牽累,他丟掉了儒家的對社會歷史的關(guān)懷意向,“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毕M赃@種方式找回純自然狀態(tài)下的本我?,F(xiàn)實使得每一個具有價值關(guān)懷意向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這樣的困境:熱情的憂慮和憂慮的徒勞。價值關(guān)懷面臨著的是遭受世界之邪惡的種種揶揄和否定,使他變得毫無“價值”。

第三次出仕任劉裕參軍。
晉安帝元興三年(404),陶淵明已40歲,寫了四言詩《榮木》,抒發(fā)“人生若寄”時不我待而希望及時建功立業(yè)的感情。陶淵明不到一年就又辭去了鎮(zhèn)軍參軍的職位離開了劉裕。這固然與陶淵明此次入仕時的情緒有關(guān),但是劉裕在此間的所作所為也是不應忽視的原因。劉裕雖然有雄才大略,使豪強懾服,但是卻猜忌成性,諸多賢才,多遭翦滅。

第四次出仕任劉敬宣參軍。
41歲的陶淵明離開了劉裕后于義熙元年(405)改任江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這只是陶淵明“終返班生廬”之前拍汪的一個過渡。面對“事事悉如昔”、“義風都未隔”的一片山川、人情,這時陶淵明的筆下蕩盡了“脂我名車,策我名驥”的豪邁進取這心,勾銷了“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的自我勉勵,更減少了“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的矛盾和猶豫,他歸田的“終懷”桐返已定,詩中只是把舊有的意向堅定地重新進行申述。

第五次出仕為局賀饑彭澤令。
同年秋天,陶淵明回到故鄉(xiāng)后,又作了八十余日的彭澤令,陶淵明這次出任彭澤令的原因他有明確的表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也就是為以后的歸隱生活做物質(zhì)上的準備。在他決定“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的時候,恰又遇到督郵來縣,這就促使他決心以程氏妹喪于武昌為借口而毅然“自免去職”回到了他原本非常熱愛的田園。
什么是門蔭入仕
1個回答2024-03-09 19:55
門蔭入仕,或稱為恩蔭入仕,或稱為門資入仕,異名同義,主旨就是藉父祖官位循例入官。門蔭制度初始于兩漢,完備于兩晉,南北朝時期又有新的發(fā)展變化。筆者認為,南朝的門蔭制度是兩晉門蔭制度的繼續(xù)與發(fā)展;北魏的門蔭制度前后期有別,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祿制與檔殲返兩漢任子制二者的結(jié)合,后期則基本上是晉宋門蔭制度的翻板。北行饑齊、北周對北魏門蔭制度多加革易,以致“門資取士,日漸式微”。直接導致了隋唐時期科舉制改裂度的產(chǎn)生
蘇軾是入仕的嗎?
3個回答2022-12-01 00:21
是入仕的。其實蘇軾22歲就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yōu)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奮厲有用世之志。
和珅是如何入仕的?
1個回答2023-04-07 09:22
和珅最早的時候憑借自己的才能,首先成為了乾隆皇帝身邊的一個侍衛(wèi),最后被乾隆皇帝發(fā)掘重用。
積極入仕是什么意思?
2個回答2023-08-19 07:37
這里是期貨,去別的地方問
名仕人杰的竹林七賢為何不入仕?
1個回答2023-08-21 09:52
因為他們非常的清高,根本看不起一些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更不希望陷入到那樣的場面中。
歷史上通過科舉入仕的名人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3-15 22:37
宋朝最多了,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范仲淹、蘇軾等
歷史上通過科舉入仕的名人有誰???
1個回答2024-04-20 09:49
哥們 和珅是通過科舉出名的?? 人家可沒考過試 本來給皇帝當侍衛(wèi)的 有一次 黃河鬧災 乾隆看完奏折說了句說了句論語里的話 周圍大臣沒有知道的 和珅說了 皇上這話是什么什么意思 來自哪 就被乾隆注意了 然后就升了
不過我覺得通過考試有名的有許士林 許仙他兒子 考上狀元 把他媽從雷鋒塔下救出來了
還有 范進。。。哈哈
歷史上通過科舉入仕的名人有誰?
1個回答2024-05-11 04:19

歷史上通過科舉入仕的名人有張廷玉。

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quán)力中樞??滴醭僦列滩孔笫汤?,整飭吏治。

雍正帝即蘆卜位后,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陪鎮(zhèn)穗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漸生嫌疑,晚景凄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的政治舉措:

張廷玉首先從小處做起,堵塞住所有漏洞。由于深得康熙皇帝信任,他曾經(jīng)三任會試同考官,這在當時幾乎是無人能及的。

一般人很容易在任考官時收受好處,即使考前不收好處,考完之后,被錄取的進士們作旅判為門生來給老師送上禮金,作為答謝,稱為“紈敬”。

這在當時是普遍現(xiàn)象,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俸祿之外的補充收入。而張廷玉不僅在入闈之前摒絕送禮,試畢門生來謝,他也一律只象征性的收一點禮品,而絕對不受重金。他以同鄉(xiāng)左光斗的故事勉勵自己也教育門生

歷史上通過科舉入仕的名人有誰?
1個回答2024-05-04 02:20

清朝

紀昀(jǐ yún),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三十一歲考中

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著有《四庫全書》。

劉庸 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諸城縣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 劉墉是乾隆(1751)十六年的進士,歷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劉春霖是光緒甲辰科狀元,正式名稱應為“一甲一名進士及第”。這年是清末光緒三十年,即公元一九零四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會試”。自此,在中國歷史上持續(xù)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便徹底結(jié)束。劉春霖不但是清代的末科狀元,而且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清朝可能是離現(xiàn)在比較近,出名的進士有記載的很多,像晚清的軍政重臣曾國藩,李鴻章,林則徐以及很多抗擊侵略的朝廷官員人物中很多都是進士出身。

明朝

袁崇煥 (1584~1630年) 字元素,號自如。廣西藤縣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本人認為是名將]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明朝重臣,松山之敗后降清。 萬歷四十三年(1615),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xiāng)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岳,謚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16歲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

元朝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于元統(tǒng)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

金朝

王鶚(公元1191-1274年),字百一。金朝狀元,元初大臣?!督鹗贰返木幾咧弧V小稇锛?已佚)、《汝南遺事》等。

宋朝

韓 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25~35歲,中進士。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歐陽修,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歐陽修成為進士。

文天祥,(1236—1283),男,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

此外,王安石,范仲淹,劉禹錫,陸游,等等

唐朝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現(xiàn)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約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約卒于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

科舉進士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朝太短,不好找。自唐朝起,進士有考中的,有皇帝賜予的,我只能找了一部分,僅供參考。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