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岳飛傳38下

評書《岳飛傳》作者是誰
1個回答2023-04-04 08:35
評書作者是劉蘭芳。
關(guān)于岳飛的評書
1個回答2024-02-12 22:14
劉蘭芳錄得岳飛傳和新岳飛傳都是關(guān)于岳飛的評書 岳飛傳全書共117回 話說大宋朝八帝徽宗年間在相州湯陰縣孝悌里永和莊住著一家姓岳的 男的叫岳和 妻子姚氏 夫妻倆忠厚老實和睦鄰里 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夫妻倆是有求必應(yīng) 老來得子起名岳飛字鵬舉 辦滿月那天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來了吃酒賀喜 正在吃酒忽聽街上有人高喊不好了~~發(fā)大水了~~~ 大家一愣 急忙跑去街上 就聽遠處呼嘩~~聲如牛吼 黃河決口了! 要知后事如何請聽劉蘭芳岳飛傳繼續(xù)分解。。。。。。

非常喜歡的一部書 講的非常精彩 里面從岳飛滿月黃河決口岳飛母子流落他鄉(xiāng) 遇到幾個好員外 和幾個員外之子張懷湯顯王貴拜老隱士周同學(xué)藝(周同之前只收過2名徒弟 梁山上的豹子頭林沖和玉麒麟盧俊義) 到和牛皋小哥兒幾個結(jié)拜 到武科場比武槍挑小梁王柴貴 到牛頭山岳飛大擺口袋陣八百岳家軍大破十萬金兵 到岳飛對斤鏢收余化龍 到岳飛對抗金兀術(shù) 到奸國丈計害岳飛 到牛皋領(lǐng)兵圍京救大哥 到八大錘聚會錘震金蟬子 到岳家軍大破朱仙鎮(zhèn) 到朱仙鎮(zhèn)秦檜進讒言13道金牌召岳飛回京 到岳飛岳云父子被害風(fēng)波亭 最后到岳飛次子岳雷掛帥帶著三弟岳庭四弟岳震帥岳家軍直搗黃龍府 還有很多特別精彩的部分我沒提及到的 總之每一部分每一回都說的非常精彩非常傳神 個人認為說得非常好的幾部書之一 我聽了2,3遍了 推薦樓主也聽聽
評書岳飛傳有其它版本嗎
1個回答2022-08-29 04:48
劉蘭芳說得挺好得啊!
急求評書《岳飛傳》的幾集!
1個回答2024-07-26 11:01
岳飛大破朱仙鎮(zhèn)、十二道金牌、岳飛作滿江紅、岳飛受刑、岳飛歸天是25到29回
評書岳飛傳視頻多少集
1個回答2024-03-01 20:22

劉蘭芳?評書岳飛共117回

如何評價岳飛?
1個回答2024-06-19 01:39
吳玠和岳飛誰更厲害 吳玠和岳飛都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lǐng),岳飛因為《岳飛傳》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相比之下,吳玠的知名度就遠遠不及岳飛了。吳玠生卒年份為1093-1139,岳飛的生卒年份為1103-1142,從生于年份上來看岳飛要比吳玠小十歲,也就是說吳玠已經(jīng)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時候,岳飛剛剛?cè)胛椋瑓谦d和岳飛誰更厲害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 岳飛畫像 吳玠和岳飛誰更厲害?吳玠與岳飛雖然都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lǐng),但是兩個人卻并不在同一個抗金戰(zhàn)場,而且兩個人也沒有一起共事過,同時兩個人都是依靠自己在戰(zhàn)場上的浴血奮戰(zhàn)獲得了自己的升遷與榮寵,所以說到吳玠和岳飛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但是從兩個
評書岳飛轉(zhuǎn)首播是什么時間?
1個回答2024-02-27 05:34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大概在一九八一年。由遼寧省鞍山市曲藝團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劉蘭芳演播,鞍山市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一經(jīng)播出廣大聽眾耳目一新,萬人空巷。據(jù)稱當時的犯罪率大幅下降。劉蘭芳由此名揚四海,現(xiàn)為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
順便提醒一下:應(yīng)為《岳飛傳》而不是“岳飛轉(zhuǎn)”。
成吉思汗怎么評價岳飛的?
1個回答2024-05-02 12:19

1、成吉思汗對岳飛評價很高,認為他是平生敵手。

2、成吉思汗臨終閉上眼顫粗鄭的最后一刻,微微笑語:“恨我晚生了幾十年,否則定要同岳飛親自較量一番?!?,自詡打敗天下無敵手的他唯一的的遺憾竟是無緣與岳飛一戰(zhàn)!

岳家軍的分配:

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tǒng)制“軍”。據(jù)紹興九年(1139年)統(tǒng)計,這十二軍共由22名統(tǒng)制、5名統(tǒng)領(lǐng)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lǐng),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

王貴任中軍統(tǒng)制,張憲任前軍統(tǒng)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茄頌,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tǒng)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wù);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zhàn),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此外,岳家軍中還擁有一批文官,如薛弼、朱芾、李若虛、胡閎休、黃縱、于鵬、孫革等。

“岳家軍”是當時人們對岳飛率領(lǐng)的軍隊的習(xí)慣稱呼,正如韓世忠率領(lǐng)的軍隊被稱為“韓家軍”,張俊率領(lǐng)的軍隊被凳氏稱作“張家軍”一般,而岳家軍的正式軍號則是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后軍、行營后護軍等。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軍號都退出了歷史舞臺,“岳家軍”卻一直被人們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