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和主要事跡

相关问答
蘇軾事跡簡寫
1个回答2022-09-27 12:26
﹤????????????
蘇軾的主要事跡
1个回答2024-03-11 15:28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jìn)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yáng)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的事跡
1个回答2024-03-09 11:19

翻譯:

蘇軾擔(dān)任錢塘太守的時候,有一個百姓前來訴苦,說賣扇子的人欠了自己兩萬銀子,便抓來了那個賣扇子的人,賣扇子的悲傷地說:“長時間下雨,并且天氣一直嚴(yán)寒,有扇子又賣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償還債務(wù)?!碧K軾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過來,便拿起桌上的辦案時所用的毛筆隨意地寫了行書,草書的字,并畫了枯木和竹石就交付給他。(賣扇子的人)剛剛出門,人們竟然用一千元錢買一把扇子,原本賣不出去的扇子全都賣光了。后來賣扇子的人也把所欠的錢全部還清了。

原文:

東坡為錢塘守時,民有訴扇肆負(fù)債二萬者,逮至則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償也。”公令以扇二十來,就判字筆隨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門,人竟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遂悉償所負(fù)。

蘇軾的生平事跡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1 11:01

蘇軾的生平事跡是:

嘉祐二年,蘇軾進(jìn)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

并出知杭州、潁州、揚(yáng)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的文學(xué)成就: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xiàn)在其文學(xué)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yù)社會現(xiàn)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

蘇軾對社會現(xiàn)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xiàn)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tài)度,始終把批判現(xiàn)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xí)進(jìn)行抨擊,體現(xiàn)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求蘇軾生平事跡介紹
1个回答2022-09-21 08:03
宋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
蘇軾的主要事跡
1个回答2024-04-24 18:33
主要事跡 :

在嘉佑元年,蘇軾出川赴京應(yīng)舉,在第二年與弟弟考中同榜進(jìn)士,然后在嘉佑六年被授于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等官職。后因為父親蘇洵在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在熙寧二年得以還朝任職,后來因為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分歧,請求外調(diào)。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在元豐二年,他因為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被下獄,后來又被謫貶黃州。元佑元年,蘇軾被調(diào)回京都擔(dān)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等職務(wù)。在元佑四年的時候,他出使杭州。后來在元佑六年時被召回,但因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被派往潁州、揚(yáng)州和定州等地。

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不斷進(jìn)行某些興革。紹圣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一直被遠(yuǎn)放到儋州。直到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蘇軾的事跡有哪些
1个回答2022-09-17 21:00
[生平經(jīng)歷]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
[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坎頭的境地。
蘇軾的感人事跡
2个回答2024-01-04 01:04
她天生麗質(zhì),能歌善舞。因家境貧寒,淪落風(fēng)塵,她是王朝云。他滿腹詩才,性情豪放,常常有膾炙人口的詞句被人流傳和吟誦,他是蘇東坡,一個文人和政治家。

西子湖畔,他遇見了她。那日,水光瀲滟,山色空蒙,他與文友同游西湖,席間,招來歌舞助興。

絲竹悅耳,珠落玉盤。舞女濃汝艷抹,水袖流波。舞在中央的王朝云恰轉(zhuǎn)到東坡身邊,黛眉輕掃,朱唇微點,一身素凈衣裙,清麗淡雅,仿佛谷中一縷幽香沁入他被世事沖淡的心。他徹底被她的舞姿征服了,便記住這個美麗女子,把她比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

他本有結(jié)發(fā)之妻,名曰王弗,可是,她沒能與他相伴到老,27歲時便離世了。他一直沉浸在亡妻的悲痛中,遇到王朝云,仿佛那個與他恩愛的妻子又回到了他的身邊,他抑郁冰涼的心被融化了。他納她為妾。

她很愛他,他是她的全部。當(dāng)他被貶黃州,她始終緊緊追隨著他,不離不棄。雖然生活清苦,可是,她心甘情愿與他共患難,同吃苦。布衣荊釵,棄置琴瑟。她用黃州廉價的肥豬肉,微火慢煮,烘出香糯軟滑,肥而不膩的肉塊,作為他食用的佳品。

官場沉浮,進(jìn)運(yùn)轉(zhuǎn)下,此時,他已兩鬢斑斑,唯有王朝云始終如一,追隨他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他深感只有她才愿意與他攜手夕陽,垂暮之年,感激涕零??伤齾s在又生下一個兒子后,大出血,生理失調(diào),極度虛弱,終日與藥為伍,不久便握著他的手含淚離世。

同林之鳥,孤鴻飄渺。對朝云的懷念日日聚結(jié)在東坡悲寂的心頭。每當(dāng)他來到山青水綠,煙波嵐影的西子湖畔,他總能想起與朝云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享受旖旎春光的情景。

一日他夢見她衣衫盡濕,她說只為夜夜渡湖回家來看他靜好的臉龐。他醒后悲思心切,興建了一個湖堤,以便她夜夜都踩著它入夢,別濕了衣裳。

朝云已逝,她婀娜的身影卻深深刻在東坡心中。他在惠州西湖上建起死回生座“六如亭”并寫下“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的楹聯(lián)紀(jì)念她。

佳人難再,春夢無痕。成鷲法師行經(jīng)西子湖,遙想才子佳人的悲歡情愁,發(fā)出了這樣的嘆惋:

蘇堤留恨處,荒冢對淪溟;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波涵三島綠,柳鎖六橋青;寂寞棲禪寺,金剛何處聽?
急!誰知道杜甫和蘇軾的生平事跡。
1个回答2022-12-08 11:10
在網(wǎng)上搜搜就都有了。
蘇軾人生軌跡圖?
1个回答2024-02-26 20:53

1、早年經(jīng)歷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xué)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dá),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fēng)范。好交友、好美食,創(chuàng)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進(jìn)京應(yīng)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jìn)京應(yīng)試。

3、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dāng)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后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擴(kuò)展資料

蘇軾晚年

公元1099年,62歲的蘇軾被貶到昌化軍(屬今海南?。_@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一直在祖國的南方討生活,可悲的是距離京城越來越遠(yuǎn),官職也越來越低。

被貶到昌化軍的蘇軾原本寄居在一所官屋中,但是后來被朝廷聽聞,不得不搬出。為了有一處休息之地,蘇軾只好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自己籌建一處住宅,名曰桄榔庵。

而在桄榔庵居住之時,晚年蘇軾寫下了極為傷感的一首宋詩,10個字寫盡無限落寞。且看: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luò)緯,虛織竟何成。

譯文: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好一個清秋月夜!夜越來越?jīng)?,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

月亮已經(jīng)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jīng)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zhǔn)備結(jié)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這一夜思考著千樁萬樁的事,哪一樁不與戰(zhàn)事有關(guān)?徹夜難眠啊,只能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這首宋詩的題目是《倦夜》,寫于某一個夜里驚醒的凌晨。晚年的蘇軾極盡落寞,雖然時常還會有曠達(dá)之語,但是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那種說不盡的痛楚還都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這首詩歌當(dāng)中的“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寫出了蘇軾當(dāng)時居住環(huán)境的荒涼,借以反襯蘇軾自身的無限落寞。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