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馬二先生

儒林外史的馬二先生是誰?
1個回答2024-04-20 11:22

儒林外史馬靜即為馬二先生,其軼事典故如下:

1、馬二先生是八股科舉考試的虔誠信徒, 他對匡超人說: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總以文章舉業(yè)為主。人生世上, 除了這事, 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不要說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館、作幕, 都不是個了局。

只是有本事進了學, 中了舉人、進士, 即刻就榮宗耀祖。這就是《孝經(jīng)》上所說的‘顯親揚名’, 才是大孝, 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語道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千鐘粟, 書中自有顏如玉’。”

2、馬二先生批八股文章, “ 總是采取《語類》、《或問》上的精語” ,前者是黎靖德編的《朱子語類》, 后者是朱熹做的《四書或問》。 他總是跟在朱熹的后面亦步亦趨, 不敢有所逾越。他著書就著《春秋》, 讀史就讀《綱鑒》, 他解釋《詩經(jīng)》, 只知道遵照官定的舉業(yè)讀本《永樂大全》。

他說:“小弟每常見前輩批語, 有些風花雪月的字樣, 被那些后生們看見, 便要想到詩詞歌賦那條路上去,便要壞了心術(shù)。”他贊嘆風景, 只知道引用《中庸》里的“ 載華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 萬物載焉” 之類的現(xiàn)有句子, 別無詞匯。

語言是思想的家園, 圣賢書把他的語言都限制得僵死了, 他哪里還有自己?他的大腦里塞滿了圣賢的語錄, 再也沒有給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3、馬二先生勸匡超人說: “那害病的父親, 睡在床上? 沒有東西吃, 果然聽見你念文章的聲氣,他心花開了, 分明難過也好過, 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八股文章竟然有療饑止痛的奇效! 馬二先生已經(jīng)把八股神化了, 并對其無比癡迷。

4、別人做舉業(yè), 也許并不純正。 或者是拿這個來做敲門磚, 或者是用它來做幌子, 全不把它當回事。而馬二先生卻干得極其認真, 一點也不馬虎。他在文翰樓做選家, “ 時常一個批語, 要做半夜。 不肯茍且下筆, 要那讀文章的讀了這一遍, 就悟想出十幾篇的道理, 才為有益?!?

馬二先生是八股科舉制度的受 害者, 這還不夠, 最可悲的是, 他是那么真誠執(zhí)著地引導別人走自己已經(jīng)實踐 證明走不通的老路。這是對他尖銳的諷刺。

5、馬二先生宅心仁厚,樂善好施。差人拿著寫有蘧公孫叛逆罪的呈子給馬二先生看,“馬二先生看完,面如土色”,仔細詢問后求差人“千萬將呈子捺下”。差人借機向馬二索要銀子,索要不得,轉(zhuǎn)身要走,馬二先生忙說:“不是這樣說,你同他是個淡交,我同他是個深交,眼睜睜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來,這就不成個朋友了?!?

在和差人幾番交涉之后,幾乎拿出自己所有的家 當九十二兩銀子給差人,把枕箱買回來,替朋友蘧公孫消災(zāi)。

擴展資料

吳敬梓筆下的馬二先生不光在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做人生的導師, 也在歷史地替整個“正史”中的知識分子代言心聲。馬二先生的種種語言和行為正是一代代被八股文所毒害的文人們的寫照,從這里不難看出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時代典型性的意義。吳敬梓用紀實的筆法寫出了一個“外史”中的“正史”人物, 只有這樣, 遽公孫的“如夢方醒”才覺得可笑可嘆,匡超人的舉業(yè)才覺得虛偽齷齪。

馬二的舉業(yè)宣傳滲透著封建的說教,講的盡是“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顯親揚名才是大孝”之類的腐臭道理。

就這樣他養(yǎng)就了十足的奴性.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恭順的奴才。同時,科場士人成天遨游于三代之上,與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相脫離,與革新政治的進步思潮相隔絕,根本不探索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既不接觸自然科學,又不學習實際技能。

連社會知識也貧乏可憐,從這個方面,我們完全可以認識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聯(lián)系當今實際,如何才能擺脫應(yīng)試教育的禁錮,促使教育事業(yè)有更加長足的發(fā)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何其芳說:“馬二先生是活在我們生活中間的?!敝T多名人,同聲贊譽馬二先生塑造的成功,說明吳敬梓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并進行了亮度的集中和概括,使其成了明清時代讀書人階層的典型。

儒林外史馬二先生主要事件?
1個回答2024-03-08 01:38

馬二先生的主要事件

  馬二整理了歷年鄉(xiāng)試考生們的文章,集合成書,印制以后,賣給參加科舉的秀才們,作為考生們的參考資料。如此,馬二是賣這些參考資料為生的。用蘧太守的孫子蘧公孫的話講,馬二是位選家??磥?,賣科舉考試參考資料的選家,并非馬二發(fā)明獨創(chuàng),而是也有其他人在同樣做。

  蘧公孫曾經(jīng)救助過落難的太守王惠。王惠逃難前,留給蘧公孫一個枕箱,箱內(nèi)有幾本書。其中一本書名為《高青丘集詩話》,是個孤本好書。蘧公孫將此書印刷幾百部,在作者高季迪名字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將書遍送親戚朋友。由此,他借此書揚名,成為少年名士。

  以發(fā)行他人名著而成名的蘧公孫,與馬二這樣的選家,二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依靠他人文章的謀利,蘧公孫實則是送書與人,他是借雞生蛋為了出名,馬二選文賣書則是為了謀生。

  馬二受邀拜訪蘧公孫。午餐時間到了,馬二展示了自己的好胃口,他當下吃了四碗飯,將一大碗爛肉吃的干干凈凈。飯后,馬二的一番舉業(yè)理論,使得蘧公孫甚為折服。與前面婁府二位公子交往的楊執(zhí)中、權(quán)勿用、張鐵臂相比較,難免使人感覺這位馬二先生,也是位夸夸其談,實為蹭飯的混混。

《儒林外史》馬二先生主要事件概括內(nèi)容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20 03:33

內(nèi)容如下:

1、馬二先生是八股科舉考試的虔誠信徒,他對匡超人說: “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 總以文章舉業(yè)為主。人生世上,除了這事,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不要說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館、作幕,都不是個了局。

只是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 即刻就榮宗耀祖。這就是《孝經(jīng)》上所說的‘顯親揚名’, 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語道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p>

2、馬二先生批八股文章,“ 總是采取《語類》、《或問》上的精語” ,前者是黎靖德編的《朱子語類》, 后者是朱熹做的《四書或問》。 他總是跟在朱熹的后面亦步亦趨,不敢有所逾越。他著書就著《春秋》, 讀史就讀《綱鑒》, 他解釋《詩經(jīng)》, 只知道遵照官定的舉業(yè)讀本《永樂大全》。

他說:“小弟每常見前輩批語,有些風花雪月的字樣,被那些后生們看見,便要想到詩詞歌賦那條路上去,便要壞了心術(shù)。”他贊嘆風景,只知道引用《中庸》里的“ 載華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 之類的現(xiàn)有句子,別無詞匯。

語言是思想的家園, 圣賢書把他的語言都限制得僵死了, 他哪里還有自己?他的大腦里塞滿了圣賢的語錄, 再也沒有給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儒林外史》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事件如下:

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誠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積極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馬二的舉業(yè)宣傳滲透著封建的說教,講的盡是“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顯親揚名才是大孝”之類的腐臭道理。

他的大腦塞滿了圣賢的語錄,再也沒有給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僅因為在精神上有無形的拘鉗,而且因為在物質(zhì)上也有實際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場屋,羞澀的錢囊無法滿足胃袋的龐大需求,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條毒害而迂腐僵化。

儒林外傳是儒林外史嗎
1個回答2024-01-18 15:28
不喊悉是。《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經(jīng)典名著,作者是棗襲明人吳承恩,它是明朝三大小說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jīng)典之作。而《儒林外傳》是中國清朝著凳滲兄名文學家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散文集。兩者關(guān)系并不靠近,同屬中國文學經(jīng)典佳作,但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
儒林外史講的是什么故事?
1個回答2024-02-07 03:52
1.范進中舉
故事講述古代廣東有一貧苦童生范進從20歲開始考秀才,理想是中舉人。直到34歲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戶是個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人,對女婿感到很不滿意,老棚鬧在范進面前趾高氣揚,粗野狂暴,范進也只是唯唯連聲、低聲下氣。好不容易在次年范進中了舉人,他喜極而瘋,后來又被岳父胡屠戶一個耳光打醒了。侍罩范進身邊的人都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因此他因中舉而升官發(fā)財了。
2.兩根燈草
華說有個鄉(xiāng)紳叫嚴監(jiān)生,膽小又有錢。嚴監(jiān)生老了臨死的時候,臥房里擠滿了子女后代,老人家臥在床上話也說不出,就只是伸出兩根手指,眾人不知其意。侄子問嚴監(jiān)生的意思是不是有兩個親人還沒見面,老人搖頭。侄子又問嚴監(jiān)生是不是有兩筆銀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搖頭搖的厲害。老奶媽有問是不是他兩個兒子不在眼前,老人還是搖頭,兩個手指指著不動。待到其妻子趙氏擦擦眼淚對老爺子說:“我知道,你是看那燈里有兩根燈和侍草怕費了燈油。”然后趙氏挑掉一根燈草。嚴監(jiān)生看了隨即點點頭,手一垂,人就掛了。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h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wù),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儒林外史其中一個故事情節(jié)?
1個回答2024-02-07 13:47

1,范進中舉

故事講述古代廣東有一貧苦童生范進從20歲開始考秀才,理想是中舉人.直到34歲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戶是個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人,對女婿感到很不滿意,在范進面前趾高氣揚,粗野狂暴,范進也只是唯唯連聲、低聲下氣.好不容易在次年范進中了舉人,他喜極而瘋,后來又被岳父胡屠戶一個耳光打醒了.范進身邊的人都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因此他因中舉而升官發(fā)財了.

2.兩根燈草

華說有個鄉(xiāng)紳叫嚴監(jiān)生,膽小又有錢.嚴監(jiān)生老了臨死的時候,臥房里擠滿了子女后代,老人家臥在床上話也說不出,就只是伸出兩根手指,眾人不知其意.侄子問嚴監(jiān)生的意思是不是有兩個親人還沒見面,老人搖頭.侄子又問嚴監(jiān)生是不是有兩筆銀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搖頭搖的厲害.老奶媽有問是不是他兩個兒子不在眼前,老人還是搖頭,兩個手指指著不動.待到其妻子趙氏擦擦眼淚對老爺子說:“我知道,你是看那燈里有兩根燈草怕費了燈油.”然后趙氏挑掉一根燈草.嚴監(jiān)生看了隨即點點頭,手一垂,人就掛了.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wù),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說一個《儒林外史》中的小故事----?
1個回答2024-02-09 07:26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h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wù),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嘆:這種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僅不會為國家選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將來的讀書人恐怕也只有這一條榮身之路了,他們因此會把學問、道德、做官、退隱的準則都看得輕了。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運!王冕是反對八股取士、自甘清貧的隱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里,像王冕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間,文人們所走的是一條醉心于科舉功名的歧路?! ∶鲬椬诔苫┠?,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xiāng)里,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60多歲了,卻連秀才也未考上?! ∫惶?,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堪憐,于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jiān)生。他馬上就向眾人磕頭,說:“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不久,周進憑著監(jiān)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fā)現(xiàn)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復(fù)看了三遍,終于發(fā)現(xiàn)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于是將范進取為秀才。過后不久,范進又去應(yīng)考,中了舉人。
《儒林外史》?
1個回答2024-03-01 21:37
《儒林外史》是清代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長篇章回小說,開創(chuàng)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xiàn)實生活的范例,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這本書共五十六回,成書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于嘉慶八年(1803年)。 作者以寫實主義描繪了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批判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和禮教的虛偽;一方面歌頌少數(shù)人物堅持自我、守護人性,以此寄寓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人物性格特點及故事情節(jié)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27 07:47

儒林外史人物性格特點及故事情節(jié)是如下:

1、王冕,歷史上真實存的,作者對人物進行了改編。他具有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質(zhì)。王冕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xiàn)著中國士人的精神。

2、周進,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至癡狂,可惜人到花甲卻連個秀才都沒中。后幾個商人出于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jiān)生。周進欣喜不已,后來借著監(jiān)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

3、范進,時年五十余歲,窮困不堪,臘月還穿單衣,凍得直哆嗦,周進因他想起自己當年的慘狀,便將他錄取為秀才,后又錄為舉人,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

4、嚴致和即嚴監(jiān)生,嚴監(jiān)生就是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jiān)生也是花錢捐來的監(jiān)生。極為節(jié)儉,死前仍念叨著燈中的兩莖燈草,嚴監(jiān)生怕費油以致到死都難以合眼,直到趙氏挑去一根,他咽下最后一口氣。

5、嚴致中,是一個貢生,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瞧不起自己的胞弟嚴監(jiān)生,他是一個十足的衣冠禽獸。編造了一段與湯知縣相遇的故事,還夸贊湯知縣的為人,只是為了顯現(xiàn)對湯知縣的了解。

6、匡超人,他本是一個淳樸的農(nóng)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思。在流落他鄉(xiāng)時,他受社會影響逐步發(fā)生了變化。后一步步走向墮落。他吹牛撒謊,鉆取功名,賣友求榮,忘恩負義,變成一個衣冠禽獸。

中了學是什么意思儒林外史
1個回答2024-03-01 14:29
被錄取。
進:入,往里去:見.謁.讒。科舉制度中,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叫做“進學”,也叫做“中秀才”。
科舉時代,一般童生先在縣或府里參加院試,考取了叫“進學”,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會參加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考中的為“舉人”。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shè)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也是現(xiàn)代選拔公務(wù)員的一種制度,改名為“國考”。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