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璩

閻若璩的介紹
1個回答2024-03-16 09:44

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慧巧襪生寬棗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前激1704年),山西太原人,僑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清初著名學者,清代漢學(或考據(jù)學)發(fā)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璩姓的歷史名人
1個回答2024-06-20 22:55

(生卒年待考),女;益陽人(今湖南桃江)。著名明朝初期民間刺繡藝術(shù)家。人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因終生未嫁,舊志上稱她為貞女,她還建有著名的桃花江古橋。

趙璩的史書記載
1個回答2024-03-05 12:56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傳第五》:
信王璩字潤夫,初名伯玖,太祖七世孫,秉義郎子彥之子也。生而聰慧。
初,伯琮以宗子被選入宮,高宗命鞠于婕妤張氏;吳才人亦請于帝,遂以伯玖命才人母之,賜名璩,除和州防御使,時生七歲矣。伯琮以建國公就傅,璩獨居禁中。俄拜節(jié)度使,封吳國公,宰執(zhí)趙鼎、劉大中、王庶等堅持之,命不果行。會秦檜專政,遂除保大軍節(jié)度使,封崇國公。尋詔赴資善堂聽讀。紹興十五年,加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時伯琮己封普安郡王,璩官屬禮制相等夷,號東、西府。逾年,改武昌軍節(jié)度使。
二十二年,子彥卒,璩去官持服,終喪,還舊官。顯仁太后崩,普安郡王始立為皇太子,璩因加恩稱皇侄,名位始定。遷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紹興府。
孝宗即位,璩表請入賀,許之,特授少保,改靜江軍節(jié)度使。頃之,省紹興府宗正事,改判西外宗正司。璩累章乞閑,改醴泉觀使。淳熙中,除少傅。高宗崩,奔赴得疾,逾年而薨,年五十九,追封信王,累贈太保、太師。
始,璩之入宮也,儲位未定者垂三十年,中外頗以為疑。孝宗既立,天性友愛,璩入朝,屢召宴內(nèi)殿,呼以官,不名也,賜予無算。
子四人:師淳歷忠州團練使、永州防御使,師瀹、師淪、師路并補武翼大夫。孫希楙,特補保義郎。

閻若璩的相關寓言
1個回答2024-01-05 04:09

閻氏《疏證》的“科學方法”絕不科學。毛奇齡“旁搜曲引,吹毛索瘢,鍛煉成獄”是對閻氏方法的準確描述。胡適“寧可疑而錯,不可信而錯”則是閻氏方法的“升華”,是侫人學術(shù)“有罪推定”原則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絕大諷刺意味的是,在《古文尚書》“二十五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傾向于“無罪推定”的思想。在《大禹謨》中,皋陶對帝舜的一段話完整表述了這種傾向:“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边@是一個偉大文明開創(chuàng)時期充滿道德和智慧的治政方略。兩種思路之間,一則博大仁愛,一則悉啟刻薄猥瑣。有多少中國學者可以區(qū)分?我們是一個什么樣文明的傳人!本文副標題是“清代考據(jù)學存在多大問題的一次檢驗”。實際上,《古文尚書》問題貫穿中國經(jīng)學史的全過程。怎么認識孔子之前《書》的性質(zhì)、用途和影響?孔子是否編定過《書》?其中是否包含“二十五篇”?這“二十五篇”在什么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三代史的史料?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什么意思?兩漢學術(shù)今古文之爭(三個世紀)在多大程度上是學術(shù)之外一邊倒的權(quán)勢利祿之爭?如果從魏晉南北朝到隋代(四個世紀)《古文尚書》對《今文尚書》的文獻替換過程是人們對二者文本質(zhì)量的選擇結(jié)果,也就不存在“作偽”問題。如果事實如此,那么唐人義疏的文本選擇就是對以往四個世紀選擇結(jié)果的正確和重要的確認。這就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唐代學術(shù)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史中的意義和地位。
宋代學術(shù)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孟子風格”,《大禹謨》“十六字心法”以唐人文本選擇為前提,朱熹對“二十五 篇”行文平易的“猜想”則是對同一前提的逆反。“懷疑精神”在學術(shù)史中絕非壞事,關鍵問題是清代學術(shù)對朱熹“猜想”給出了一個什么樣的研究結(jié)果。本文至少可以證實閻若璩的研究遠遠不足以支撐其結(jié)論。但是,閻氏的方法和結(jié)論卻在一定程度上為此后的清代學術(shù)提供了依據(jù),包括乾嘉考據(jù)對“漢學”的復古,包括“古文學”和“今文學”的興替。閻氏之后清代考據(jù)學被稱作“漢學”,江藩將閻若璩列為清代“漢學家”第一人。事情開始有些荒唐:考據(jù)學鼎盛時期為什么無力糾正閻氏《疏證》中大量十分明顯的考據(jù)錯誤?清代“漢學”古文家、今文家的學術(shù)定位有幾分明白幾分糊涂?兩個世紀清代學術(shù)在多大程度上以閻氏《疏證》為支點?
閻若璩在《疏證》中(第八十)講了一個故事。先說鄭康成于病重時以書信告子:“末頌陸態(tài)所憤憤者,徒以亡親墳壟未成,所好群書率多腐敝,不得于禮堂寫定,傳與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圖乎?”然後講他自己“《疏證》第五卷寫成,年五十有三”。再說卜葬其父的過程。最后說:“后三年,果有……善寫生者適至,屬寫二圖,一禮堂寫定圖,一傳與其人圖。觀者咸嘆其秀眉明目,以為康成遺照,而不知實以余像代之。因藏諸丙舍秋山紅樹閣,視我世世子孫云。”
鄭玄書信見《后漢書》本傳?!澳┧鶓崙嵳摺笔青嵭诓≈貢r交待遺愿。“其可圖乎”是囑其子設法了卻暮年心愿(和畫像沒有關系)。我讀《疏證》三遍。初見上文,哂其誤解文義,行事荒唐;連“秀眉明目”都要掉書口袋。復見,觀其自比康成,沐猴而冠,竊竊私喜之狀。三讀,驀然警醒,終于覺察到他移花接木、惡意戲弄的快感:我逗你們玩兒吶?!妒枳C》五卷寫成,他已經(jīng)蜚聲海內(nèi)。這就怪不得他敢于寫下這樣的寓言。大約在此之后,他開始往《疏證》中“注水”。
由于閻氏寓言戲弄成分過于露骨,被他孫子閻學林在集資所刻西堂本中刪掉。其動機是對家祖的溫情與敬意。閻氏之后,中國一些知識精英逐漸喪失對中國文明的溫情與敬意。歷史學家最終成為歷史的殺手。這樣的歷史研究轉(zhuǎn)化為酷吏斷案深文周納的筆墨文書?!澳氂小钡淖鱾喂适氯绱诉@般編造下來,形成一種極不審慎的惡劣學風,于是有了康有為先生的作偽故事(《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jīng)考》),顧頡剛先生的作偽故事(“層累”說)。于是一些今文《尚書》篇章和更多的古文獻也最終成為“野源偽書”。時至今日,中國史學界似乎仍然搞不清楚誰是歷史學家,誰是佞人遺種,什么叫客觀慎重的科學研究,什么叫酷吏斷案的筆墨功夫。一門健全的學科必須要有一個知識的輪廓,要有一套獲得和分析經(jīng)驗的相對成熟的方法,一套修復謬誤和良性生長的機制。難道沒有地下出土的“物證”,我們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說來有些荒唐,實則大可悲哀。

對比璩秀秀與崔寧的人物特點?
1個回答2022-11-28 21:36
我覺得他們兩個人物的特點相似之處都有一股傲氣。
《崔待詔生死冤家》中璩秀秀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1個回答2023-12-04 14:31

《崔待詔生死冤家》是一部以唐代宰相崔希顒的故事為背景的小說。其中,璩秀秀是一個富家女,和崔希顒的兒子崔待詔是戀人關系。然而,由于崔希顒和權(quán)臣李林甫的斗爭,崔待詔被牽連進去,最終被流放并被殺害。璩秀秀為了向世人昭示真相,決定上書朝廷,結(jié)果被貶為妓女并最終自殺身亡。

從璩秀秀悲劇命運的必然性來看,有幾個方面需要考慮:

社會結(jié)構(gòu)的制約:在唐代的官場政治中,權(quán)力斗爭非常激烈,許多人因此被陷害、流放甚至殺害。在這樣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下,崔待詔作為一個官僚家庭的子弟,難以避免被牽連進去。

個人選擇的局限性:崔待詔雖然有才華,但是他沒有能夠適應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也沒有能夠抵御家族的影響。同時,璩秀秀也面臨著社會道德觀念的限制,不能夠與崔待詔結(jié)婚,只能成為情人。

歷史的必然性:在小說中,作者強調(diào)了歷史的必然性,認為崔待詔的悲劇命運是歷史的必然,與時代的背景和社會的制度有關。同樣,璩秀秀的命運也被歷史所限制,她的上書和自殺都不能改變歷史的進程。

綜上所述,璩秀秀悲劇命運的必然性是由社會結(jié)構(gòu)、個人選擇和歷史進程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宿遷有不用考試辦證嗎
1個回答2025-02-20 15:21
不可以的,現(xiàn)在考試都是全程視頻存檔的,做個假的吧, 現(xiàn)在的社會:自巡客可195::>_<::7887::>_<::866助你成功。
2018年倫敦major冠軍是哪支隊伍?
1個回答2025-02-20 15:18
獲得2018年倫敦major冠軍是CSGO中來自丹麥的Astralis戰(zhàn)隊
佳能mf4450和mf4150的硒鼓能否一樣?
1個回答2025-02-20 15:17
不一樣,41系列是fx9的,就是2612,44系列是278的
野獸哥是什么
1個回答2025-02-20 15:05
哈哈。本人很喜歡這部電影。不僅僅因為吳彥祖古天樂的加盟。更為兄弟2人的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傾倒。但是他們有著共同點。他們愛上了同一個女人。他們同樣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