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癥狀

我這樣是骨折了嗎?骨折有什么癥狀???
2個回答2022-09-28 00:26
膝蓋傷,別說骨折。骨裂也保證你下不來床。不是骨折,別嬌滴滴的!
怎么判別兒童骨折?小孩骨折的癥狀有哪些呢?
4個回答2023-11-15 02:28

怎么判別兒童骨折?

骨折后,受傷肢體的功能會受到限制,受傷部位會有相應(yīng)的疼痛。真的感覺分不清,可以去醫(yī)院拍個x光做進(jìn)一步診斷。移位的骨折會比軟組織損傷更痛,但一些沒有明顯移位的骨折相對難以識別,需要輔助相關(guān)醫(yī)學(xué)檢查才能確診。輕微骨折可能沒有全身性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骨折,由于瘀血阻滯,瘀熱積聚,5 ~ 7天后體溫逐漸降至正常,無惡寒或畏寒,并伴有口渴、口苦、小便不利、便秘、夜不成眠、脈浮或緊、舌紅、苔黃膩。

兒童骨折的癥狀

1.孩子身體某些部位疼痛壓痛,活動后疼痛加重。

2.孩子受傷的部位有腫脹和瘀斑。

3.孩子受傷的部分或全部已經(jīng)失去功能。

4.當(dāng)孩子嚴(yán)重受傷時,他的四肢會變形,如縮短、扭曲和旋轉(zhuǎn)。

5.孩子的身體活動異常,活動發(fā)生在不該發(fā)生的地方。

6.當(dāng)孩子移動受傷部位時,可以聽到斷骨的摩擦聲。

家長要注意,如果孩子出現(xiàn)上述一種或多種癥狀,就說明孩子很可能骨折了。父母應(yīng)該采取措施給予急救或幫助。

什么是兒童骨折?

兒童在玩耍、學(xué)步、被重物撞擊或摔倒時容易骨折。斷端與外界相連的稱為開放性骨折,不與外界直接相連的稱為閉合性骨折。兒童常見的骨折稱為“青枝骨折”,即骨骼不斷骨折,主要是因為兒童的骨骼膠質(zhì)多,鈣質(zhì)少,骨骼柔軟堅韌。

兒童骨折的癥狀和表現(xiàn)

局部情況:

(1)一般癥狀:

1.腫脹:骨折后,局部經(jīng)絡(luò)受損,血分經(jīng)脈,絡(luò)脈不通,瘀血停滯于皮膚,產(chǎn)生腫脹。如果骨折處大量出血,受傷的血液離開經(jīng)絡(luò),通過撕裂的肌膜和深筋膜溢出皮下。也就是瘀斑。在嚴(yán)重腫脹時,還可能出現(xiàn)帶水泡和血泡的骨折臨床表現(xiàn)。

2.活動功能障礙:由于四肢失去杠桿作用和支撐,引起劇烈疼痛、肌肉痙攣和組織破壞。一般來說,不完全骨折和嵌頓性骨折的功能障礙程度較輕,而完全骨折和移位性骨折的功能障礙程度較重。

(2)斷裂特征:

1.畸形:骨折常因劇烈動作、肌肉或韌帶牽拉、處理不當(dāng)而導(dǎo)致斷端移位,造成肢體形態(tài)改變,造成畸形。

2.骨摩:是骨折斷端相互接觸或摩擦所致。一般在局部檢查時,用手觸摸骨折,就能感覺到骨折的臨床表現(xiàn)。

肱骨之臣什么意思 肱骨之臣的意思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08 20:27
1. 肱骨之臣的意思是指輔佐皇帝和君主的重要大臣。也可以用來形容有能力或關(guān)系密切的世擾人,也就是有能力的昌團(tuán)助手和親信。

2. 肱骨之臣也可稱股肱之臣,是由股肱之臣演變而來的。這里的“肱”是指從手臂肘部到肩部的部分;股代表大腿。肱和骨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分。用人體的重要部位來描述皇帝身邊有權(quán)勢的大臣,突出了大臣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股肱之臣”一詞最早來源于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在《太師公》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搜迅旦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4. 《太史公自序》其實是司馬遷的自傳,這句話的意思是,28顆星圍繞著北極星,30條輻條聚集在一個中心,這樣才能不斷前進(jìn)。輔佐皇帝的重要官員也能與之媲美。他們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帶著忠誠和信念走在路上。就這樣,他們侍奉皇帝,作出了三十世家。

5. 從詞義上看,肱骨之臣的詞性是褒義詞。除了用來描述古代皇帝周圍的重要官員外,還可以用來描述與時俱進(jìn),形容一些企業(yè)中的得力之人和親信等。
貓咪尾巴骨折有什么癥狀?
2個回答2023-10-17 03:50
貓咪尾巴折了的癥狀主要有幾點。第一、貓咪的尾巴會呈現(xiàn)一種不正常的彎曲狀態(tài);第二、主人在摸貓咪尾巴的時候,貓咪會有疼痛的反應(yīng);第三、明虛雀如果主人不管貓咪的尾激早巴的話譽冊,貓咪的尾巴后面可能會出現(xiàn)掉毛變禿了的情況;第四、貓咪尾巴折了的部分會表現(xiàn)為全身無力的現(xiàn)象。
肱骨之臣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09-23 09:17
就和現(xiàn)在說的 左右手 差不多的意思,得力助手。
肱骨之臣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4-01-10 20:33

輔佐帝王的重臣

股肱之臣: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p>

釋義:

股肱本義是人體的分支體,即“肢體”、“四肢”。股肱必須首先指整條腿和臂,這樣才成為完整的四肢,才能為人體提供支撐。帝舜說大臣是我的股肱,那當(dāng)然是指完整的腿和臂,不會單指大腿和上臂,不能設(shè)想帝王的腿臂只有一半長度,只有一半長度的腿臂叫做四肢殘廢。

肱骨之臣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12 14:07

肱骨之臣:讀音gōng?gǔ zhī chén。骨,骨頭;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肱骨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近義詞股肱之臣。

肱骨之臣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p>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后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自作之列傳。不僅一部《史記》總括于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于此。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xué)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fēng)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dá)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肱骨之臣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12-21 08:08
1、肱骨之臣是指輔佐帝王、帝君的重臣,也可以用來形容辦事得力或者關(guān)系親近的人,即得力助手和親信。
2、肱骨之臣也可以被稱為股肱之臣,是由股肱之臣演變而來的。這里的“肱”是指胳膊肘部一直到肩部的部分;而股則是代表了大腿。肱和骨都是人體十分重要的部位,用人體重要組成部位來形容帝王身邊得力的重臣,凸顯了大臣地位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性。
3、股肱之臣這一說法最早出自于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在《太史公自序《當(dāng)中有這樣一句話:“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4、《太史公自序》其實是司馬遷的自傳,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二十八星宿環(huán)繞著北辰星,三十根車輻聚集在一個車轂上,這樣才能無窮無盡地運作前行。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可與之相配,用忠誠信義立身行道,按照這樣奉事帝王,作出了三十世家。
5、從詞義來看,可以明確肱骨之臣的詞性是褒義詞。除了用來形容古代帝王身邊的重臣,現(xiàn)在也可以與時俱進(jìn),形容某些企業(yè)之中鞍前馬后的得力之人、親信等等。
“肱骨之臣”這個詞出自哪個典故?
1個回答2024-02-02 02:16

“肱骨之臣”

拼音:gōng?gǔ??zhī chén

出處:《 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p>

釋義: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肱骨之臣,春侍輔佐知告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如諸葛亮,就可稱作是劉備的“肱股之臣”。

肱骨之臣近義詞:股肱心腹、耳目心腹、股肱心膂。

《太史公自序》是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是《史記》扒猛吵的最后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自作之列傳。

不僅一部《史記》總括于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于此。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

擴(kuò)展資料:

股肱心腹:

拼音: gǔ gōng xīn fù

解釋: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心腹:親信。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近義詞:耳目心腹、股肱之臣、股肱心膂。

“肱骨之臣”這個詞出自哪個典故?
1個回答2024-02-23 06:21

“肱骨之臣”;拼音:gōng gǔ zhī chén;出處:《 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釋義: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肱骨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如諸葛亮,就可稱作是劉備的“肱股之臣”。;肱骨之臣近義詞:股肱心腹、耳目心腹、股肱心膂。;《太史公自序》是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是《史記》的最后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自作之列傳。;不僅一部《史記》總括于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于此。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擴(kuò)展資料:;股肱心腹:;拼音: gǔ gōng xīn fù;解釋: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心腹:親信。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近義詞:耳目心腹、股肱之臣、股肱心膂。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