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劉表贈馬
1個回答2024-09-11 05:36
很簡單
1 2 過去。2小時
1回來 3小時
46 過去 9小時
2回來 11小時
12 過去 13小時
贈劉景文的贈是什么意思?
2個回答2023-02-01 21:46
贈就是送,給予的意思,“貝”指財物,“曾”意為“重復使用的”、“二手的”。“貝”與“曾”聯(lián)合起來表示“把自己用過的但仍然保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財物無償送與他人”。
聞蟬的真實身份是
1個回答2024-02-08 21:54
《聞蟬》是一首詩?!堵勏s》是明代楊基的詩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常常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感到矛盾和痛苦,總想尋找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當這種矛盾無法解決時,歸隱山林便是他們的出路,這首詩就是詩人歸家隱居時所作。全詩一氣呵成,以艱難拮據(jù)的生活狀況托襯自己不愿與世茍合的高尚情懷,相得益彰。
劉海戲金蟬的故事內(nèi)容?
1個回答2024-03-01 21:32

劉海蟾是我國古代道教人物。

由于明代皇帝崇信佛道二教,所以明代以來的繪畫、雕塑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劉海蟾的形象。據(jù)傳,劉海蟾,廣陵人,曾做過燕王劉守光的丞相,后從鐘離權、呂洞賓學道成仙,被道教尊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宋代柳永《巫山一段云》有“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的詩句。民間視劉海蟾為福神、財神,并流傳“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之說。

三國演義里劉蟬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1個回答2022-09-27 18:42
沒有這個人,有個劉禪
贈劉景文的意思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24 18:54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

贈:有贈予,送給之意。
劉景文應該是個人名。
所以這首詩是送給劉景文所作的!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jié)?。?br/>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贈劉景文的全詩。
1個回答2024-02-26 11:58

全詩: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啊。

出處:宋·蘇軾《贈劉景文》

詩歌賞析

由于蘇軾曾以詩得罪,而當時文網(wǎng)依然存在,他只好采取比較謹慎的態(tài)度,用詩歌抒發(fā)一些個人感慨。詩的前二句寫初冬時節(jié)的兩種景物: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先寫荷花凋殘,荷葉已盡。再寫菊花零落,而枝干挺撥, “傲霜”兩字揭示了菊花枝干耐寒的本性,也流露出詩人的贊賞之情。

兩種景物互相映襯、對照: 一是既已凋謝, 則蕩然無存; 一是雖已衰殘, 而風骨仍在。詩人的褒貶之意是顯而易見的。這兩句妙在寫景中有寄托, 借花寫人, 寫出兩種不同的人格。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 但從不消極悲觀。此時雖不是身處逆境, 卻也不很得意。這里是否以 “傲霜”的菊枝自喻,表現(xiàn)出一種倔強的性格?看來是值得我們玩味的。第二句是古典詩歌中有名的警句, 經(jīng)常被人引用, 并不是偶然的。

贈劉景文的詩意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28 19:04

意思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你一定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啊。

【出處】《贈劉景文》——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擴展資料

1、《贈劉景文》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的劉季孫也在。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詩人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并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一方面贈此詩以勉勵之。

2、《贈劉景文》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局限于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nèi)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y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xiàn)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成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其次,蘇軾的審美態(tài)度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美的的存在。蘇軾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贈劉景文的詩意是什么?!急!
1個回答2024-02-20 16:43
贈劉景文
【宋】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1)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2)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劉景文.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jié)啊!
突聞蟬鳴。。。
2個回答2023-10-24 18:20
是說現(xiàn)在我出名了,意氣風發(fā),天下聞名慶碼。
但人們只看到我成名時候的風光,誰又知道我的為之努力而付出的心譽李哪血與一路的辛酸呢?
就是 盛放的鮮花,人們只看到他綻放枝頭的嬌美,卻忘了擾腔她在泥地里生長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