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野史小說

有關(guān)于史上名人的蓮花情結(jié)或有關(guān)蓮花的詩句和喜愛蓮花名人簡介
1個回答2024-04-04 11:16
愛 蓮 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原文據(jù)清儀封張伯行正誼堂木刻《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之八)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而改名。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謚元,稱元公,學(xué)者稱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學(xué)的奠基人。
其在中國儒學(xué)史上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黃百家曾評價:“孔孟而后,漢儒止有經(jīng)傳之學(xué),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fù)橫渠諸大儒輩出,圣學(xué)大昌。故安定、組徠卓乎有儒者之規(guī)范,然僅可謂有開之必先。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學(xué)案·濂溪學(xué)案》)。此評甚為公允。
據(jù)史書記載,其哲學(xué)著作有“數(shù)十篇”,流傳下來的只有《太極圖說》和《通書》兩篇?!短珮O圖說》一圖一文,闡述其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關(guān)系、修養(yǎng)方法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理學(xué)的要領(lǐng)范疇,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有深遠影響。有《周元公集》。
喜愛蓮花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4-24 08:48

1.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敝芏仡U自喻為蓮、具有蓮的品質(zhì)。 2.還有王冕、陶淵明、和周敦頤

有蓮花品格的歷史名人
1個回答2024-05-02 16:40
周敦頤 有著名的《愛蓮說》
有關(guān)古代歷史人物野史的書
1個回答2024-04-07 16:23
先秦·三皇野史 三國·宮禁隱私 唐·能工巧匠 元·后妃軼事
先秦·五帝野史 晉·古今奇案 唐·文人雅事 元·帝王秘聞
先秦·夏代野史 晉·能工巧匠 唐·名妓優(yōu)伶 元·宮禁隱私
先秦·商代野史 晉·文人雅事 唐·豪強俠士 明·能工巧匠
先秦·周代野史 晉·名妓優(yōu)伶 唐·人物春秋 明·文人雅事
秦·古今奇案 晉·后妃軼事 唐·后妃軼事 明·名妓優(yōu)伶
秦·人物春秋 晉·帝王秘聞 唐·帝王秘聞 明·古今奇案
秦·后妃軼事 晉·宮禁隱私 唐·宮禁隱私 明·豪強俠士
秦·帝王秘聞 南北朝·野史縱覽 宋·野史縱覽 明·后妃軼事
秦·宮禁隱私 南北朝·古今奇案 宋·古今奇案 明·帝王秘聞
漢·古今奇案 南北朝·文人雅事 宋·能乎虧工巧匠 明·宮禁隱私
漢·能工巧匠 南北朝·后妃軼事 宋·文人雅事 清·宮禁隱私
漢·文人雅事 南北朝·帝王秘聞 宋·名妓優(yōu)伶 清·帝王秘聞
漢·人物春秋 南北朝·宮禁隱私 宋·人物春秋 清·后妃軼事
漢·后妃軼事 隋·野史縱覽 宋·后妃軼事 清·人物春秋
漢·帝王秘聞 隋·古今奇案 宋·帝王秘聞 清·豪強棚頃桐俠士
漢·宮禁隱私 隋·豪強俠士 宋·宮禁隱私 清·名妓優(yōu)伶
三國·古今奇案 隋·人物春秋 宋·南燼紀聞錄 清·文人雅事
三國·能工巧匠 隋·帝王秘聞 宋·北狩見聞錄 清·述庵秘錄
三國·文人雅鏈坦事 隋·宮禁隱私 元·古今奇案 清·古今奇案
三國·人物春秋 唐·野史縱覽 元·文人雅事 清·能工巧匠
三國·后妃軼事 唐·古今奇案 元·名妓優(yōu)伶 太平天國野史 洪憲野史
有關(guān)古代歷史人物野史的書
1個回答2024-04-17 16:27
先秦·三皇野史 三國·宮禁隱私 唐·能工巧匠 元·后妃軼事

先秦·五帝野史 晉·古今奇案 唐·文人雅事 元·帝王秘聞

先秦·夏代野史 晉·能工巧匠 唐·名妓優(yōu)伶 元·宮禁隱私

先秦·商代野史 晉·文人雅事 唐·豪強俠士 明·能工巧匠

先秦·周代野史 晉·名妓優(yōu)伶 唐·人物春秋 明·文人雅事

秦·古今奇案 晉·后妃軼事 唐·后妃軼事 明·名妓優(yōu)伶

秦·人物春秋 晉·帝王秘聞 唐·帝王秘聞 明·古今奇案

秦·后妃軼事 晉·宮禁隱私 唐·宮禁隱私 明·豪強俠士

秦·帝王秘聞 南北朝·野史縱覽 宋·野史縱覽 明·后妃軼事

秦·宮禁隱私 南北朝·古今奇案 宋·古今奇案 明·帝王秘聞

漢·古今奇案 南北朝·文人雅事 宋·能工巧匠 明·宮禁隱私

漢·能工巧匠 南北朝·后妃軼事 宋·文人雅事 清·宮禁隱私

漢·文人雅事 南北朝·帝王秘聞 宋·名妓優(yōu)伶 清·帝王秘聞

漢·人物春秋 南北朝·宮禁隱私 宋·人物春秋 清·后妃軼事

漢·后妃軼事 隋·野史縱覽 宋·后妃軼事 清·人物春秋

漢·帝王秘聞 隋·古今奇案 宋·帝王秘聞 清·豪強俠士

漢·宮禁隱私 隋·豪強俠士 宋·宮禁隱私 清·名妓優(yōu)伶

三國·古今奇案 隋·人物春秋 宋·南燼紀聞錄 清·文人雅事

三國·能工巧匠 隋·帝王秘聞 宋·北狩見聞錄 清·述庵秘錄

三國·文人雅事 隋·宮禁隱私 元·古今奇案 清·古今奇案

三國·人物春秋 唐·野史縱覽 元·文人雅事 清·能工巧匠

三國·后妃軼事 唐·古今奇案 元·名妓優(yōu)伶 太平天國野史 洪憲野史
《史記》是正史還是野史
1個回答2024-03-03 18:27
早期我國史書如《春秋》等都為編年體史書,后司馬遷在編寫《史記》過程中增補了本紀、世家、列傳、志、表,班固編寫《漢書》沿用此體例,但刪去世家。此后紀傳體被各朝奉為正規(guī)體列。而已紀傳體為編寫體例的書也就稱作正史,意味用正規(guī)體例寫作的史書。 當(dāng)然是正史,《史記》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蓮的發(fā)展史
1個回答2022-12-13 09:01
蓮的九種品質(zhì)有哪些?
有哪些喜歡蓮的著名歷史人物,四個
1個回答2024-03-13 11:27
周敦頤

王昌齡

楊萬里

王勃
蓮花縣有什么有什么歷史名人嗎
1個回答2024-04-06 19:29
蓮花縣歷史名人

  吳希

 ?。?237—1279),字定高,號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從小就學(xué)詩文,習(xí)謀略,為以后的成長奠定了基礎(chǔ)。宋朝南渡后,元朝軍隊大舉南下,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當(dāng)時任廬陵主薄的吳希 ,帶頭聯(lián)名上書樞密院(相當(dāng)于今國防部),他在書中慷慨地說:“今主上危難,豈能茍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隨后他回到故鄉(xiāng),傾家蕩產(chǎn)招募勇士數(shù)千人,組成勤王之師。在家鄉(xiāng)附近的山頭上,立“勤王臺”誓師勤王。同時派使者聯(lián)通當(dāng)時四川和廣西的勤王部隊,又與毗鄰的醴陵、攸縣的抗元勇士相約,互為聲援,互相策應(yīng),以壯大抗元力量。

  吳希 帶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肅軍隊,嚴格軍法,鼓勵將士誓死收復(fù)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fù)袁州(今宜春)、萍鄉(xiāng)等地。當(dāng)時南宋王朝為表彰其收復(fù)失地的功勛,授他為湖南招討使(相當(dāng)一省的軍事長官)。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后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 軍激戰(zhàn),吳希 迎頭痛擊,愈戰(zhàn)愈勇,多次大敗元軍,乘勝收復(fù)醴陵、衡州等地。

  當(dāng)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 “一死以報國”的忠心并未改變,抗元的壯志并未動搖,繼續(xù)浴血奮戰(zhàn)。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 率眾抗擊,激戰(zhàn)十五晝夜,身受十余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為國捐軀。當(dāng)時,他的兩個兒子帶兵去外圍抗元,至一坳口馬泣不前,不久就傳來父親殉難的噩耗,吳希 的兩個兒子便自刎殉國。后人將此地取名泣馬坳并立祠紀念。

  吳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跡,已載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dāng)時任蓮花廳同知的李其昌為紀念吳希 ,曾修復(fù)勤王臺,親自作長歌、刻碑以吊之。
歷史上最有野心的人+野心成功的
1個回答2024-04-21 02:49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 希望對你有幫助【首稱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于統(tǒng)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zhàn)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zhàn)國后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dāng)時并不同行。已經(jīng)一統(tǒng)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jīng)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tǒng)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并不滿意。他只采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chuàng)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后,“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xiàn),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chǎn)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暗邸笔巧瞎湃藗兿胂笾械闹髟兹f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jié)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quán)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quán)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tǒng)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dāng)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quán)的一個產(chǎn)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guī)定:自己死后皇位傳給子孫時,后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zhì)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象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后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為“朕”?!半蕖弊值囊饬x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zhì)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guī)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diào)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quán)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后代中傳續(xù)下去。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