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先生的文章給你怎樣的回憶?

2023-11-28 10:04

4個回答
我永遠記得他在廈大的演講時說過的一句話,他說中國有一個偉大的文學傳統(tǒng),就是所有文學作品都是在安慰現(xiàn)實中遭遇痛苦的人。于是這么多年來,他的這句話成為我堅持寫作的動力。在寫的東西沒有很多人看,難以變現(xiàn)的時候。我需要用它來先安慰一下我自己,讓我相信自己的寫作有意義。既使我不能寫出傳世之作,即使我只能做一個籍籍無名的寫字匠,但是,只要我寫的東西曾經(jīng)安慰過一個在現(xiàn)實中遭遇痛苦的人,我的努力就有意義。
我永遠記得他在廈大的演講時說過的一句話,他說中國有一個偉大的文學傳統(tǒng),就是所有文學作品都是在安慰現(xiàn)實中遭遇痛苦的人。于是這么多年來,他的這句話成為我堅持寫作的動力。在寫的東西沒有很多人看,難以變現(xiàn)的時候。我需要用它來先安慰一下我自己,讓我相信自己的寫作有意義。既使我不能寫出傳世之作,即使我只能做一個籍籍無名的寫字匠,但是,只要我寫的東西曾經(jīng)安慰過一個在現(xiàn)實中遭遇痛苦的人,我的努力就有意義。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fā)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收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他出身于貧困的家境,家里每天都要為三餐煩惱,為他的學費煩惱,而他每天放學都要去喂雞。他有時候一天才吃一個饅頭,餓得受不了就往肚子里灌滿水。即使成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林清玄還是一直堅定自己的寫作夢。他認為,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成長過程都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一個人的心之所向才是決定未來的關(guān)鍵。于是,他從小愛惜來之不易的書,在癡迷的閱讀中,一步步構(gòu)建自己的作家夢,并且在17歲開始發(fā)表作品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并最終成為各種文學獎的大贏家。
林清玄和簡媜可謂各占據(jù)了我學生時代摘抄本的半壁江山,很喜歡先生的筆觸,想象瑰麗卻又仿佛近在眼前,靈動而清新,又字字包含著自己的哲思。先生信佛,文字間確實有些超然的感覺,但又像是一位帶著赤子之心去認真感受世界的少年。
相關(guān)問答
林清玄的文章
1個回答2024-02-15 06:15
情的菩提/菩提系列散文精選
林清玄的文章
1個回答2024-02-11 08:14
回憶雖然可以加糖,感受的顏色卻不改變,記憶的實相也不會翻轉(zhuǎn)。 就像涉水過河的人,在到達彼岸的時候,此岸的經(jīng)驗與河面的洶涌仍然是歷歷在心頭。
林清玄的一篇文章
1個回答2024-03-09 13:29
林清玄的散文《煮雪》。 傳說在北極的人因為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結(jié)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地烤來聽... ... 這是個極度浪漫的傳說,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編出來的。 可是,我們假設(shè)說話結(jié)冰是真有...
全文
林清玄的文章
1個回答2024-02-09 03:15
林清玄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臺灣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畢業(yè)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jīng)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chǎn)...
全文
林清玄的文章
1個回答2024-02-20 23:52
回憶雖然可以加糖,感受的顏色卻不改變,記憶的實相也不會翻轉(zhuǎn)。 就像涉水過河的人,在到達彼岸的時候,此岸的經(jīng)驗與河面的洶涌仍然是歷歷在心頭。
林清玄有什么有哲理的文章
1個回答2024-06-21 04:56
林清玄《桃花心木》
林清玄的文章有哪些?
4個回答2023-02-07 20:00
作品有散文集《百合花開》《蓮花開落》、 《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經(jīng)典文章推薦:《清凈之蓮...
全文
我的老師文章回憶了蔡云之先生的哪些事例
1個回答2024-02-29 14:07
1.他清晰記得一篇重要報道的時間。 2.他很瘦削。 3.他拒絕享受“首長”待遇和稱呼。 4.他在一次文代會上令人感奮的講話。 5.他說建國后三十年最大失誤是沒有搞計劃生育。 6.他堅持自己寫《當代名家...
全文
林清玄的文章有哪些?
1個回答2022-09-29 13:03
作品有散文集《百合花開》《蓮花開落》、 《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經(jīng)典文章推薦:《清凈之蓮...
全文
林清玄有哪些好看的文章
1個回答2023-05-06 02:45
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喝茶,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和你一起變老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