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課前小組互動

家長聽去課該不該和學生互動?
1個回答2024-03-05 01:31
家長去聽課肯定不能和學生互動呀!家長聽課就應該安心的聽課,看老師怎么上課,看學生在上課時是什么樣的表現。家長如果與學生互動的話,肯定是會造成學生聽課不夠專心。
上課是該與老師互動嗎?
1個回答2024-03-06 17:13
我個人認為回答比較好 因為如果上課時老師提問 下面的學生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這樣的課堂是多么沒意思啊!這樣學生也會對這個學科產生厭倦 老師也覺得上課沒意思 懶得講多點知識了 這樣是非常有害的 我們班主任曾經說過如果上課時老師提問學生積極回答 老師的講課狀態(tài)就會越好 就可以講多些有用的知識 這樣上課氣氛也比較活躍 自然就會學好的 可能有些學生會羞于踴躍回答問題 其實沒什么 因為回答問題是表示自己已經懂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 否則老師根本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公開課前的互動游戲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2-01 03:56

1、 傳話游戲。每人只有一次機會告訴下一個人他說的是什么(根據難易程度可以改變)。 不可做動作也就是肢體語言,前面的同學說的時候后面的都閉上眼睛,直到前面的同學招呼的時候才可睜開。以免互相看口型!


2、 聽指令,快速反應。指令由慢到快,難度逐漸加強,最后則是聽指令,做相反動作,做錯的同學淘汰,很快就能決出第一名,稍加獎勵。這個游戲的優(yōu)點是身心結合,既鍛煉了學生們的反應能力和迅速應變能力,又能在有限的空間里活動身體。


3、 反口令。教師說“大西瓜”學生說“大西瓜”,手時卻做出小西瓜的動作。教師說“站”,說生坐下,反之,教師說“坐”,學生站起來。


4、一邊說一邊示范做:(師)請你摸摸右耳,(生)我就摸摸右耳,(師)請你摸摸左耳,(生)我就摸摸左耳.……請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請你跟我跺跺腳,(我就跟你跺跺腳);請你跟我彎彎腰,(就跟你彎彎腰);請你跟我點點頭,(我就跟你點點頭);請你跟我坐坐好,(我就跟你坐坐好)。

學生老師上課互動的動作表現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1-26 23:09

1.最常見的是眼神交流

2.鼓掌

雙方互相的贊賞。

3.手勢

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在闡述觀點時枯肆都比較喜歡用手勢來引起注意或者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想要說明的問題,讓對方能夠理解。

4.語言

語言連接思想的橋梁,語言溝通無疑是互動的一大顯著特征,借助語言來表達觀點和交流溝咐臘通。

上課如何與老師互動
1個回答2024-02-28 00:18
上課相與老師互動,那需要一定的知識,比如說你會舉一反三,跟老師請教問題,懂得該問什么,什么不該問。該問的是難題,不該問的是老師覺得你應該懂得知識點。
家長與孩子互動,在家長會中(初一)
1個回答2024-02-12 12:23
1: 可以讓學生與家長各自寫下對對方的期待,要求,毛病和不足之處。

2:讓學生和家長各自贊揚對方,起到輕松場合的作用。

3:玩心有靈犀。讓一方蒙上眼睛,另一方去摸索很多人的手,摸出自己親人的手,也能起到熱烈情緒的作用。

4:可以讓家庭組合(家長和學生)表演節(jié)目。說說有趣的事。

5:表演角色互換,看看是有很多的洋相百出哦!
初中生親子互動游戲?
1個回答2024-05-29 06:34

擊鼓傳花,音樂響起傳鼓,音樂停,傳到那對親子手上,就要一起合作表演節(jié)目。

小學生用課件上課沒有互動怎么辦
1個回答2024-01-18 10:28
?
寧波天童教育
3粉絲廣東
關注
寧波天童教育:孩子上課時不愛參與互動怎么辦?
?
寧波天童教育
2022-05-13 15:12廣東
關注
相信不少老師和家長們都有這樣的苦惱,孩子上課時,面對老師的提問,要么低下頭躲避老師的目光,怕老師點名,要么在心里默默祈禱,希望老師不要點自己的名,要么在心里默默回答老師的提問,但是就是不參與老師的互動回答。

?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有的孩子生性樂觀積極,在課堂上喜歡發(fā)言,證明自己,而有的孩子則性格相對內向,喜歡在自己內心的小世界,演繹一番自己的天地。

那么,不愛互動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歸根結底就是自尊心作祟。有研究表示,孩子大約在一歲半以后就開始有自尊心了,也就是對自我價值的判斷,以及與這些判斷有關的感受。孩子的自尊更多的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當有人夸他很棒,他會感覺自我良好,當有人嘲笑他時,他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甚至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以后也會很糟糕。

?
作為家長,要了解到孩子不愿意舉手發(fā)言背后的原因,究竟是因為性格本身就很內向,不善于交際,還是因為之前的表現不夠好,遭到了其他小朋友們的嘲笑。當搞清楚這一點后,家長們便可以對癥下藥了。

如果說你的孩子是天生性格內向,不善于交際,那么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戶外活動,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找到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打開孩子的心扉,讓孩子逐漸變得開朗起來。

如果說是因為孩子在發(fā)言時,遭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嘲笑而感到尷尬,那么家長可以聯合老師,進行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可以調節(jié)的。家長這個時候可以分享一些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類似的案例,孩子一聽,原來媽媽跟我一樣啊,也有這種感受,當孩子與家長感受到共鳴時,孩子的這種恐懼情緒也會消減一半。

同時,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不能強行讓孩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