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藝人琴書

大家推薦幾部像海上鋼琴師那樣的文藝片吧
1個回答2022-08-23 13:06
剪刀手愛德華
古琴彈藝
3個回答2022-09-14 08:48
幾十年前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群星璀璨,查阜西 管平湖 吳景略 顧梅羹 姚丙炎 張子謙。 目前來說全國最頂尖的只有兩個人,吳文光(吳景略的兒子)和龔一(奧運會上談古琴的陳雷激是他的弟子)。這兩個人是很好的朋友。比這兩人稍遜一點的是李祥霆。 其他人只是嘴皮功夫,蒙面功夫和商業(yè)炒作了,有些人功夫還可以德就不行了。
什么樣的才藝最好比如說鋼琴?
1個回答2022-08-01 00:55
國人學(xué)古箏吧。傳統(tǒng)民族樂器,箏曲一般都很悠揚、寧靜,有一種空靈的美。演奏古箏可以提升人的氣質(zhì)和精神修養(yǎng)。
斷臂鋼琴師的演藝經(jīng)歷
1個回答2024-03-12 08:59

04.2010年5月,參加湖南衛(wèi)視《快樂男聲》濟南唱區(qū)預(yù)選賽
05.2010年7月,襪好含襪稿參加?xùn)|方衛(wèi)視《中國達人秀》。同年10月摘掉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
06.2010年9月,參加《開學(xué)告笑第一課》錄制

絕對唱響中的王藝演唱<手記>中的鋼琴曲
1個回答2024-05-12 08:14
是李斯特的作品 具體名字我忘記了 你要加我,我可以發(fā)給你
王焱鋼琴藝術(shù)學(xué)校怎么啦?
1個回答2025-01-21 13:10
生意場上的形態(tài)百出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說別人不值得信任。
馬琴的藝術(shù)簽名
1個回答2022-07-18 05:17

馬琴

藝術(shù)簽名

見圖:

伏羲古琴的制作工藝
1個回答2024-11-24 10:28

伏羲古琴的制作工藝如下:

1、選良材:制作古琴要選擇良材,琴材以幾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為佳,面板應(yīng)使用紋理順直、寬度均勻、 硬度適中,無疤節(jié)和蟲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質(zhì)地堅硬的梓木等木材為底板。

2、塑造型:古琴的造型樣式眾多,常見的有仲尼、連珠、落霞、伏羲、蕉葉等式樣,主要是在項部和腰部向內(nèi)彎曲上有所不同,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審美喜好選擇合適的樣式造型。

3、鑿槽腹:琴的發(fā)音主要來自于面板與底板所構(gòu)成的共鳴箱,因此,面底之間的厚薄及內(nèi)部槽腹的合理處理方式就尤為重要,不同厚度的面、底會有微妙的音色變化。

4、合琴: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過用生漆粘合而結(jié)合在一起的,傳統(tǒng)方式是用繩子均勻緊密的捆扎,約半月左右面底板才完全粘合,構(gòu)成可以發(fā)音的共鳴箱。

5、上灰胎:古琴木胎完成后,開始髹由大漆與鹿角霜調(diào)和而成的灰胎:將鹿角霜分別制作成80、120、 200等不同目數(shù),分別刮到琴面上,灰胎在琴體上要刮很多遍,從80目的鹿角霜一直要刮到200目。

刮一遍灰胎要干燥十天左右才能達到一種表干的狀態(tài),然后繼續(xù)刮第二遍,一直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數(shù)的灰胎?;姨ス瓮曛笠匀淮娣偶s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夠達到徹底的干燥。

6、研磨:灰胎徹底干燥后就可以打磨了,打磨的工具也與灰胎的粗細程度相符合。第一-遍灰胎粗而薄,陰干后用粗磨石稍磨,然后上第二遍漆灰,此遍用中灰稍厚,待完全陰干后再以中號磨石打磨。

第三次以后使用細的漆灰,干后用中號水砂紙研磨。如果琴面不平而出現(xiàn)沙剎音,則繼續(xù)補平,直至平整均勻為止。最后換用細水砂紙繼續(xù)均勻打磨,直至琴面達到光潔細膩的效果。

7、擦光:灰胎制作完成以后,還要制作面漆,可以使用煎糙法、合光法、退光法等方法,只要面漆在制作后達到溫潤柔和的效果即可。

8、定徽:古琴琴面鑲嵌的十三個琴徽,其功用在于作為泛音位置的標識,同時也為按弦取音提供了準確的音位位置?;瘴坏陌苍O(shè),是根據(jù)全弦長分段振動的道理排定的。一般先定中間七徽的位置,然后依次向兩邊排列。

9、安足: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構(gòu)成兩個共鳴箱,大的叫龍池,小的叫鳳沼,以兩個雁足作為分界線。一張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順眼的話,那么雁足的位置應(yīng)該是尾托到軫池之間的黃金分割點上。

這個點則正好構(gòu)成了古琴兩個共鳴箱的固有頻率和諧音程的關(guān)系。雁足的足池是提前就制作好的,最后把雁足牢固的安裝進去,并調(diào)整好角度,一是固定琴弦; 二是琴平放時穩(wěn)定。

10、上弦:一般先 上五弦,定為國際標準音高A。五弦定準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纏繞在琴背右邊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 、三、四弦,纏繞在左邊雁足上。琴弦上好,一張古琴就只做完成了。

幫我設(shè)計一個藝術(shù)簽名名字馬琴
1個回答2023-01-09 19:39
馬琴的藝術(shù)簽名
雷琴的來歷、結(jié)構(gòu)、演奏藝術(shù)?
1個回答2024-03-20 13:01
雷琴,拉弦樂器。曾稱大雷。



本世紀二十年代末,天津藝人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基礎(chǔ)上,加長琴桿、加大琴筒、改蒙蟒皮而成。



琴桿窄而長,用紅木、花梨木制,表面為指板。琴頭呈鏟形,左右各置一弦軸,軸表面刻有瓣紋,軸頂嵌骨飾。琴筒大而短,銅制、圓形,蟒皮蒙面,后敞口。置琴碼,張兩弦。琴弓較二胡弓長,所拴馬尾束較寬。有大、小兩種。大者全長 110厘米,張鋼絲弦;小者全長90厘米,張絲弦。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個半八度。



演奏時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弓在兩弦間拉奏。弓法有漸強、漸弱、慢弱突強、慢強突弱和大幅度變換等。擅長模擬人聲、戲曲唱腔和各種樂器的音響效果。所奏戲曲流派唱腔,維妙維肖。俗稱“大雷拉戲”、“巧變絲弦”。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