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dj版

成語赴湯蹈火的意思和解釋,用赴湯蹈火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1個回答2024-01-22 12:37
故事典故:《漢書·晁錯傳》:“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睍x·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div>
赴湯蹈火對應(yīng)的成語
1個回答2024-01-27 06:50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sǐ[釋義]??原指人從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語出]??《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途)十有三?!盵辨形]??生;不能寫作“聲”。[近義]?? 赴湯蹈火 舍生忘死 [反義]?? 貪生怕死 [用法]??多含褒義。用來贊揚人為某種事業(yè)而英勇無畏;置生死于度外的行為。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辨析]??~和“赴湯蹈火”;都表示“不避艱險;奮不顧身的精神”。但~偏重在冒隨時死去的危險;一般用來表示不顧個人生命危險的經(jīng)歷。在程度上重于“赴湯蹈火”;“赴湯蹈火”偏重在不畏艱險;一般用表示決心和心愿。[例句]?? 許多革命老前輩都曾~地為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日夜征戰(zhàn)。
讀《赴湯蹈火》讀后感?
1個回答2024-01-20 20:28

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quán)后,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tǒng)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后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圣,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接著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后漢隱士),不涉經(jīng)學(xué),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dá)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quán)中任職的決心。由于嵇康時常發(fā)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jīng)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關(guān)于主人公有爭議,因為的確存在兩種說法,不過可以這樣理解:“赴湯蹈火”一詞最早由嵇康使用,但此詞是從“赴湯火”一典故發(fā)展而來,而“赴湯火”一詞的確與晁錯有關(guān)。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晁錯,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帶)人,原本是個學(xué)者,漢文帝時官為太常掌故。任職期間,他曾根據(jù)伏勝的口誦,記錄并整理了失傳的《尚書》,因而升為博士,再調(diào)為太子家令。他以見識才學(xué)深得太子的龐信,太子身邊的人都稱他為“智囊”。

赴湯蹈火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5 20:24

?西漢時,晃錯曾是太子劉啟的老師。劉啟即位后,升任晃錯為史大夫。由于漢景帝非常尊重晃錯,對晃錯的話是言聽計從?;五e主張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quán),使許多諸侯懷恨在心。其中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人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聯(lián)合起兵反叛,把矛頭直接對準(zhǔn)晃錯。景帝為了緩和危局,竟把晃錯處死了?;五e曾說:對能打勝仗和堅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對攻破敵陣的人要獎勵。這樣將士才能奔赴湯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這個成語比喻奮不顧身,不畏艱險。

讀《赴湯蹈火》讀后感
1個回答2024-02-28 04:07
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quán)后,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tǒng)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后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圣,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后漢隱士),不涉經(jīng)學(xué),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dá)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quán)中任職的決心。由于嵇康時常發(fā)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jīng)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關(guān)于主人公有爭議,因為的確存在兩種說法,不過可以這樣理解:“赴湯蹈火”一詞最早由嵇康使用,但此詞是從“赴湯火”一典故發(fā)展而來,而“赴湯火”一詞的確與晁錯有關(guān)。

赴湯蹈火的主人公是誰?晁錯,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帶)人,原本是個學(xué)者,漢文帝時官為太常掌故。任職期間,他曾根據(jù)伏勝的口誦,記錄并整理了失傳的《尚書》,因而升為博士,再調(diào)為太子家令。他以見識才學(xué)深得太子的龐信,太子身邊的人都稱他為“智囊”。
赴湯蹈火 講的什么
1個回答2024-02-13 00:26
西漢時,晃錯曾是太子劉啟的老師。劉啟即位后,升任晃錯為史大夫。由于漢景帝非常尊重晃錯,對晃錯的話是言聽計從?;五e主張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quán),使許多諸侯懷恨在心。其中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人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聯(lián)合起兵反叛,把矛頭直接對準(zhǔn)晃錯。景帝為了緩和危局,竟把晃錯處死了?;五e曾說:對能打勝仗和堅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對攻破敵陣的人要獎勵。這樣將士才能奔赴湯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這個成語比喻奮不顧身,不畏艱險。
赴湯蹈火?
1個回答2023-05-28 21:19
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赴湯蹈火的意思
1個回答2024-03-15 07:04

赴湯蹈火意思是形容不畏艱險,奮不顧身。

赴湯蹈火?[ fù tāng dǎo huǒ ]

釋義: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戰(zhàn)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p>

譯文:用桀欺騙堯,拿它打個比方,就好像用雞蛋擲石頭、用手指攪開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進(jìn)去就會被燒焦淹沒的啊。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比喻奮不顧身。


近義詞:

粉身碎骨

【拼音】[ fěn shēn suì gǔ ]

【解釋】指死亡(有強 調(diào)的意味):為革命~也心甘。敵人膽敢來進(jìn)攻,定叫他~。

出自: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臣愚駑垢穢,才質(zhì)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p>

譯文:臣愚劣骯臟,才貌疵下,通過接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毀自己粉身碎骨,以報答陛下恩德。

赴湯蹈火是成語嗎
1個回答2024-01-23 07:28
赴湯蹈火是成語。

赴湯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釋: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出自:《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睍x·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示例:有三個人,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同死同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
近義詞:出生入死
反義詞:貪生怕死
《赴湯蹈火》的主要人物?
1個回答2024-05-08 23:19
赴湯蹈火 “赴湯蹈火”這則成語的赴是走向;湯是滾水;蹈是踏。趕湯蹈火,指即使?jié)L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于踐踏,形容不畏艱驗,奮勇向前。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quán)后,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tǒng)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后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圣,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后漢隱士),不涉經(jīng)學(xué),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dá)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quán)中任職的決心。由于嵇康時常發(fā)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經(jīng)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