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歷史有聲小說

和蘭花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
1個回答2024-03-14 10:05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并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采菊養(yǎng)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并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br/>唐代詩人王維養(yǎng)蘭成癖,并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yǎng)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chuàng)了瓷盆養(yǎng)蘭先例。
歷史上愛蘭花的人
1個回答2024-03-21 00:49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并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采菊養(yǎng)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并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br/>唐代詩人王維養(yǎng)蘭成癖,并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yǎng)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chuàng)了瓷盆養(yǎng)蘭先例。
哪位歷史人物愛蘭
1個回答2024-02-25 00:56
羲之摹蘭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約友修禊,選擇了蘭亭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外,此地還盛開幽蘭,馨香撲鼻。同去的名士們因此而留下了“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微音選泳,馥為若蘭”、“仰泳挹遺芳,怡神味重淵”等詠蘭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書法體勢時,更得益于愛蘭。蘭葉清翠欲滴、素靜整潔、疏密相宜、流暢飄逸。王羲之將蘭葉的各種姿態(tài)運用到書法中,使他的書法結(jié)構(gòu)、筆法、章法的技巧達到精熟的高度。他的書法蘭畫映素,氣脈貫通,字體秀美,錯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勢、因勢利導,達到了神韻生動、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我國元代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愛圖梅瓶,有“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四幅圖,可見,王羲之愛蘭影響之深遠。



慧宗禪師與蘭花的故事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為弘法講經(jīng)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shù)十盆蘭花。

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后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華架、破碎的花盆,顆顆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幾天后,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lǐng)受責罰。得知原委后,慧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tài)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

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就是這么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后,肅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明代皇帝與蘭花的故事

明朝正德(1506-1522)皇帝南巡時,聽說浙江蘭溪的蘭蔭山上出產(chǎn)名貴蘭花,便來到蘭溪,想選幾株珍品帶回宮。蘭蔭山上蘭蔭寺的主持和尚有一株罕見的梅瓣蘭花,此花神韻雋永,色彩清麗,異香四溢。主持得知皇帝要上山尋蘭后,為了這株蘭花不被皇帝選走,便叫弟子將它從土中挖起,栽在一個小香爐里。接著用一條長繩子綁住小香爐,垂放到山上一口深井底處。主持認為此蘭萬無一失了。

皇帝己上山進了寺院,主持忙向前迎駕。皇帝在寺中歇了一會后便命眾侍臣去選挖蘭花。他們挖了幾株回來,但是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此時,一股蘭花的幽香飄來,皇帝命侍臣去找散發(fā)幽香的蘭花。眾侍臣順著幽香,找到了藏有梅蘭的古井邊。見有一截繩子露在井外,一個侍臣順手將繩子往上拉,拽出了那只小香爐。香氣就是從小香爐里發(fā)出來的,但是小香爐里的蘭花不見了,侍臣們帶了小香爐回去復命。皇帝對小香爐翻來覆去地細細端詳,除有幽香外,看不出有什么別的奇特之處。便宣來主持,盤問這只香爐的底細。主持和尚搪塞道:用這只小香爐取井中泉水喝,可使人雙目明亮。皇帝聽后立即命內(nèi)侍去井中提回一香爐的泉水,率先喝了,又叫眾侍臣喝。泉水清涼,初喝一口,人果然有清心明目的感覺。

由于這口古井散發(fā)出異香,喝上一口井中泉水,人便清心明目,皇帝高興地說道:“怪也!怪也!”并命內(nèi)侍取來文房四寶,準備題寫“蘭蔭深處有異香”七字,誰知剛寫下“蘭蔭深處”四字,突然感覺頭昏目眩,腹部疼痛。眾侍臣也個個捧腹彎腰,叫苦不迭。

原來大家上山時一個個大汗淋漓,沒多久又喝了井水,冷熱相沖,因而腹部疼痛。皇帝無心再寫,只得草草落款,匆匆下山。至今蘭蔭山石壁上還留有石刻:御題,蘭蔭深處,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

皇帝走后,主持慶幸那株珍貴的梅蘭未被搜去,便同弟子去井里打撈,可那梅蘭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了。



魯迅采蘭

魯迅家里幾代人都喜愛蘭花。1933年11月14日,魯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jīng)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魯迅的祖父、父親也都養(yǎng)過蘭花。魯迅從小就喜愛花、蟲、魚、鳥,讀書之余跟隨父親在天井和百草園廣植花草。他曾根據(jù)自已的經(jīng)驗、訂正過《花鏡》中的某些訛誤。稍大一點,常約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內(nèi)府山、塔山采蘭。每年二三月份當蘭花開放時,三兄弟常去會稽山、蘭渚山、箬山春游、采蘭。1911年3月18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游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fā)前,魯迅將事先準備好的兩只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鍤要大家?guī)?。到了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采蘭。后來,魯迅把這次經(jīng)歷,寫成《辛亥游錄》,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叢刊》上。

關(guān)于那次會稽山采蘭之事,周建人晚年還經(jīng)常提起:“老大(魯迅)采到‘一葉蘭’后,興奮極了,對我說:‘老三,我們真不虛此行!’回到家里,我們小心地將蘭花上盆種好。以后,老大應(yīng)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職,起初他想把蘭花也一起帶走,但終因路遠迢迢而未帶去。臨行前,他特別關(guān)照我,要把這幾盆蘭花種好。不久,我也應(yīng)聘去一所學校任教,平時很少回家,后來,‘一葉蘭’終于壞死。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終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他?!?/div>
和蘭花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
1個回答2024-03-06 16:48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并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采菊養(yǎng)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并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br/>唐代詩人王維養(yǎng)蘭成癖,并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yǎng)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chuàng)了瓷盆養(yǎng)蘭先例。
歷史上愛蘭花的人
1個回答2024-03-23 09:02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并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采菊養(yǎng)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并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yǎng)蘭成癖,并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yǎng)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chuàng)了瓷盆養(yǎng)蘭先例。
有蘭花的精神的歷史人物?
1個回答2024-05-23 12:52

王羲之、慧宗禪師、陶淵明、周敦頤、劉禹錫、屈原、李白、杜甫、蒲松齡、曹雪芹。

蘭州的歷史文化,歷史名人和當?shù)氐膫髡f~~~>_<
1個回答2024-02-24 19:35
蘭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據(jù)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jù)“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shè)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shè)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于史冊。后來雖然州、郡數(shù)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shè)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漢在金城郡的統(tǒng)治得到加強,先后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后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qū)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lǐng)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于天水,后為唐所滅。
  唐統(tǒng)一中國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jīng)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jù)。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wèi)屬陜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wèi)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shè)蘭州衛(wèi)??滴跷迥辏ü?666年)陜甘分治,設(shè)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陜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后,于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shè)道,并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qū),變蘭山道為蘭山區(qū)。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shè)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guān)區(qū)。市區(qū)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余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qū)擴大,東至陽洼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xiàn)轄城關(guān)、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qū)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
誰知道具體介紹蘭陵王的史書么 或者是關(guān)于蘭陵王的野史。。不要小說
1個回答2024-04-02 08:27
具體請參考百科————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zhàn)。



《北齊書》中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載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



《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



《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diào)開爽,器彩韶澈”



《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



《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
花木蘭這個故事是真的嗎?歷史上的花木蘭是怎樣的?
1個回答2024-03-11 10:24
歷史上并沒有記載過花木蘭的事跡 只是一直都有傳說在流傳 據(jù)說是南北朝人 大家熟知的木蘭辭是宋代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里 也有人說花木蘭的原型人物是李淵的女兒李娘子 具體真相不得知
歷史上花木蘭真正的結(jié)局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25 22:39

以死拒絕入宮為妃。據(jù)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guān)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于北周,死于隋代。

相傳在北魏時期,朝廷為了抵抗匈奴到處征兵,他們將百姓中每家的壯年男子抓去,木蘭的父親就在其中,但當時父親身體非常的弱,他們家中有沒有年輕的壯年男子可以代替父親去征兵的,所以為了保護父親,她穿上了男裝,替父親從軍。

進入軍營以后沒有任何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就這樣在軍中呆了十幾年,還立下了不少功勞。當他們勝利歸來的時候,皇帝喜歡上的木蘭,想要讓木蘭入宮,但是木蘭并不想做皇帝的妃子,而且木蘭從軍十幾年,心中一驚是有了軍人那種傲骨的存在,所以不會輕易聽從的,所以以自殺為終。

年代爭議:

至于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

而根據(jù)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zhàn)爭,且表現(xiàn)突出,但卻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