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

誰知道岳母刺字和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0 05:34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jié)節(jié)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

岳母刺字
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xiāng)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xiàn)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后背上。
關于岳飛母親刺"精忠報國‘’ 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0 11:58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jié)節(jié)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

岳母刺字
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xiāng)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xiàn)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茄衫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嫌核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芹納掘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后背上。
除了岳母刺字以外,還有什么精忠報國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9 21:26
楊家將的第一代忠良是楊繼業(yè)。楊繼業(yè)曾帶兵五千,擊敗遼國十萬大軍,因此,他也被老百姓們稱為“楊無敵”。但楊繼業(yè)仍然不忘精忠二字,誓不降遼,寧愿最后餓死,也不做賣國求生的亡徒命。雖然最后楊家的所有男丁差不多全部戰(zhàn)亡,但楊家女將們卻代夫從軍立功,寧做一個精忠報國之人,也不坐在家里眼睜睜的望著國土被外族侵占,于是民間便有了“楊家女將齊出征”的故事。這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楊家將們的精忠報國之心? 抗日戰(zhàn)爭中也涌現(xiàn)出了許多民族英雄,如:楊靖宇、劉胡蘭和趙一曼等一些精忠報國的志士,他(她)們以熱血,換來了人民崇高的敬意。可見,精忠報國四字,在中華兒女心中是有多高的位置啊!
除了岳母刺字以外,還有什么精忠報國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5-14 10:55
這個,現(xiàn)在一些學者都很有爭議,有說是岳母刺的,有說沒有這回事,不過,一定不是他部下刺的。
曾瑜指責《通史》關于“岳母刺字”的敘述“全不見于宋代史籍”。而《宋史.何鑄傳》記有岳飛被誣受審,“飛裂滾譽裳念禪以背示鑄,以及‘盡忠報國’四字記載。歷史學家游彪先生已著文論證“岳母刺字”有其事。
何況《通史》在敘述時,書中注明:“仔備塵據(jù)說,岳飛刺字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岳母刺字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
2個回答2022-09-28 16:51
岳母刺字是精忠報國。
岳母刺字為什么是“精忠報國”而不是“盡忠報國”?
5個回答2022-08-21 23:01
我以前也以為是“精忠報國”,后來在《咬文嚼字》上看到岳母刺字刺的是“盡忠報國”。
“盡忠”的“盡”是動詞,意思是“竭盡,全部用出,竭力做到”,類似的用法有“盡心盡力”,“盡忠報國”是母親對兒子的勉勵和期望;“精忠報國”的“精”是“專一,深入”的意思,類似的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忠報國” 是對一個人的評價,可想而知,岳母怎么會預知岳飛將來的成就而在岳飛的身上刺上對他的評價呢。
《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div>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
1個回答2023-12-18 04:17

“盡忠報國”

岳飛的背上有其母刺的著名的四個字——精忠報國。不過,據(jù)專家學者的考究,可能這四個字和最初有些不同,并不是“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

從南宋之后,到現(xiàn)代社會,有很多種類的藝術形式歌頌岳飛的精神,越到后來,幾乎每個作品上都有岳母在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來激勵岳飛忠于朝廷、報效國家的劇情。

但最初并沒有“精忠報國”這個詞語,早期在《宋史》里面記載的詞語也不是“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

《宋史·列傳》里面有這樣一句話,“二人除言官,俱入白其母,母俱勉以盡忠報國,無分毫顧慮后患意”,這里主要就是講,岳母勉勵岳飛盡忠報國。

其實可以看出,宋史里面并沒有說到刺字這回事,到底是誰為岳飛刺上了四個字,答案并不明確。那么,為什么后世廣泛流傳的版本是,岳母在岳飛背上刻上“精忠報國”呢?原因可能要歸結到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

最早出現(xiàn)岳飛背上刺字的作品,是明代熊大木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里面寫道,有人想拉岳飛一起落草為寇,但岳飛忠于國家,不愿與這些人為伍,他還讓人在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字,以示忠誠與決心。

“精忠”二字出自岳飛之孫岳珂之手,他的《鄂王行實編年》中寫道,“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飛,令先師行之次建之”,這里的“精忠”后來被《宋史》認同和吸納。

“精忠”一詞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后來“精忠”二字更是與岳飛捆綁,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到了明代,雖然“精忠”與“盡忠”之間仍有區(qū)別,但它們二者也已經(jīng)有了兼容,少數(shù)作品將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

到了清朝初年,兩個詞語的語音相近,詞義有一定的相似,融合是必然趨勢。最終以詞性更廣泛,更能認可岳飛的功績的“精忠”一詞占據(jù)主流,并且在各類作品中頻繁使用,使得后來的人們普遍認為岳飛背上的字是“精忠報國”。

關于誰在岳飛背上刺字的問題,其實沒有歷史記載。不過我們知道,岳母本身是一位老實本分的農(nóng)家婦女,按照當時的社會狀況,她很有可能并不具備刺字技術,也不具備親自教導岳飛效忠國家的文化水平,所以,后世對于岳母刺字的演繹,大概率是來源于對藝術的追求,以產(chǎn)生戲劇上的沖擊效果。

而岳母刺字的情節(jié),確實是在清代之后才大量出現(xiàn)的。

為什么岳母刺字是精忠報國?
2個回答2023-12-20 19:41

岳母刺字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岳飛后背上的“精忠報國”這四個字也早已經(jīng)深入人心,連電視劇都用“精忠岳飛“的名字命名。但實際上,根據(jù)史料記載,岳飛后背上刺的并不是這四個字。


翻開《宋史·岳飛傳》,上面的記載是這樣的:”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闭f的是岳飛在被捕入大理寺后,何鑄當時任御史中丞,被秦檜派來審訊岳飛。面對堂上的聞訊,岳飛沒有做過多的辯解,而是撕開衣服,露出背上的肌膚,只見“盡忠報國”四個大字,而且早已經(jīng)深入肌膚紋理。何鑄深深為之震撼,開始為岳飛辯冤,想要免除岳飛的死刑,但終因人微言輕,反而受到秦檜的迫害,岳飛也最終被害于風波亭。


通過上面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岳飛后背上刺的應當是“盡忠報國”這四個字,但是是否為岳母所刻,并沒有明確指出。而且《宋史》成書于元代,更早的史料,如岳飛孫子岳珂所著《金佗稡編》中也都沒有關于岳母刺字的記載。所以究竟刺字的人是誰還無法考證,有的說法是岳母親刻,有的說是刺青名家所為,還有的說是張憲。


那么“盡忠報國“是怎樣演化為“精忠報國”的呢,一方面在宋高宗時,為了表彰岳飛的功績,便賜予了他“精忠岳飛”的錦旗。另一方面在清代,隨著《說岳全傳》的出現(xiàn),其中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訓子”中岳母刻字“精忠報國”的情節(jié)也隨之廣為流傳。到了現(xiàn)代,屠洪剛的一首《精忠報國》更是響徹大江南北,人們也就十分樂于接受“精忠報國”的說法了。

岳母給岳飛刺的是精忠報國嗎?
2個回答2022-10-09 09:01
盡忠報國,“精”字筆畫太多,會把岳飛疼死的。。。。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