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尼?昨天老公竟然說我溺愛孩子?

2023-11-23 20:57

2023-11-23 23:41
昨天我跟老張說,小寶現在偶爾會自己收拾小玩具放進收納筐啦,麻煩你跟辛苦照顧寶貝的奶奶說一說,還是要堅持引導他收拾玩具哦。然后小寶開始嗯嗯嗯嗯嗯,告訴我們他拉粑粑了,我說寶貝拉粑粑了,和媽媽去小馬桶吧~他屁顛屁顛的拉著我的手到廁所去,一進廁所,他就開始自己“噓噓噓噓”,但是拒絕用小馬桶。無奈,我只好等他結束之后給他收拾尿不濕。

等娃睡了以后,我忍不住跟他爸爸說,不是說好我們不給寶寶任何尿意或者便意的信息嗎?怎么又噓噓噓噓噓啦。他爸爸說,哎哎哎,能有啥呀,你啊,就是太溺愛他了,把他想得太脆弱,能有啥呀。你總是把娃娃想得太容易受到傷害了。

我太溺愛娃,總是把娃想得太容易受到傷害了?

納尼?我驚得眼袋都掉了,我從來沒有想過溺愛這個詞,會和我扯上關系。

小寶現在快1歲半了,從他還未滿月開始,我一直用我認知范圍內最科學的方式養(yǎng)育他。從月子里練習抬頭翻身、翻身、學坐、學爬、學走路,到每天早上和睡覺前的親子共讀,從小時候學習自己抓握物品,到現在堅持讓他自己吃飯,從安全依戀到獨立空間,從大動作到精細動作,從語言能力到閱讀認知,我從未懈怠過,小寶也一直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茁壯成長著。

那我是怎么就和溺愛扯上關系了呢。

其實我不止一次被說過溺愛孩子。

比如在孩子的口欲期,除了尖銳危險的物品,我從來不限制他放進嘴里的東西,包括他的小手,我也被認為溺愛,因為我放任孩子不衛(wèi)生的習慣。

比如在孩子的爬行期,除了廁所和廚房,我從來不限制娃娃到處爬,我也被認為太溺愛,因為地上涼,容易感冒。

比如以前我堅持要讓孩子在餐椅上獨立進餐,為此還特意在爺爺奶奶家也買了一個便攜式的小餐椅,讓孩子把飯撒的到處都是,我也被認為溺愛,因為太浪費。

我不愿意讓孩子穿親戚出于好意送來的明顯是女孩子的、花花綠綠的或者完全不成搭配的舊衣服。娃娃大一些了,我堅持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愿意穿別人的舊衣服。我也被認為太溺愛,因為男孩子需要窮養(yǎng)。

但我始終不愿意背上“溺愛”黑鍋。

在我看來,“溺愛”這樣的黑鍋,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所有包辦,一個叫做過度放縱。

所謂包辦的溺愛,就是以愛之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習慣于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不鼓勵甚至阻止孩子的探索,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這樣的父母潛意識里總是認為孩子是他們的附屬品,是一張白紙,而白紙如何描畫的決定權,是在他們手里。他們總是太重視塑造,刻意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這樣的父母也許可以培養(yǎng)出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但他們的孩子即使再優(yōu)秀,也沒有一天是看得到自己的自我的,他們的每一天都不是為自己而活著的。

發(fā)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出生時是沒有自我意識的。精神分析學家瑪格利特瑪勒把新生兒比作“蛋殼中的小雞”,他們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環(huán)境區(qū)分開來,還不具備本體性,所以會經常發(fā)生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腳當玩具來玩耍的情況。自我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個體與客觀環(huán)境尤其是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

這個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就是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過程。這個探索會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會形成他自己的感覺,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這一切最終融合到一起讓他知道“我是誰”。孩子會在自我探索、自主決定、自我掌控的過程中,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孩子形成強烈的責任心,因為這一切是他們自主選擇的。

鼓勵孩子自我探索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從孩子出生開始,落實在他成長中的一點一滴,孩子通過吃手在口欲期開始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到爬行期和學步期他用爬行和學步滿足了對世界的好奇,語言敏感期的寶寶是通過和你的“雙向交流”來滿足他對世界的好奇,他用有限語言和肢體動作表達他對世界的好奇,你再翻譯他的語言向他輸入信息解答疑惑。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從逐漸自主大小便和獨立進餐開始,到到生活里的和自己的有關的所有事情都自己決定。

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會告訴他一句話,“寶寶的小手真能干,自己事情自己辦”。當然鼓勵自主探索這件事情走到極端,就會變成另一種方式的溺愛。

這種溺愛類型叫做過度放縱。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的溺愛類型,大約前段時間我背的“黑鍋”是屬于這個類型。

縱容型溺愛的父母,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拼盡全力去滿足。生活中,這類型的父母也隨處可見。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而很多孩子因此長成了小霸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承擔任何家務,不懂得分擔家庭的責任。

很多以自我為中心、三觀不正的“熊大人”,都是由小時候處處收到特殊照顧的“熊孩子”成長起來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很慶幸,老公不小心扣給我這頂“溺愛”的帽子,令我認認真真思考了和溺愛有關的話題。溺愛這個詞的內里,除了寵愛,更多的是掌控和不肯放手。而成為完美的父母的愿望,往往讓我們無法體察自己對孩子隱形的掌控欲。做60分的母親吧,保持你對孩子生命力量的尊重和覺察。
熱門問答